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比
(1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河西 300000; 2 天津市宁河区民政局 天津 宁河 301500)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随着“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理念的深入人心,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很多建筑企业为了追求建筑的速度和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的缩短工期,从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国家对建筑行业的质量要求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以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施工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业,它受天气、工程规模、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解决的过程是否规范,施工进程能否顺利并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等,都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多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出现,人们对施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对施工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预防为主。工程质量的把控,不仅要在检查时重点关注,更要贯穿在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按照科学的标准对工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控,让工程质量始终处于管理状态,这样管理人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证工程质量达标。预防为主的观点要应用在数据统计方法对工程质量的预测和推断上,比如,在砌砖的过程中,工程的进展要和抽样检查结果一同记录在控制图表上,让质量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可以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动态,出现问题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工程安全隐患。
2.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工程质量管理流程;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提前预防,随时检测工程质量;第三,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要求和防护措施;最后,要设置工程质量控制点,对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的环节,要重点监控,设置专门的负责人,还要对材料、技术等进行重点检测。当前面的工序完成后,要对已有的产品进行保护,避免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为了让施工能够顺利进行,还要加强对工程成品的检查,以免后续问题的产生。
2.3 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管理。工程竣工后要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验收,尚未完工的部分要尽快完成。在验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标准进行验收。另外,还要绘制竣工图,将各种工程资料整理好,同时做好后期的维修工作。
2.4 严格按照工程验收规范执行。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是整个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工程质量的验收不仅仅是在工程的结尾,在工程的中间环节也需要进行阶段性的质量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验收不仅可以控制施工的质量,还可以对每个阶段的施工工艺流程进行划分,确定具体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分项目都要经过工程监理验收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到下一道工序。而工程结尾竣工的验收,更要严格履行程序,严格把关,确保工程项目正常投入使用。
3.1 技术协调。建筑工程在开工前需要根据设计图纸进行部署和施工,因此,提高设计质量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因为技术而产生的错误问题。设计图纸完成后,需要各个部门进行会签,这也是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的一种方式。设计人员在把控工程的整体性上比较严密,但是其他部门人员在某些部分会有理解偏差或者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完善落实相关问题,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3.2 管理协调。协调工作除了技术方面的协调外,还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组织协调建筑施工各部门分工协作,促使各部门、各个环节负责人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管理人员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个专业工序、设计要求,进而统筹各部门的施工人员,从而保障施工环节都能落实到位。
3.3 组织协调。除了设立专门的协调负责人外,还要制定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管理人员要定期举办协调会议,解决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沟通和协调的问题。施工过程中比较复杂和重要的环节,需要提前组织协调会议,进一步落实施工顺序和责任。
3.4 数据支持。数据是科学的依据,也是建筑企业的管理基础。用数据说话要求建筑工程在质量管理时,要依靠真实的数据和系统工程、数理统计、运筹学等科学方法,经过精密的计算和准确的数据资料整理、加工、分析和处理,通过整合找出规律,得出结果,再将数据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对比、论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作出准确的判断,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另外,各施工队要做好施工日志,总结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从而提高质量。
4.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运行程序、过程管理以及资源供给的综合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一项战略决策。施工企业在开工前,要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和质量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制定相应的措施,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实施手册、作业指导说明书等。质量管理体系中要明确质量管理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对工程的难点和重点部分要有明确的施工管理要求,并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变措施。工程责任要层层落实到人,同时,在施工前还要做好与各层工作人员的技术交底工作,设置专职的质量检查人员,对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检查,同时向监理申请验收,质检部门检验合格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施工进度的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它也属于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所以,对施工进程要进行时时的监控跟进,要把施工预期进度和实际进度相比较,找到预期进度与实际进度之间的偏差,并且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处理办法,从而保证施工能够按时保量的完成。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建筑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形态,为后期的验收奠定了基础。
4.2 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的控制。①施工工艺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良好的施工工艺能够让工程的效率事半功倍。因此,要保证施工工艺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对成熟的工艺要进行宣导,让施工人员学习交流,从而提升工艺水平。②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内容。对施工方法的控制,要结合工程实际,全方位进行分析和考虑,确保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如果施工方式设计不完善,不仅会导致施工周期延长,影响施工质量,还会增加资金的投入。所以,施工方法的制定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对技术、工艺、管理、组织、操作和资金等进行全方面分析,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提升工程质量[3]。
4.3 施工环境的控制。施工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施工技术环境、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其中环境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比如,天气的变化,湿度、风速、暴雨、酷暑和严寒等,这些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要针对自然环境不可控的特点,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尽量减少自然环境给工程质量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另外,除了自然环境外,工艺环境也非常重要,前一道工艺就是后一道工艺的环境,工艺环境的影响是环环相扣的。施工现场的环境也会影响整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以,现场管理人员要对施工现场严格管理,建立文明施工的环境,材料要堆放整齐,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工作场所整洁,施工程序衔接顺利,这样施工质量才会得到保证。除了以上所说的自然环境和工艺环境外,还要注意施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环境,工程项目施工的位置不固定,会随着项目的进程而不断变换,而施工设备也会随之移动,这样不停的变换,就容易出现机械操作上的偏差,一个微小的偏差,就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所以,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定期检查机械零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要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从而让施工质量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