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凌源市园林管理处 辽宁 凌源 122500)
林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项目的实施,林业种植力度不断增强,林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对林业种植危害极大的病虫害问题却时有发生,导致大量植被受损,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十分不利[1]。近年来我国林业部门加强了对林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干预,这对减轻林业病虫害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1.1 病虫害检测方法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林木防护意识有所提高,病虫害的检测手段也不断更新,但在实际的防护管理工作中,病虫害检测技术仍相对落后,尤其是在较为偏远地区,林业种植防护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各类先进的病虫害检测技术无法引入,林木病虫害防控效果较差。另外还有一部分林区由于近期未发生过大面积病虫害情况,相关林业人员未意识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在资金和技术投入等方面并不重视,导致采用的病虫害检测技术较为落后。
1.2 药物防治手段不规范。药物防治是应对林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主要措施,但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大部分林农并未科学合理的应用这些化学药物,所应用的大多为高毒性、高残留的农药类制剂,导致树木上残留的有害化学物质严重超标,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大范围应用高浓度的化学制剂还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使林木存活率和生长状态均受到不良影响。
1.3 林业种植种类单一。传统林业种植时多在同一地区大量种植单一种类的树木,而未考虑可能对林木生长造成不良影响,进而降低林木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同时单一品种的林区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感染到其它林木,并快速扩大感染范围,加快病虫害的蔓延速度,甚至可能发生失控的情况,为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带来困境。另外,部分地区在林木种植过程中仅重视种植的数量和范围,并未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树木正常生长条件等问题,而树木正常间距不足不仅会导致土壤营养被过度消耗,还不利于病虫害防控工作的开展。
1.4 病虫害防治资金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许多相关政策,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林业种植的关注度,林业种植帮扶力度逐渐提高,但大部分资金投入都用在了林区扩展、基础建设投资以及扩大种植规模等方面,而并未将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为资金投入的主要项目,未充分考虑到一旦发生病虫害可能会对林业种植造成的巨大损失。如林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未能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则会严重制约病虫害防控工作的进度,无法及时控制病虫害传播。
2.1 重视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林木的种植与养护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工作,而病虫害防治则是其养护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关人员应高度重视林木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增加林木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做好病虫害消杀的后勤保障[2]。对于病虫害防治措施应细化到每个工作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林业种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为了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防护工作人员应定期对林木的生长状态进行评估,及时了解林木生长情况。
2.2 建立完善的林业种植病虫害预警机制。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及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林业病虫害预警机制,确保在病虫害高发时期能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还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病虫害暴发特点,及时找到病虫害发生的原因,继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和对林木造成的损害。在选择林业管理人员时应优先考虑对当地森林环境特点、土壤条件、地质结构、地方病虫害情况较为熟悉的人员来担任。通过建立预警机制还能够为科学合理的开展药物防护提供指导意见,科学的开展林业种植工作[3]。
2.3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措施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针对果树虫害可引入病虫的天敌或者鸟类,通过鸟类或天敌的捕食来消灭害虫。生物防治措施利用自然规律来对抗病虫害,在实现以最低成本降低病虫害的同时减少了化学制剂污染。化学制剂与生物制剂相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但如果使用过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林木和土壤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林木的生长情况和土壤状态,在利用化学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严格控制应用剂量。日常做好林木生长情况的调查工作,结合病虫害预警,力争在第一时间发现病虫害并进行相关处理,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扩散,继而增加化学制剂的使用量[4]。为了确保林业种植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应用化学制剂,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选择种植林木种类时应结合当地的土壤结构特点以及历年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合理选择林木种类;②优化林木种植流程,在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同时尽量提高林木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③提高林业循环系统运行效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在确保林木正常生长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④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严格管控化学制剂的应用剂量,提高防治工作人员的病虫害风险意识,结合当地可能会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提前制定好相关防控流程,从根本上提高林木种植病虫害防治效果。
2.4 打造多元化林区。为了有效提高林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效果,应考虑引进多种林木种类,避免局部地区单一的林木种植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林区。管理过程中可根据林木的生长特点来调整原有林木的种植结构,在确保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建立相对完整的生态体系,如在大型林业种植区域内,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特点,引入一定数量对虫害有针对性的鸟类,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5]。
2.5 保险助力病虫害防治。随着我国近年来保险行业的高速发展,各类保险业务不断完善,林业相关部门可针对性的申请利用保险投资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一方面,当发生病虫害而出现重大的经济损失时,通过保险能够适当获得补偿,为林业种植后续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开展相应的林业投资后,保险公司将加强林业种植的监管力度,检查林业种植行为是否规范,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否到位,这种监管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林业种植整体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林业部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