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昕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2页。理论创新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质,也是党的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7页。这一党的成功经验发挥到一个新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用“十个明确”系统概括了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理解这一“新的飞跃”,可以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重大课题作出的新概括、开辟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的新境界、推动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的新跃升、形成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四个维度去把握,进而才能深刻领悟“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的决定性意义,以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77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实际,在对关系到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中,拓展了时代课题,即在把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形成对强党、强国的理论思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7页。;根据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的客观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明确了新时代的基本规定,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页。;创造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积极推动将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坚持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全方位工作部署和系统指导,构成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向,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对这一时代课题全面系统的理论建构,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路径、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价值指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遵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取得伟大成就,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为科学社会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把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向新高度,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步伐,“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页。,既拥有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内涵和特征的角度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内涵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页。五方面,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页。。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分析新发展阶段我国改革发展任务阶段性变化的基础上,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1)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74页。,清晰绘就了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社会图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发展规划导向,作出分阶段分领域的战略安排,全面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此基础上,《决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页。。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领域的战略部署,提出协调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6页。,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世界意义将更加凸显,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代课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进入新时代,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给党的治国理政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对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的政治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到,保持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前提,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过去的一百年,自我革命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而越是长期执政,越要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出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2页。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特别强调发挥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在“总要求”的指引下,党的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实现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有机统一,日益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注重从制度上发挥党的领导体制优势,强调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15)《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日。,极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巩固了领导核心地位。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16)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求是》2021年第22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和我国的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使得许多领域实现整体性重构,这些创新性理论成果构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维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接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新时代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确立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标志着改革转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总体擘画,重点部署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而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各领域运行规律的认识。同时提出将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共同纳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范畴,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市场机制同社会主义制度更好结合,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保障。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指导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党和国家机构职能系统性重塑。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注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向上向好态势。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指引我国加快确立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全面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极大提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有力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新时代我国经济面临更多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93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矫正资源要素配置扭曲问题,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如今,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契机,我国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正在加快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1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15页。的高质量发展。尽管仍然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经济运行依然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继续发展拥有更多优势和条件。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日益充分的满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回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使得全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1)《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0月30日。,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走向成熟,党的领导地位更加巩固。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不断办好中国的事情。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形成了关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系统论述。中国共产党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第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问题。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根本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第二,夯实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教育活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极大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第三,“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2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1页。。推进党内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学习型政党,同时健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严明各项纪律,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中国共产党受到了革命性锻造,提高了执政本领,党内团结统一局面更加巩固,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事实证明,党的领导是不断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
新时代党中央主动顺应历史发展大势,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2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8页。。中国共产党紧扣“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谋划新时代外交工作布局,在践行“为世界谋大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实现新跃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深刻改变着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正在引领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面对地区争端、战乱频发、世纪疫情等严峻复杂的世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公道正义,提出“谋求和平、推动和解、恢复稳定”(2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70页。才是解决战乱、冲突、地区动荡等问题的出路。因此,对待国际和地区的事情,我国坚定不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多运用政治方式化解矛盾,与周边邻国共同维护地区持久和平,同时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安全问题与和平问题密切相关,唯有合作才是应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正确之道,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孤岛,普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25)《习近平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3日。。我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在推动气候变化、反恐、减贫、网络安全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营造国际社会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指导方针,同时也为解决全球发展问题提供了价值原则。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我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新时代我国把自身发展同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开展脱贫攻坚战的同时,切实履行减贫脱贫的国际责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减贫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表明,我国发展同人类发展大方向是一致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做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6)《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9日。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加快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不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这些举措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全球生态文明进程,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在政治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的价值理念“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32页。,并且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2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页。,不断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在经贸关系上,我国强调建立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持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地区)发展战略的对接与协调,为共同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问题创造条件,开辟了全球经济发展新空间,成为国际社会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除此之外,在全球疫情暴发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的中国理念,推进了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得到了全球抗疫实践的充分检验,成为国际社会愈益认同的价值共识。
不论当今世界形势多么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新思想,为“人类向何处去”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仍然占据价值制高点,日益深入人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髓要义所在。在此指导下,我国提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这将有助于积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全球化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同时,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生动诠释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思想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吸收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包括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又顺时应势,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激活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而且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着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它吸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的民本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行动原则,并在经济、生态、法治、外交等方面进行时代转化,实现了创新发展。一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经过对传统文化中“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申鉴·政体》)等公平正义观点的时代传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共建共享理念,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借鉴“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道法自然”(《道德经》)、“万物并育”(《礼记·中庸》)的理念,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原则,形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新理念,在经济建设中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增长,“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3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65页。,这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通过对古代法治思想“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的赓续传承,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注重宪法的监督工作,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积极推动我国宪法紧跟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步伐,同时吸收“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贞观政要》)的思想,提出一系列公正司法的价值主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48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传承了“和平、和睦、和谐”的文化基因,将中国人自古追求的 “大同社会”(《礼记·礼运·大同》)、“天下一家”(《礼记·礼运》)、“亲仁善邻”(《左传·隐公元年》)、“协和万邦”(《尚书·虞书·尧典》)发扬光大,将其运用于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最新结晶和时代精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着伟大创造精神。创新是创造的集中体现,在对创新作用的定位上,它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3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57页。。在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之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34)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73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下,我国经济增长更多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而提质增效。在推进创新的方式方法上,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面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在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取得一大批至关重要的科技成果,努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其次,伟大奋斗精神集中展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的时代风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激发起亿万劳动者的奋斗激情。纵然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实力全方位提升,但习近平总书记仍强调,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并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持续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3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2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精气神。再次,伟大团结精神体现在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时促进政党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汇成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最后,伟大梦想精神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追求。围绕这个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牢记自身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进行伟大斗争,并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稳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蕴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使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新风貌、新活力,同时更好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持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不仅促使我国人民生活、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改变,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走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以上四重维度把握这一思想,能够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作用和政治保障作用,从而更加坚定中国人民的“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进步事业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我国在世界范围的感召力、影响力、塑造力显著提升,空前激发了中华民族掌握历史主动、坚定走向未来的信心。历史已经证明,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命运前途、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始终牢记“两个确立”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有力支撑,能够保证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更好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最大限度激发了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为党和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