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月
(朝阳市设施农业管理中心,辽宁 朝阳 122000)
羊肚菌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又称羊肚菜、羊肚蘑、羊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营养价值丰富,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沙壤土适宜羊肚菌栽培种植,pH6.5~7.9 较为适宜。由于朝阳地区多年种植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内土壤养分含量高,经过严格消毒处理的日光温室非常适合羊肚菌栽培,经过土壤微生物检测,朝阳市大部分棚区完全可以种植羊肚菌,其中2019 年在朝阳县的日光温室示范栽培取得了成功,这为朝阳市的设施食用菌发展增加了一个宝贵的珍稀品种。
石灰氮又称乌肥或黑肥,主要成分为CaCN2(氰氨化钙),其颗粒呈黑色状,不易生灰尘,pH 约为12~13,属于强碱性肥料,具有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氮素利用率的作用,在改良土壤和防治病虫害方面效果较为明显。
高温闷棚消毒就是在盛夏高温季节利用太阳光辐射产生的高温和药物熏蒸进行日光温室内的土壤消毒,一般在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进行,这种方法成本比较低、污染相对小、操作非常简单和效果十分明显,容易被广大农户接受。
抑制土壤中病原物、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与活动是防治土传病虫害、保证羊肚菌稳定高产的关键环节,石灰氮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羊肚菌生产温室中以其生态、物理、无污染和高效的特点受到农业推广专家和种植农户的普遍认可。石灰氮与高温闷棚相结合施用,应选择夏季光照强度大,气温高的时间段进行,一般为每年的7 月中旬—8 月中旬。
将温室内上茬种植的残留物如作物根系、杂草、石块和铁丝等彻底清除,不给病菌和害虫留下生存空间,特别是犄角旮旯的杂物、与羊肚菌生产无关的物资清理出温室外,以防二次污染和病虫滋生。
日光温室内进行土地平整是羊肚菌播种前十分重要的一环,可采用小型机械整平土地,机械平整不到位的边角土,采取人工手段整平,具体标准为顺水流方向,地表最高点与最低点落差不超过3 cm。
将提前运进温室的草块按照重量(20~23 kg/块)均匀分布在温室南侧,采用人工铺撒,将草块打开后铺平、铺匀,包草的编织袋统一回收处理。具体标准为草块均匀铺撒于地表,不能有超过30 cm2的裸露面积,草块用量为1~2 kg/m2。
采用机器旋耕方法,一般用“大棚王”旋耕机,旋耕刀片长度15~20 cm,一般旋耕2 次或以上可达到标准。具体标准为深翻25~30 cm,旋耕后的松土层无3 cm 及以上直径的土块或石块。
人工撒施,戴好口罩、围巾、手套和胶鞋等防护用品,裸露皮肤尽量不接触石灰氮,将温室长度每10~15 m隔成小段,按照标准分段撒施可保证用量相对均匀。石灰氮用量为0.1~0.15 kg/m2。
为了缩短灌溉时间,可采用多个水泵分段同时浇灌,旋耕层土壤必须浇透,具体灌水标准为土壤相对含水量超过85%时停止浇水,即旋耕土层浇水后用钢筋(竹竿)插底至25~30 cm。
将温室上茬的废旧棚膜拆除后直接覆盖在浇透水的地表层,旧膜有破损处及棚膜四周取土密封,注意仔细检查立柱周边用土压严,闷棚时长根据天气情况和生产时间确定,一般为15~21 d,在不影响下一个操作环节前提下,时间越长越好。据观测,晴天温室内气温可达60 ℃以上,土表下15 cm 温度可达50 ℃以上。
旧膜已覆盖土壤表面,温室需要更换新棚膜,按照棚膜长、宽与温室长度和骨架长度相等,长宽分别拉伸1~2 m、30~50 cm 后覆盖,具体标准为棚膜表面光滑,横向无20 cm 以上褶皱,系紧压膜绳后棚膜表面水平方向起伏不超过5 cm。
经过15~21 d 高温闷棚后,将覆盖于地表的旧棚膜折好后拿出温室备用,晾晒5 d 左右,地表见干后即完成旋耕层土壤消毒工作;揭膜晾晒的目的一方面是释放出土壤中残留的氰根气体,防止定植后对羊肚菌种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是增加土壤中的空气含量,利于羊肚菌播种后菌丝生长发育。
耕作层晾晒完成后进行二次旋耕,切记不可过深,防止将犁底层土壤旋耕表面从而降低消毒效果;旋耕完成后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50%~60%,即“手握成团、落地能散”状态下作高畦后可播施羊肚菌菌种。
一般的化学肥料,例如硫酸铵、尿素等都有增加土壤酸度的副作用,土壤pH 下降迅速,一般经过30 d 左右pH 才能达到稳定数值,直接导致土壤酸化程度加剧。施用石灰氮,其分解产物氢氧化钙能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提高土壤pH。测试数据显示,施用石灰氮后,土壤pH 升高后能维持120~150 d。此外,石灰氮分解后产生的钙离子容易被作物吸收,从而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耐储行。
石灰氮中不含酸根离子,因此其硝化作用进行得比较缓慢,分解后产生的氰氨液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硝酸盐的生成,使石灰氮所含的氮元素在土壤中长期以铵态氮形式被固定,铵态氮可与土壤团粒紧密结合不容易被淋失。另外,铵态氮对作物吸收利用钾离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作物对必需元素特别是钾离子的吸收利用。在设施栽培中,为了高产,肥料投入量往往很大,加之周年生产,很少被雨水淋洗,盐分积累逐年加剧,导致作物病害加重,相对缺素症时常发生,造成作物生长障碍。利用石灰氮作为土壤消毒的方法,可增加氮源,在羊肚菌的下茬生产上特别是菌菜轮作上具有增加肥力的作用,同时可降低盐分障碍的发生。
石灰氮中的氮素可以使未腐熟的玉米秸秆等碳氮比从60~75∶1 降至20~35∶1,从而有利于秸秆的加速腐熟。有机物在腐熟时产生的有机酸使土壤pH 下降,但促进微生物腐熟的大多数生物菌适宜在中性或微酸性条件下发生作用,酸性过大会使有益微生物菌群增繁变弱,影响秸秆的分解速度和效率,石灰氮中含有50%以上的石灰,可中和酸性物质,不会使土壤pH 降得过低,保证微酸性或中性,利于秸秆的腐熟和微生物增繁。此外,石灰氮的使用还有分解秸秆中粗纤维的作用,更有利于秸秆的腐熟分解,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利于羊肚菌的出菇和后期生长发育。
单纯的撒施石灰氮对土壤消毒的效果不明显,石灰氮在土壤中的分解时间约7~10 d,露天情况下石灰氮会很快分解到空气中,降低使用效果,因此地表覆盖地膜闷棚效果更好。密闭的环境使日光温室内温度上升迅速,加之地膜覆盖,地温随之升高。数据显示,同等条件下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5~10 ℃,石灰氮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使土壤温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3~5 ℃,氰氨促进秸秆腐熟,腐熟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又可使地温提高1~2 ℃,而且可长时间保持温度,整体上看,此项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地温10~15 ℃,地温超过55 ℃3 h 时可杀灭土壤中大部分虫卵,加之氰氨液的毒性,可使土壤中的虫卵在较短时间内被杀死,达到良好的防控效果。
石灰氮的强碱性可大大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变土壤pH,使土壤微环境向着预期方向改变,不利于有害微生物繁殖,石灰氮中有20%左右的氮素可与土壤团粒固定转变为铵态氮,而铵态氮在相当程度上又可抑制病原菌的滋生。结合日光高温消毒技术,可使石灰氮+日光消毒产生1+1>2 的效果。实验数据显示,石灰氮高温消毒15 d,土壤表层10 cm 以内病原菌杀死80%以上,20 cm以内病原菌比对照低30%以上。石灰氮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加上对羊肚菌生长发育无害的生物制剂的施用可强化土壤消毒的效果,对后期的病虫害亦有较强的防控效果。
石灰氮高温消毒技术适用于光照充足的地区,朝阳市光照充足,全年连续3 d 以上阴雨天气非常少,极其适合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该技术在酸性土壤中使用可有效降低土壤酸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对土壤中有害的病原菌、虫卵等消杀效果非常明显;石灰氮高温消毒技术可降低羊肚菌生产重茬产生的不利微生物,保证羊肚菌栽培稳定高产;该项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了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羊肚菌生产低碳环保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石灰氮高温消毒技术在杀灭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疫霉菌、腐霉菌、青枯菌、枯萎菌和根结线虫等有害微生物的同时,也把土壤中固氮菌、硅酸盐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杀灭;石灰氮分解需要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水,水资源充足与否是限制该技术应用的一个主要条件;石灰氮分解后产生的氰氨对人身体有害,吸入体内或皮肤接触会对人造成一定的伤害;石灰氮属于强碱性,在碱性土壤中使用效果降低。生产实践表明,石灰氮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对于羊肚菌生产中后期害虫蛞蝓的消杀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良技术方式。
(1)石灰氮的臭味及分解产生的氰氨对人身体有害,施用石灰氮时要带好口罩及胶皮手套,尽量避免皮肤直接接触,一旦接触,及时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干净,如不慎入眼,立刻用清水冲洗干净,严重者及时送医治疗。特别注意的是施用石灰氮前后24 h 内不得饮酒或服用含酒精的饮料、药品。
(2)施用石灰氮时做好棚室密闭,防止石灰氮粉末飞落到别处,造成作物药害,特别是在有风天气施用应格外注意。
(3)石灰氮属于强碱性,可与草木灰、有机肥、秸秆、过磷酸钙和尿素等混用,不能与铵态氮肥混用,否则造成铵态氮肥挥发,肥效降低。
(4)石灰氮有较强吸湿性,应注意存放在干燥、冷凉、通风处。
(5)用过的石灰氮容器须妥善处理,不得做他用或随意丢弃。
(6)一旦误食、饮石灰氮应尽量吐出并立即漱口,携带石灰氮成分说明尽快就医;若误入眼内,立即用大量的清水或0.9%生理盐水冲洗后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