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远 逯明宇 李智超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以文件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工程项目进行了具体部署,在文件中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其中就包含职业教育领域[1]。
一直以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起着重大影响。随着我国5G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新兴传媒发展条件日益完善,高职学校应以此为契机,主动地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充分的融合,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积累而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千百年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蓬勃发展,是中华民族最璀璨的民族文化珍宝,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完善人格修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大量人才,所以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也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的高职院校生源从年龄上分析主要以“00 后”为主,在群体生活中,他们往往缺少团体意识、团队意识,缺乏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所以在高职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项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拥有了更多的传播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更多地运用到了服装设计、游戏设计、各种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影视制作等领域,受到了广大青年的喜爱。可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传播可以焕发其新的活力。高职院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校发展、学生个人成长相结合,加强课程、文化活动建设,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也是增加高职学校课程丰富度、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性的重要途径。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在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偏向实践应用。学校更重视实操课的建设,理论教学建设相对较为单薄,而具有人文精神的公共课、选修课建设也相对不健全,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人文精神需求无法得到满足。2021 年12 月3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规范建设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加强在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读本)供给,通过教材的完善引领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4]。同时,教育部多次出台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实施方案,为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教材奠定了政策基石。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调研学生意愿,针对学生专业需求和兴趣爱好开设特色选修课程。如食品加工相关专业可以增设《茶文化赏析》《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中医文化》;服装、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可以增设《丝绸文化鉴赏》 《汉服文化》《书法》 《剪纸画》 《木雕设计》 《传统国画》等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可以开设《中华传统武术》《戏剧赏析》 《民乐赏析》 《民间艺术》 《传统书籍鉴赏》 《古诗词文化鉴赏》等特色课程。在课程内容建设上,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课程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沉浸式体验课堂、智慧教室,以《汉服文化》课程建设为例,课堂中除PPT 课件讲解、服装搭配展示外,可以引入AR 技术,让学生通过设备全方位、全角度的观看到更多相关资料。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寝室。寝室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日常休息的场所,也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5],学生在寝室除了休息,也可以交流思想、讨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目中,寝室更是在学校的“家”,是温馨的“避风港”,寝室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而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中,寝室也应该成为主要的文化战场。在寝室文化建设上,公寓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寝室系列活动。例如:在公寓楼命名上,将一公寓、二公寓、三公寓等叫法改为春华楼、秋实楼等具有国学色彩的名字;在寝室文化活动设计上,可以在公寓楼内建设传统文化书籍读书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墙;在日常活动开展中,可以开展寝室文化节、优秀文化寝室、创意国风寝室评选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外的生活中,也能时时刻刻的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
2.3 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有着实时性、共享性、融合性、互动性的特征,听众也由过去单纯的接受信息变成了信息的主要发布者、传播者[6]。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每天电子设备不离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设备,几乎每天都会通过各类社交媒体交流、发表动态、评论点赞等等,短视频、游戏、网剧每天占据着学生大量的时间。
近年来,很多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短视频也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呈现“碎片化”“大众化”的倾向。在2021年河南卫视相继推出了《唐宫夜宴》 《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 《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节目组以现代技术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场景,高度还原了服装、化妆、道具,节目一经推出,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热议。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引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讨论。
如今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各类媒介传播平台使用率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如何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应精心设计。如可以协同创建文化传播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号、微信视频号等,制作国学文化短视频、微电影,以重要节日、重要人物为宣传契机,针对前期社团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高职院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上不应过度关注数量而忽视课程的质量,在寝室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应充分调研学生意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活动、开展活动。不能单单追求活动效果、影响力而忽略了学生对活动的实际需求,最后导致学生对活动“不买账”。在新媒体建设上,同样也应追求“精”,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完善的传播体系,切勿因建立过多平台,导致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起到消极的传播作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共同配合,为传承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