许康祥,郭海敏(通信作者),汤井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影像科 江苏 淮安 223001)
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病死率均较高,病理类型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以及混合型[1]。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无典型症状,不少患者因出现症状就诊时,病情往往已进入中晚期,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价值[2]。目前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上,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包括CT、MRI、超声等,均具有无创、直观等优势,而近年来CT与MRI的价值得到了临床进一步肯定,动态增强CT与肝脏多模特MRI检查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对肝脏病变的定性诊断能力较好[3-4]。但目前有关肝脏MRI与增强CT诊断的对比研究成果仍然较少[5],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适宜的诊断方法,本文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肝脏MRI与增强CT诊断的效果差异,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淮安医疗区收治的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83例。83例患者中男49例,女34例;年龄30~92岁,均龄(51.64±11.04)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1例,B级31例,C级11例。纳入标准:①经超声提示患者疑似原发性肝癌;②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者;③术前均进行肝脏MRI及动态增强CT检查者;④依从性良好且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MRI或CT检查禁忌证者;④对研究使用造影剂过敏者;⑤妊娠或哺乳期者;⑥合并精神疾病者。
所有受试者术前均进行肝脏MRI与增强CT检查。
MRI检查:使用Siemens Essenza 1.5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磁共振对比剂:钆特酸葡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5 mL,国药准字H20153167)。进行扫描患者要求空腹4~6 h,明确无禁忌证后,辅助患者取仰卧位,并用束带进行体位固定,指导患者呼吸。先完成T1WI平扫,再进行LAVA多期动态扫描。扫描时参数:TE 2.2 ms,TR 3.7 ms,翻转角15°,FOV 360 mm×360 mm,矩阵272×160,肌力次数为0.73,层厚4.5 mm,屏气时间为21 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10 mL,注射速率为2 mL/s,分别在15~20 s、60~70 s、180 s开展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全肝扫描。
CT检查:使用Siemens Definition Flash双源128排CT扫描仪,增强对比剂使用剂:碘佛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00 mL,国药准字H20143027)。CT扫描电压设定为120 kV,电流250 mA,层厚与层距均为5 mm,螺距1.0 mm/r,FOV 350 mm×350 mm,矩阵512×512。要求患者在进行扫描之前至少空腹4 h,且于开展扫描前15 min饮下1 L的温水。开展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举起双臂,扫描范围为膈顶到肝脏下缘。经肘静脉高压注射碘普罗胺,剂量为1.5 mg/kg,注射速率为3 mL/s。在注射后35 s、60 s、180 s进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延迟扫描。
MRI及增强CT结果均由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意见一致则作为诊断结果,不同意见需第3位医师介入,通过讨论给出最终诊断。
①MRI、增强CT诊断结果分析。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增强CT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及差异。②MRI、增强CT诊断效能对比。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③MRI、增强CT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对比两种技术对直径<2 cm、>2 cm病灶的检出率。④MRI、增强CT动态三期扫描检出率比较,分别从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进行比较。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一致性检验验证患者的检测结果,当Kappa值>0.75时表示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在0.4~<0.75时表示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时则表示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
手术病理证实,83例患者中阳性53例,阴性30例。增强CT阳性检出率为60.24%(50/83),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一般(Kappa=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2,P=0.405>0.05)。MRI阳性检出率为62.65%(52/83),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0.05)。见表1。
表1 MRI、增强CT诊断结果分析 单位:例
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均显著高于增强CT诊断(P<0.05),两种方法诊断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MRI、增强CT诊断效能对比[%(n/m)]
手术病理证实阳性53例患者中,直径<2.0 cm的33例,直径>2.0 cm的20例。MRI检查对直径<2.0 cm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P<0.05);两种方法对直径>2.0 cm的病灶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MRI、增强CT对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比较[n(%)]
MRI与增强CT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延迟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MRI、增强CT动态三期扫描检出率比较[n(%)]
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常见、多发恶性肿瘤,随着近年来国内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肝癌检出率不断上升。对于经肝脏超声检出的疑似肝癌患者,临床多通过增强CT或多模态MRI进行检查[6-7]。采用CT扫描速率快且分辨率高,不容易受到呼吸运动的影响,图像质量好,可准确进行肝脏病变的定位、定性,通过注射对比剂,能够较好获取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三个阶段的扫描图像,进而可以此为基础发现病灶,并进行其特征及血供特征的分析[8-9]。经CT增强扫描可发现,病灶的图像与正常肝实质图像有明显差异,动脉期肝癌病灶有不均匀强化现象,表现为高密度以及高信号,正常组织则表现为无强化或者是轻度强化[10]。而在门脉期的扫描图像中,肝癌病灶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正常组织的强化则到达高峰阶段。延迟期图像肝癌病灶表现为低密度以及低信号,在快速升高后则会明显降低。但常规予以CT扫描,很难准确评估病灶和临近肝脏组织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尤其在癌灶血供较少时,缺乏典型的图像支持,可能会导致漏诊、误诊[11]。
MRI检查获取参数多,可为临床诊断肝脏疾病提供不同信号特征,能多层次、多方位成像,成像分辨率高,图像清晰。通过增强扫描,能强化病灶和临近肝脏组织的对比[12]。在增强扫描时以LAVA技术为基础,则可改善获得图像的信噪比,能缩短扫描时间,在7 s内就能够实现全肝的扫描,注射对比剂15 s后,患者屏气15 s即可完成肝脏动脉的双期扫描[13]。与增强CT比较,该技术对肝血管的显示能力更强,可较好显示血供低的病灶特征,了解其边缘及细节,可显示微小病变[14]。
本次研究中,MRI诊断结果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分别为96.39%、96.23%,均显著高于增强CT诊断的84.34%、84.91%(P<0.05)。该研究结果说明,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近似,诊断效能高于增强CT检查。许晓亮等研究中[15],MRI诊断敏感度为97.47%,高于增强CT检查,MRI诊断一致性与金标准较好(Kappa=0.884),与本次研究基本一致,佐证了MRI诊断效能更高的优势。本次MRI检查对直径<2.0 cm病灶的检出率为96.97%,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的78.79%(P<0.05),说明MRI检查更有利于识别细微病灶。贾易璇等[16]研究中,MRI对<2.0 cm病灶的检出率为90.32%,高于增强CT的67.74%,与本次研究一致。而在不同分期的扫描结果来看,MRI延迟期检出率为81.13%,显著高于增强CT检查的66.04%(P<0.05),说明MRI延迟期扫描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增强CT检查。张艳等[17]研究中,动态增强MRI检查延迟期流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与本次研究一致,也证实MRI扫描的优势。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脏MRI检查诊断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诊断效能高于增强CT,对直径2 cm以下的病灶检出率高,且延迟期检出效果优于增强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