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英
(临漳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 临漳 056600)
1.1 选用良种原则。应选用通过河北省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且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具有较高推广利用价值的冬性或半冬性小麦品种。依据2020 年7 月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出的绿色节水、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生态环保、高效利用等50 个高效抗逆农业主导品种、50 项成熟适用农业主推技术和10 项引领性绿色技术模式,适宜临漳县种植的丰产抗逆小麦品种主要有:藁优5766、师栾02-1、济麦22、鲁原502、农大399、邯6172、轮选103、衡观35 等。
1.2 种子处理。为有效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及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发生,减轻秋苗发病,降低越冬菌源,可选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照种子量的0.3%,或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按照种子量的0.2% ~0.3%,或27%的苯醚·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酷拉斯)按照种子量的0.5%包衣。
2.1 秸秆还田。前茬种玉米的地块,利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将秸秆粉碎1 ~2 遍,粉碎后长度≤5 cm,均匀抛撒在地里;同时每亩均匀撒施尿素5 kg,因秸秆在土壤中分解时会消耗一部分氮素,如果不补充一些氮肥的话,下季作物会因缺氮出现发黄的情况。秸秆还田后注意浇水,以促进秸秆的分解。如果是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玉米秸秆还田后尽快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避免后续病害发生更加严重。
2.2 深耕整地。整地要采用85 马力以上动力机械,一般深度以25 ~30 cm 为佳,对于常年没有深耕的地块,建议间隔2 ~3 年深耕1 次,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利于小麦生长。深耕或旋耕后要及时耙地或镇压,避免跑墒,要掌握好耙地和镇压的时机,避免形成坷垃,做到上松下实,土地细平。
2.3 适期适量播种。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当地麦田肥力、土壤墒情、地形、气温等确定小麦播种期,一般是10 月8 ~18 日。在适播期内,每亩基本苗24 万~26 万株,在适期范围内,每晚播1 d,增加播种量0.5 kg/亩,增加基本苗约1 万株/亩。可选用小麦精播机或等行播种机播种,播种行距和深度要一致,行距14 ~16 cm,深度3 ~5 cm,确保播种准确、均匀,无断条、漏播、重播现象。播种时随种随压,没有带镇压装置的要在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
3.1 施肥原则。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施足基肥、合理追肥、氮肥后移、化肥深施;根据土壤硼、锌、锰等元素含量针对性地补施微肥;提倡施用小麦专用型缓(控)释肥。
3.2 施肥总量。①亩产量500 kg 左右的田块,亩施优质土杂肥3 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100 kg,亩施纯氮(N)12 ~14 kg(尿素26 ~30 kg),磷(P2O5)5 ~7 kg(过磷酸钙30 ~45 kg),钾(K2O)4 ~6 kg(硫酸钾8 ~12 kg)。②亩产量600 kg 左右的田块,亩施优质无害化处理土杂肥3 000 kg 或商品有机肥100 kg,亩施纯氮(N)14 ~16 kg(尿素30 ~35 kg),磷(P2O5)6 ~7 kg(过磷酸钙35~45 kg),钾(K2O)5 ~8 kg(硫酸钾10 ~16 kg)。
3.3 施肥方式。根据化肥深施原则,将有机肥、磷肥、钾肥和氮肥的50%~60%作为基肥一次性全部施入,结合犁地,边施边耕;氮肥的40%~50%作为拔节期追肥,采用沟施或穴施覆土的方式,将氮肥施入5 ~10 cm 土层中;小麦专用型缓(控)释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生育后期喷施叶面肥。
3.4 叶面喷肥。小麦从孕穗期至灌浆期对养分的需求较大,可以进行叶面施肥。可用2%尿素和0.5%磷酸二氢钾混合液50 ~75 kg/亩喷洒,或选用小麦专用叶面肥。也可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药肥混喷,达到“一喷三防”的效果。为了减少叶面蒸发量,应避开中午太阳光照最强时期,在早上或傍晚进行喷施。
4.1 苗期灌溉。浇足播种底墒水或蒙头水,灌溉量40 ~50 m3,要求耕作层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保证出苗均匀、整齐。
4.2 越冬灌溉。浇越冬水的时间要把握准确,一般以日平均气温3 ℃左右,表土昼消夜冻时为最佳时期。以上午浇水最佳,应细水慢浇,切不可大水漫灌。冬灌后要及时进行锄划,破除板结,并可除草保墒。
4.3 春季灌溉。适时浇好拔节—灌浆水,灌溉拔节—灌浆水时结合肥料追施,每亩灌溉量30 ~40 m3。
5.1 防治原则。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优先采用生态防控、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结合科学用药方式的化学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小麦品质及产量。
5.2 防治措施
5.2.1 农业防治。选用优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定期轮换,避免同一区域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保持品种抗性。采用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布局、轮作换茬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2.2 生物防治。利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等天敌来防治蚜虫,当益害比在1∶80 ~100 时不用药剂防治。
5.2.3 物理防治。利用害虫趋光和趋色习性,在成虫发生期田间放置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糖醋液,悬挂色板、性诱剂等方法,诱杀麦田各种害虫。
5.2.4 化学防治。起身拔节期选用高效农药防治纹枯病、根腐病、麦蜘蛛、地下害虫和吸浆虫等。如防治麦蜘蛛、吸浆虫亩用10%联苯菊酯20 ml+25%噻虫嗪20 ml,兑水30 kg 喷雾,适量加入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芸天力)、磷酸二氢钾。防治纹枯病、根腐病等亩用30%苯甲·嘧菌酯30 ml 或25%吡唑醚菌酯50 ml 兑适量水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吸浆虫出土幼虫可用40%辛硫磷乳油制成毒土撒施,兼治小麦蚜虫、麦蜘蛛、麦叶蜂、金针虫等。小麦孕穗—灌浆期是多种病虫的发生高峰期,可采用一喷三防技术:亩用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欧帕)30 ~50 ml,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 g+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20 ml,或磷酸二氢钾100 g 等,兑水30 ~50 kg 叶面喷雾。
5.2.5 化学除草。立足春草秋治,注重冬前化学除草。小麦3 叶期后,杂草基本出齐且组织细嫩时化学除草,一般在11 月下旬~12 月上旬,且连续3 d 日平均气温在10 ℃以上,选无风或微风的晴天上午9:00 ~下午4:00 施药。冬前未能及时除草或草害较重的麦田,返青期及时进行化学除草。以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亩用9%双氟·唑草酮悬浮剂20ml 或5%双氟磺草胺悬浮剂20 ml 防治,兑水30 kg 喷雾;防治节节麦可亩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0 ml(加安全剂90 ml),兑水30 kg 喷雾;防治雀麦可亩用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 ~4 g,兑水30 kg 喷雾;防治野燕麦、看麦娘可亩用15%炔草酯微乳剂50 g 或69 g/L 精恶唑禾草灵50 ml,兑水30 kg 喷雾。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发麦田,用40%苯磺隆唑草酮2 ~3 g+3%甲基二磺隆25 ml 混合,兑水30 ~45 kg,均匀喷雾。
6.1 清理沟系。视情况清理田间沟系1 ~2 次,达到迅速汇集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的目的。
6.2 适时化控。在返青后拔节前,对群体较大或抗倒伏能力差的品种适时化控,亩用15%多效唑35 ~40 g,兑水25 ~30 kg,叶面喷施,预防后期倒伏。
6.3 预防冻害,及时补救。因地制宜做好冬季镇压,提高防寒能力。小麦如遇“倒春寒”或低温冷害,应在田间解冻后和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施氮肥4~8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