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下的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2022-11-18 21:25□龙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指导

□龙 慧

2020年我国在抗疫情中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1]伟大的抗疫精神。这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目前依然面临“外放输入、内放反弹”的防疫压力,让国内外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给医学生带来挑战和机遇。在“十四五”后半期,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总量将超过1,000万,新的就业形态对更高质量就业带来压力和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就此,以“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课程建设重要元素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指导学生了解职业兴趣,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就业创业形势政策和法律法规,更应该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伟大的抗战疫情过程中,给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元素。

一、疫情影响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就业指导课程地位不可忽视。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此后每一年,做好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工作。从国家安排就业转向自主就业的就业政策后,我国多次制定就业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中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3],在文件中详细地制订《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从要求中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与评估,明确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就业指导课程目前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医学院校要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着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成长观,不仅是提高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融入“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激发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同时,如医学生的誓词是很好的“课程思政”内容,誓言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学生自觉融入未来的医护职业中,也自觉投身国家社会需要中。

(二)医学生亟需塑造和培养。“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医术,更在医道。随着我国建设发展,人民对健康事业的关心,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迫在眉睫。

1.“00后”易受网络信息影响。2020年,疫情期间“最美逆行”的医护人员树立榜样,医学类专业作为理工科学生的热门选择之一。特别是“90后”对“00后”起到很好的带头模范作用,当下,“00后”已经成了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他们将成为医护岗位的重要接班人。然而,“00后”作为网络原住民,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易受网络信息左右其行为,需要医学院校在课程教学上加大力度引导,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刻不容缓。

2.医学生毕业所从事的职业与大学专业相关度最高。从2020年就业蓝皮书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趋稳[4]。研究报告指出:近五年来,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所从事工作,在毕业半年后或五年后,所从事的职业与大学专业相关度都最高,从2019年毕业数据来看,本科达到92%,高职达到89%。大学是学生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时期。可见,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对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至关重要。

3.医学生将关乎全民健康安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而努力。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将成为我国医护岗位的重要接班人,他们的培养关系到全社会人民的健康安全和健康中国建设。而当前的大学生,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往往说得多,做得少;他们普遍具有缺乏自信,就业目标模糊,职业观未成熟,职业素养尚未形成等特点。

基于以上分析,青年成长关乎国家前途与命运,医学生的成长关乎我国健康事业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育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就业指导课程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在课程中深化“融入思政”元素融入,让医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特别是健康中国的规划中,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护工作者。

二、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课程师资队伍机制未完善。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主要是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人员,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大部分是青年教师。虽然这支队伍的教师数量不少,但仍存在困境。一是评价机制和培养机制未完善。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是出校门又进新校门,他们缺乏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工作岗位不是教学,但评价机制里要求有教学任务,教学优秀的教师尚未有转为专职教师岗位的评价机制。在培养机制里,又忽视了对该教师队伍个人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该教师队伍也因其他工作而忽视自己教学能力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经历,照本宣科,完成课时任务即可。二是这支队伍不具备医学背景或思政背景。“课程思政”作为近年来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普遍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思政与课程融入脱节,容易形成“两张皮”或者“干瘪”的教育现象,很难达到教学效果。

(二)课程建设缓慢,课程意识薄弱。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就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要贯穿大学生整个培养阶段。

目前,在教材上,医学院校没有完整完善的就业指导教材体系;在课堂上,大部分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是大班教学;大部分教师没有医学背景或缺少社会经验。因此,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师指导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作为年轻教师,也缺乏科学的课程育人理念,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缺乏充分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学秩序和传授知识,如:职业规划撰写、求职技能技巧、就业政策信息等。对于“课程思政”的挖掘和运用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价值引领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弱化了就业指导课程的育人功能。

同时,医学院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科研投入少,年轻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大部分教师忙于处理日常学生事务或管理工作,习惯用个人经验来处理问题,辅导员教师在申请科研课题上,比较偏向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研究,而忽视了通过科学研究就业指导课程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通过此研究最终达到育人育才效果。

(三)教学设计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就业指导课程应是一门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期间。医学院校需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时,利用系统化的模块教学或者专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分阶段系统性的教学,不仅是就业形势政策和提供理论性的就业指导,更要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价值观。然而,目前各个医学院校没有形成体系的教学材料,缺乏适合本院校学生的精品课程资源,可见,教学设计不完善,课程资源尚未充实,“课程思政”元素材料丰富,但挖掘和融入不够,特别是疫情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

在教学方法方面,任课老师多为年轻的辅导员,往往仅凭个人教学经验,以PPT讲授为主,寄希望于学生理论知识让学生去探究就业实践。就业指导课程要突出课程实践性,然而在实践上,如见习、实习,该教学方面交给了实习单位,此时学生注重的是医学技能操作的学习,而忽视了“课程思政”中的职业素养,导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疫情影响下医学院校就业指导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建议

在疫情影响下,医学生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上地位愈加凸显。加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普遍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医学院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也要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因此,医学院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激励培养评价机制。医学院校主要是培养未来从事医护行业的专业人员,培养“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是目标,要达到此目标,离不开学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在教师,主要围绕着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勤抓善管,开拓创新。

医学院校要以辅导员作为师资队伍主体,以医学教师和优秀的医护行业人才作为兼职补充。辅导员是学生日常工作管理者,其中,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是其工作的主要职责之一,他们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因此,要以辅导员为主体,构建合理的培养评价体系,让有水平、有能力的辅导员有条件转为就业指导课程专岗教师。还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实践锻炼,比如:围绕“主题”定期组织教师技能比赛和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另外,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密切合作,如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努力挖掘疫情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课程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扭转就业指导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干瘪”现象。

(二)完善课程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要求指导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因此,医学院校要完善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基于此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组建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和课程建设;围绕校情、学情,合理融入“思政”元素,编纂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和指导书籍。以专题化、模块化对教材进行构建和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打造精品网络课程,润化“思政”元素效果。二是鼓励全体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院级及以上课题,尤其是“课程思政”课题的申报,并撰写相关课程论文。加大科研奖励力度,调动全体教师对科研课题的积极性,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三)完善教学设计,合理融入“课程思政”。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思政元素要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让就业指导课程有深度、有生动。在当前形势下,在课程设计中要合理地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四史”内容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也要了解学生成长规律;教师要利用好“思政”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落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方式。教学不仅采用课堂讲授,还应该多开展典型医护案例分析、医患关系情景模拟训练或角色扮演、医学专题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学校层面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活动,如:优秀校友讲座、医学生宣誓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医学技能比赛等教学活动。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潜移默化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面对疫情的影响,作为医学院校,要以此为契机,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保持高度一致,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5]让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让“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职业观、就业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正做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就业指导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