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2022-11-18 10:38:56仲云香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订单式高校学生岗位

○仲云香

目前,高等教育强调面向市场培养行业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而有的高校未能重视深化校企合作,导致输出人才的能力还无法完全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因此,各高校还需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行业企业所需的能力为导向,与行业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促进高校学生与行业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研究背景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遵循“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是一种以提升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显著区别在于,以满足岗位要求为着力点,重视利用系统教学方法以及根据教学结果及时作出反馈与调整,强调将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对各个模块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就其本质来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输出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要求高校以能力为本位,以提升企业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借助实践教学与顶岗实习等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岗位能力。这无疑与能力本位理论的观点高度契合。因此,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高校、合作企业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等主体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能力培养问题进行监督检查,以便及时督促各主体解决问题;高校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积极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能力培养风险;高校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积极组建高校教育集团,优化配置各院校的教学资源,促进能力培养水平的提升与“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扩大;高校需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多渠道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得其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确保输出人才的岗位能力能够全面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

二、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不足

就目前来看,在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包括:未能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未能有效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风险;未能组建高校教育集团,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参与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上述不足的存在显然制约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得高校学生的岗位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一)未能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

首先,未能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条件进行专项监督。其一,部分地区未能对高校的师资条件进行监督,无法确保高校的师资条件能够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求。其次,部分地区未能对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各项硬件进行监督,无法确保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各项硬件能够满足“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求。其次,未能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进行监督。其一,未能对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监督,无法确保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能够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求。其二,未能对合作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无法确保合作企业能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严格履约。

(二)未能有效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风险

首先,未能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高校、企业与高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未能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中得到体现,难以对三方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三方均有可能带来风险。其次,未能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调研。高校缺乏专门的企业研究部门,难以有效规避合作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未能组建高校教育集团,导致“订单式”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首先,未能有效整合教师资源。由于缺乏高校教育集团,无法对有限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难以缓解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其次,未能有效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由于缺乏高校教育集团,无法对有限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导致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再次,未能有效整合学生资源。由于缺乏高校教育集团,对于学生规模较小的“订单”,只能进行分别培养,难以进行整合,导致了人才培养资源的浪费;对于学生数量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订单”,难以整合其他院校的学生。

(四)参与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

首先,未能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难以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其一,未能合理设置专业。部分高校未能选派专员调研产业结构与企业岗位变动情况,无法获悉企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专业调整或新设专业缺乏依据,难以引导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未能调研其他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导致专业设置趋同,难以提高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热情。其二,未能合理开发课程。部分高校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未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企业的需求差异。其次,未能实施毕业生“回炉”制度,无法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调动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校未能对毕业生进行“回炉”培养,难以保障人才质量,难以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

三、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路径

为了有针对性地弥补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教育主管部门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高校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风险;组建高校教育集团,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效率;多渠道吸引参与企业,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张。

(一)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

专项监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监督工作方式,其特色在于针对某一项具体的问题进行监督,因而针对性较强,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化解问题。为了有效化解岗位能力培养问题,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主管部门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对高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专项监督,监督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条件进行专项监督。其一,应当对高校的师资条件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专职教师的年龄、学历、专业以及职称结构是否合理;兼职教师是否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是否合理;院校是否制定了科学的教师培养计划;院校是否落实了教师培养经费;院校是否完善了教师考核机制。其二,应当对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各项硬件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以及建设进度;实践教学基地的日常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果;实践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能否满足要求。其三,应当对高校的专业与课程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能否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课程开发过程中是否邀请企业参与。

其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进行监督。高校与企业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两个核心主体,其中任何一个主体未能有效履行订单约定的职责,都将使得高校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岗位要求。故而,不仅要对高校进行监督,也需要将合作企业纳入监督范围。其一,应当对合作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合作企业的合法性;合作企业在行业内的发展潜力;合作企业是否存在用工过度的情况。其二,应当对合作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内容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入企实习过程中是否享有约定的合法待遇;合作企业是否依据约定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

(二)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风险

由于“订单式”人才培养能够为企业创造的直接效益不多,导致其参与热情不足,因而其中止培养协议的可能性较大,这无疑会对高校与高校学生造成损失。故而,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重视规避“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首先,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中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风险可能来自企业、院校和学生等多个方面,例如,合作企业由于改制、法人更换或者出现经营困境,导致“订单”无法继续,这无疑会为高校和学生带来风险;“订单”学生未能履约,无法达成协议数量,或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要求,这些都会为合作企业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有效保障高校、企业与高校学生的利益,还需明确三者的权利与义务,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中进行体现,确保协议一经签订便能够借助法律效力约束三方。换言之,在“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中体现三方的权利与义务,一旦合作企业未能根据协议接收相应数量的高校学生或者未能根据协议对高校学生进行培养,则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能够有效规避高校与学生的风险;而一旦高校未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或输送约定数量的“订单”学生,高校或学生违约,则二者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能够有效规避合作的风险。

其次,加强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虽然“订单式”人才培养风险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但就目前来看,主要还是来自合作企业。因此,为了有效规避合作企业带来的风险,各高校还需建立企业研究部门,在资源投入上予以保障,确保其能够对合作企业进行全面调研,并对其用人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高校提供参考依据,最大限度地规避合作企业带来的风险。研究部门需要承担以下职能:其一,对合作企业的类型、发展前景、竞争情况等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其二,深化与社会调研机构的交流,共同跟踪合作企业的发展情况与人员需求变化情况,并将跟踪消息反馈至院校,使得院校能够及时调整“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最大程度地规避合作企业带来的风险。

(三)组建高校教育集团,提升“订单式”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许多地区的高校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且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积极组建高校教育集团,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张。

首先,整合教师资源。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较强,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教师都难以替代,再加上单个高校的实力有限,无法聘请所有专业的教师,因而部分高校选择聘请非专业教师任职,这无疑对其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对此,各高校还需积极组建高校教育集团,对有限的教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建立起“客座教师资源库”,使得专业教师能够在集团中的各高校承担教学工作。这既能够缓解各高校专业教师不足的困境,也能够保障专业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发展空间,还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教师的培训效率,促进其不断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其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高校教育集团组建后,集团内各高校需要借助多元化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其一,集团内各高校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整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基地能够尽快完成,化解众多高校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困难。其二,集团内各高校需要平等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与分配,确保实践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避免实践教学资源的浪费。其三,高校教育集团需要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使得集团内各高校能够共享实践教学基地。这既能够解决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用地需求,也能够使得企业更好地基于自身岗位需求培养所需人才。

再次,整合学生资源。其一,对于学生规模较小的“订单”,高校教育集团可以将各院校对岗位能力要求相似的“订单”学生进行整合,集中开展课程教学,后期基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对其进行差异化培养,这不仅能够高效利用教育资源,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其二,如若单个高校挑选出的“订单”学生数量无法满足企业需要,可以由高校教育集团进行内部协调,从其他高校中择优挑选。其三,如若企业所需的“订单”学生数量较少,高校教育集团可以尝试与企业签订员工培训协议,并与“订单”学生共同培养。这不仅能够使得高校获取一定的培训费,还能够使得“订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企业文化与实践技能。

(四)多渠道吸引参与企业,促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之所以能够与企业共同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院校自身的主动作为。因此,为了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为“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提供更多经验指导,各高校还需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多渠道吸引参与企业。

首先,根据企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并开发课程。其一,合理设置专业。高校应当选派专员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调研产业结构与企业岗位变动情况,收集企业的用人需求,作为专业调整或新设专业的依据,通过适应企业需求引导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调研其他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避免专业设置趋同,着力突显专业特色,提高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热情。其二,合理开发课程。高校需要持续加强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企业的需求差异,也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视角,重视高校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其次,实施毕业生“回炉”制度。高校对毕业生进行“回炉”培养,能够有效保障人才质量,这对于吸引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一,针对无法适应所处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在其考核合格后向合作企业进行推荐。其二,针对无法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的毕业生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新技能,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发展要求。通过实施毕业生“回炉”制度,既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也能够减少企业对学生岗位能力的担忧,强化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信心。

猜你喜欢
订单式高校学生岗位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1-04 08:57:40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