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及景观提升营建策略

2022-11-18 10:32董淑龙马姜明
现代园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观质量评价

董淑龙,马姜明

(广西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风景林被广泛认为是具有较高的景观美学欣赏价值,以充分满足人们自然审美景观需求特点为主的森林的总称,在风景名胜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地,风景林通常是城市自然地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般以美化环境和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地、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区和景观保护为主要目的。随着城市和郊野风景林的广泛应用,风景林美化环境、维护自然生态景观、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特点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2]。进行风景林规划,要充分利用和改变当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和道路等自然环境因素[3],良好的风景林规划既能产生优美的景观风貌,也能发挥植物群落间的生态价值。

1 风景林的研究历程概述

风景林的研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阶段人们开始了解森林的美学价值,到形成阶段森林美学研究趋于系统化,再到发展阶段风景林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实现了从定性分析研究到定量分析研究的过渡。我国引入城市森林概念以来,风景林理论的研究愈来愈呈现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的特点。现代林学中,新林业理论和近现代自然林业科学理论的发展为风景林的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公园城市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拓展风景林的研究领域。目前我国较多的专家学者应用林学、景观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等研究理论手段和科学方法,开展风景林景观结构分析、规划营建、经营管理、景观质量评价等方面一系列课题研究。有关风景林的美学研究、景观评价一直是风景林的核心研究内容[2]。越来越多的实际案例已开始为风景林的开发利用、可持续经营、决策和管理等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4]。

2 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式

2.1 评价的理论方法

风景林景观评价不仅取决于其客观的自然形态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评估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自然存在的景象的一种主观价值感受[5],由于风景林以往评价方式的有限性及人为评价本身的特点,以定性评价为主的风景林景观价值评价是早期研究的趋势。随着统计学的学科发展、计算机科学的应用拓展以及多门学科的融合贯通,多个领域的专家如心理学、美学和园林学等,开始结合不同专业的理论背景和技术手段,对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进行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系统研究转变[6]。国际上普遍公认的景观美学评价主要包括四大学派,它们是由业内人士评价为主的专家学派,以行为心理和心理物理学为基础的心理物理学派,从人的生存需要和情感联系为出发点的认知学派(也称心理学派),以及绝对强调人在评价过程中主观作用的经验学派(也称现象学派)[7]。不同学派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共同的特征是将评价标准既放在对人的主观属性评价上,也放在了对对象本身的客观属性上[8]。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风景林评价有多种方法,定量的方法研究被更多地采用。Arthur 等[9]把这些方法进一步区分为描述因子法和公众喜好法。描述景观因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运用专家理论进行分析、评估描述景观的基本特征或主要成分,从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角度,获得描述景观构成整体自然美景的等级和价值,描述因子法是基于专家学派的研究方法[6]。公众喜好法包括公众心理和社会现象2 个方面[10],比较常用的是调查问卷法,通过对问卷调查表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来完成评价[11]。我国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 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为相互关联且有序的各个级别,使各层次的指标系统化、条理化。AHP 法涵盖了相对全面的景观要素,通过专家评定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确定指标对林分影响的权重[12]。

2.2 评价的实践方式

2.2.1 现场评价。最早采用的评价途径之一就是现场评价,评价者需亲往风景林现场,通过移动视角对景观进行直观现实的整体感知并进行评价[13]。这种途径因其直观明了而被广泛用于当前国内外自然资源景观质量评价中,如描述因子法,大多专家们直接去现场对景观质量评分[14]。

2.2.2 放映照片。放映照片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评价方式,根据实际研究需求,从林内和林外拍摄相关的风景林景观照片,以幻灯片的形式放映,评价者在室内进行评价,相对方便并节省成本。然而即使拍摄时都遵循特定的拍摄规范,对于最终评价时所用的照片在视觉效果上会受多种客观因素的直接影响,评价者无法直观、全方位地评价风景林景观质量[15]。

2.2.3 数字图片编辑。随着计算机信息科技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多种因素干扰下的问题。数字图片编辑技术以二维计算机制图为主,利用计算机二维图像处理软件可简单操作实现。通过处理图像模拟风景林景观中植被形态的动态变化、空间因素的构成配置和地形水体的起伏变化等[16],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元素对风景林景观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2.2.4 现实景观模拟技术。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三维建模软件的开发促进了更形象逼真的现实景观模拟技术在风景林景观研究中的应用[17-18]。三维场景的现实景观模拟,使观察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细节水平观察景观的仿真图像样貌,并使研究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和感官感知了解评价对象[19],让用户体验到置身于现实环境中的感受。

3 国内外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进程

国外对于有关景观质量评价的研究较早,美国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景观评价”研究[20],以美学角度判断并强调景观之间的相对价值,20 世纪70 年代国外风景评价方法大量涌现,20 世纪80 年代有关学者对景观特质进行分类与描述并加以区分,20 世纪90 年代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景观特质在景观评价中扮演角色的研究,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加以明确解释说明[21],这些景观特质也成为发展地方特色与观光产业的重要因素之一。21 世纪,一些专家如英国的Christne Tudor[22]提出了景观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逐渐成为国外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新的研究特征,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遥感和三维成像结合的技术,进行场地调查、呈现景观、提取景观要素,用数据描述人为视角的景观感受。

我国景观质量评价开展的研究主要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相对国外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也缺乏实践成果示范、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经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依据[23],而且风景林美景度的评分指标大多尚未标准化,大大降低了不同景观评价研究结果的可比性。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景观评价尚处于理论与方法的探索阶段。从文献和实践案例来看,国内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主要着重介绍景观评价的起源、发展、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自1985 年开始,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与景观资源使用、管理有关的办法和法规条例,景观评价和调查研究陆续开展,景观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逐步完善[24],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也为国内景观评价的研究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4 风景林景观质量提升工程与规划营建策略

4.1 风景林景观质量提升改造工程

对风景林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可以为区域风景林的营建与改造提供相关美学价值评估和衡量的依据,进而实现风景林的景观提升改造和经营维持。风景林常分布于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厚重的地带,常与名胜古迹、天然康养基地相融合,在风景名胜区是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基础[1]。人工风景林的规划及天然风景林的改造是提升森林景观美学质量的重点。风景林可以从空间配置和景观植物配置2 个方面来提升景观质量。在风景林的空间配置中,空间交错搭配景观类型丰富多样的景观,平缓的地势宜布置水平郁闭型、疏朗型林貌,地形地势起伏多变之处宜布置垂直郁闭型林貌,城区、风景区的构筑物周围则应配置园林型林貌的风景林[25]。风景林的植物景观配置,要综合考虑乔木层的树种组成、林相和结构,及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林中附属物层等景观植物构成及其特性[26]。同时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要有适当的比例搭配,如北方地区大面积的落叶林会影响景区的冬季景观,也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不利于生态保护。因此,在北方有必要因地制宜引进一些常绿树种,如大叶女贞、香樟、苦槠及木兰科植物,采取“林下植阔、林下插绿”的方法,改善林相结构和景观结构。在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由于一年四季植物常绿,颜色过于单调,可以在适地适树的前提下引入秋色叶树种,如乌桕、枫香和银杏等,形成季节性色彩丰富的风景林景观。此外,可以将园林艺术引进风景林的景观营造之中,巧用视角的不同,实现平视、仰视和俯视多方位的景观视觉效果。在微观的尺度上,合理安排对景、透景和障景等,这需要通过林木修枝整形,使树形趋于完美,创造良好的林间通透自然景观。

4.2 风景林景观规划营建策略

单纯提高美景度并不能达到风景林景观提升的长足要求,应将整个风景林区域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加强生态保护和抚育管理,使风景林的景观效果、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经营得到综合改善[27]。在规划营造风景林时,首先是树种的选择,合适的风景林树种应该是经过自然界长期演替生长所自然保留下来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树种,这样不仅可以做到适地适树,而且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之间也相对稳定[28]。营造混交林一般比纯林有更大的优势,纯林不但林相单一、形态颜色缺少变化,而且相同的树种具有相同的生态习性和营养元素需求,无法发挥树种间的互助作用。此外,还要考虑不同树种在同一季节色彩、树形、花期的对比和配置,林分结构需要疏密有度,突出季相和林相变化[29]。在准备规划和监督体制层面上,风景林建设部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实地调查,以长远发展的视角结合实际立地条件,考虑风景林的营建,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人们的意愿,并接受群众监督,为市民打造生态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同时也应做好保护风景林的宣传[30],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机制进行巡查保护[31],形成自上而下的风景林保护模式,将其引入自然与生活,机构规范化和理论标准化将是风景林规划营建的重点。

5 结语

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在评价指定的风景林景观质量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所评价的景观对象内所拥有的树种资源数量、质量及其评价内容,选择一种最优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到可观的评价结果。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将为相关的森林生态规划、森林景观营造提供美学指标评价层面上的研究依据。多门学科交叉渗透、多种技术更新应用的特点,决定了景观质量评价的综合性和先进性。景观模拟和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各学派进行景观评价时相互借鉴,有望形成可信度高、综合性强、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风景林作为自然美的主要景观成分,其优美的生态景观既蕴含着意境美,也营造了优越的小气候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愈来愈重视的当下,风景林相关的研究和可持续经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景观质量评价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睡个好觉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