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梅
(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自然资源局 甘肃 临夏 731600)
1.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1 发病多样。永靖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其中永靖县吧咪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资源,原始森林和人工造林面积分别有1.3 万亩和1.2 万亩,包括许多珍贵野生动植物,由于森林资源面积广、种类繁多,发生病虫害的种类也较多,如林场苗圃中易发生立枯病,森林中松类易发生疱锈病和叶斑病,阔叶林易出现烂皮病,成熟林木易发生立木腐朽等。
1.1.2 发病突然。森林疾病种类多,发病原因多样,如苗木易感的立枯病,从每年4 月开始,若有突发性降水,病原菌可沿着水流侵入苗木的根茎,造成大片根系腐烂,进而使苗木突发倒伏,不仅发病突然,且病程短,还未等到巡林工作人员发现就已经死亡。
1.1.3 危害面积大。森林内的林木资源丰富,可发生的病虫害类型也较多,容易出现多种病害交叉感染,且某些病原菌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随着空气、降水等蔓延,呈片状、区域化感染。如立木腐朽可通过伤口传播,森林中的野兽可造成伤口或携带病原体,且森林中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不可预测,容易扩大病虫害发生面积。
1.2 森林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1.2.1 人工林面积大幅增加。永靖县近几年加大人工林栽植,人工造林面积增长到1.2 万亩,且人工林中主要以纯林模式为主,这样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保障该纯林林木的长势,提高纯林林木的成活率,但是这种纯林模式是在林木结构单一、栽植的树种单一基础上形成的,纯林的自然防御能力尤其是抗病虫害能力较弱,一旦有一小部分林木发病,纯林的树种均为病原体的易感树种,且没有其它类型林木进行阻断,会造成病虫害大面积发生,并快速感染整片纯林,控制难度大。
1.2.2 自然气候变化大。首先,从自然规律来看,病害、虫害、鼠害、兽害等都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灾害的发生受自然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永靖县境内海拔变化大,地形复杂,大部分地面被黄土覆盖,自然降水少时容易发生干旱,恶劣天气会刺激病虫害发生。其次,随着全球气温普遍升高,森林系统也受到了暖冬影响,这种气候环境会让许多病原菌可以自然越冬,待天气回暖时,加速森林病虫害发生几率。
1.2.3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简单、广谱且高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但是化学药物的杀伤作用较强,在防治某种森林疾病时也会造成防治区域内其它有益微生物或昆虫的死亡,显著降低林木区域内的细菌多样性,不利于林木生长。另外,森林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靠喷洒药剂为主,长期使用某种单一药物容易让病虫害产生耐药性,进而导致防治效果不佳。
2.1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2.1.1 减少生物多样性。目前可威胁森林生态环境的病害和虫害种类繁多,数量累计高达200 余种,仅甘肃当地就长期受到松毛虫、松材线虫、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青杨天牛、美国白蛾、黄斑星天牛等侵害。同时因全球变暖,松落针病、杨树腐烂病等病害大面积发生,天然林中云杉叶锈病的发生面积也在逐步扩大,为减少病虫害对森林的侵害,工作人员会使用化学药物对病害和虫害进行预防和控制,但是在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菌和虫害的同时也会出现许多药物残留,且某些化学药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被分解,若长期依赖某些化学药剂还会使病虫害产生耐药性,加剧病虫害防治难度,并且随着化学药物施加量的增加,森林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会降低。
2.1.2 破坏生态环境。首先,当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或防治基础设施不足时,会让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降低森林的自我调节、抗病和防御能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如落叶松叶蜂主要侵害叶片,而落叶松树木较高,传统的喷药设施无法将药剂喷洒到林木的冠顶部,这样不仅不能及时控制林木病虫害,还会加速其它植被的感染,不利于林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其次,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了森林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当新的外来物种尤其是鸟类迁徙携带新的病原菌时,森林内若没有自然天敌,这种病原菌会快速繁殖并寄生在林地树木内,破坏林地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2.2 对林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
2.2.1 提高育苗成活率,加大森林承载力。森林资源对区域性的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以丰富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有计划、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尤其在育苗过程中,苗木的抗病虫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喷施低浓度、低毒性的化学药物可以降低苗木病虫害发生几率,提高育苗成活率,进而提高森林的承载力。
2.2.2 提高观测次数,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了解。森林病虫害虽然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但是巡林和观测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新的物种,可提高对整个森林资源的把控度,增强林地机构对森林的了解度;可以完善当地森林动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数据,尤其是对国家级、省级树种的分布、数量等信息能及时掌握;也能在定期的巡林过程中提高工作人员对森林资源、森林问题的发现率。
3.1 加大宣传,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工作,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途径提高社会人员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关注度,从自我做起,不随意砍伐林木,不携带外来病原体和物种进入森林,为森林生态环境健康奉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在林业机构内部也要加大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如定期开展“森林保护卫士”评选活动,对优秀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让工作人员在巡护和观测时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到位。
3.2 科技引导,精准防治。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如采用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一体的3S 技术,标记当地病虫害发生区域,利用软件对其病虫害发生类型、病害程度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有助于工作人员进行精准防治。同时各个区域要加强联系,若某一区域发生病虫害,附近及周边区域要提早预防,做好早期森林病虫害监测,降低病虫害感染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