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梅 郝曙光 王晓聪
(平山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平山县是冀西部山区大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中国文化百强县,为“红色经典,山水太行”之浓缩。近年来,平山县深挖“红、绿、古、温、特”文化内涵,全力推动休闲农业实现新突破,打造了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可借鉴价值。
平山县借助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形成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功能多元、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类型,建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基地型、观光农业型、休闲农家型等多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点线相连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全县21 个乡镇有休闲农业和旅游区,占乡镇总数的91.3%;休闲农业聚集村达到136 个,占全县行政村的18.8%;全县有农家乐341 个,常年从业人数达到7.57 万人,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09.3 万人次。泓润生态园、东方巨龟苑等14 个休闲农业园区荣获国家、省级休闲农业园区称号。统战部旧址所在地李家庄村被认定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李家庄村、北庄村相继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西柏坡红旅小镇“就业带动”、“李家庄乡村旅游”等入选全国示范案例,平山县“旅游扶贫”入选河北省产业扶贫典型案例。2021 年,平山县红色山水农业游的线路入选全国53条夏季旅游精品线路,吸引了大批城乡居民在美丽乡村休闲体验中感悟红色基因,传承建党精神。
2.1 政府引导,驱动发展。平山县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标准、高起点编制了《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区位、资源、产业等要素特点,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按照“明确一个目标,围绕一条主线,做好三个重点,强化五项支撑”的“1135”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了平山县旅游大环线和沿太行山脉的太行山景寻趣线路、体验西柏坡等革命圣地文化的红色摇篮追踪线路、开发都市型现代休闲农业的田园趣味家庭线路、设计中山古城等历史遗址文化拾遗路线、开发岗南水库流域和黄壁庄水库流域湿地风情养生线路等5 条精品路线,将平山县打造成了农民的增收田园、省会的生态花园、游客的休闲乐园。
2.2 依托景区,创新发展。平山县充分发挥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各大旅游景区为中心,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纵向抓链条延伸,横向抓业态拓展,发展农事体验、亲子研学、康体养生、科普教育等新业态,涌现出休闲农庄、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等多种模式,打造城乡居民游“绿水青山”、寻“快乐老家”、忆“游子乡愁”的多元化产品,建设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真正将平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形成了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的发展新格局,创响了平山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品牌。
2.3 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平山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重点培育了山地苹果、平山木耳、中华寿桃、有机蔬菜、特色水产等农业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程度和农产品附加值。北冶乡恶石村、孟家庄镇元坊村的山地苹果、营里乡古都村的深山区反季节食用菌、北冶乡的险溢河冷水鱼等一批特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效益显著。休闲农业把特色农产品变了礼品、把民房变了民宿、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农民就地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财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完善。休闲农业投资大、周期长,光靠企业自身积累远远不够。一些休闲农业园区对政策把握不准,经过大棚房等问题的整改,造成了园区功能的转型或淘汰。二是基础设施仍需加强。许多休闲农业园区的很多设施是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服务的,作为休闲服务的基础设施存在安全、卫生、应急、食宿等建设滞后的问题。三是经营水平有待提高。经营主体多为农民,其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现实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4.1 完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资金及优惠政策,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政策,研究制定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建设的专门政策。
4.2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和扶持开展休闲农业的园区、企业、农庄完善基础设施、进行园区改造。加大招商力度,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建立重点休闲农业项目库。整合项目,用活涉农资金,将农业开发资金、农民培训资金、扶贫开发资金、阳光工程的专项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
4.3 规范行业管理。以标准促规范,以规范提品质,规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经营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平山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示范点评比活动,发挥一批基础较好、档次较高、特色较明显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点的示范效果。
4.4 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加强人才培训。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流通、激励机制,为发展休闲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4.5 强化宣传推介。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介力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创新旅游推介方式,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利用宣传推介促进“三牌齐驱”,打好“山水生态牌”“特色产品牌”“历史文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