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达
( 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 , 辽宁 辽阳 111000 )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四肢骨折类型,发生率较高,需进一步提升其临床诊疗水平。
桡骨远端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各种疗法的临床应用均较多,但是其疗效尚有待分析。桡骨远端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可靠,预后较好,但是手术创伤大、康复期长、并发症多等问题,且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较高,因而需积极探索保守疗法[1]。中医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保守治疗方案,可通过手法整复、夹板固定等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为进一步探明其疗效,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6例闭合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针对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闭合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观察组(30例)。患者均行影像学检查为主为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为(50.89±12.98)岁,骨折至复位时间4-52小时,平均为(36.14±16.02)小时。对照组,男16例,女10例,年龄38-64岁,平均为(50.89±12.98)岁,骨折至复位时间4-52小时,平均(36.14±16.02)小时。2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闭合单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时间≤3天;AO分型:A型、B1型桡骨远端骨折;稳定的关节外骨折及部分关节内骨折;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未成年人;开放性/病理性骨折者;合并骨筋膜间隔室综合征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者;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复位前桡骨短缩≥5 cm;骨折块向背侧成角≥20;骨折块移位>1 cm;桡骨远端背侧骨皮质粉碎程度>50%;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3]。
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保守治疗:局部麻醉(血肿麻醉)后,先行手法整复,主要采用牵引和提按复位手法;患者取坐位,若坐位稳定性较差者,采取平卧位,前臂取中立位,并采用错对挤压、摇动、挤按、屈伸等手法纠正远端向桡侧移位,牵引折顶后远端旋前,保持腕关节掌屈尺偏位;复位后,采用夹板固定方式维持复位后稳定性,放置棉垫于患侧掌屈尺偏腕关节或背伸腕关节部位,实施背侧、掌侧固定;固定时间为4-8周。密切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若出现移位,立即再次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臂丛神经麻醉后,采用掌侧入路切开,暴露骨折端,清除血肿,局部复位后,实施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2-3周。
3 观察指标:(1)骨折愈合评估。观察患者复位后定期来院复查,实施X线检查、触诊、腕关节功能等,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2组患肢肿胀消退、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住院时间、腕关节固定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并监测2组并发症情况。(2)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握力评估。采用改良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又称Cooney评分),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腕关节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握力,共4个维度,各维度评分0-25分,评分越高,表示腕关节疼痛越弱、关节活动度越大、工作能力和握力越好,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变化,持续随访评估6个月[4]。(3)腕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估。2组患者随访6个月,每个月监测2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与健侧相比,握力未改变,无活动受限和功能损伤,掌屈或背伸减少≤15°,疼痛和肿胀等症状完全消退;良:日常活动基本不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16°-30°,剧烈活动偶有疼痛,与健侧相比,握力轻微减弱;可:日常活动部分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时常出现疼痛,但尚可耐受,与健侧相比,握力减弱;差:日常活动严重受限,掌屈或背伸减少>50°,经常或持续疼痛,且疼痛程度严重,与健侧相比,握力显著减弱;总有效率=(样本数-无效)/样本数×100.00%[5],对比2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腕关节功能变化。
5 结果
5.1 2组骨折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为(14.26±2.23)天、骨折愈合时间为(6.53±1.52)周、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为(13.26±2.16)天、住院时间为(5.73±1.57)天、腕关节固定时间为(5.18±1.98)周、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35.02°±14.29°。对照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为(20.69±3.78)天、骨折愈合时间为(8.57±1.68)周,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为(22.18±4.57)天、住院时间为(11.03±4.23)天、腕关节固定时间为(1.85±0.69)周、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26.25°±5.02°。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9,P=0.017;t=6.256,P=0.012;t=5.896,P=0.011;t=7.719,P=0.002);观察组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7,P=0.004)。观察组腕关节固定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3,P=0.011)。
5.2 2组骨折愈合评估结果比较:2组患者复位后局部肿胀、疼痛均消失,无压痛和叩击痛;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连续骨痂形成;外固定去除后,负重效果良好,无骨折变形者。但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2/34)。
5.3 2组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握力评估对比:(1)治疗前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2.63±2.0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1.98±2.47)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0.15±2.43)分和握力评分为(10.36±3.18)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2.14±2.0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2.02±3.01)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0.58±2.75)分和握力评分为(10.52±2.97)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5.164;t=0.369,P=0.756;t=0.253,P=0.698;t=0.311,P=0.759)。(2)治疗1个月后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7.26±2.2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6.26±2.03)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3.92±2.02)分和握力评分为(13.74±1.97)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4.89±2.01)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3.98±1.97)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2.29±2.13)分和握力评分为(11.98±1.95)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4,P=0.018;t=4.978,P=0.022;t=4.097,P=0.022;t=4.897,P=0.023)。(3)治疗后3个月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20.52±3.1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9.23±2.15)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6.38±2.79)分和握力评分为(19.98±2.13)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6.36±1.79)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5.79±2.19)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5.24±3.12)分和握力评分为(14.8±2.43)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78,P=0.012;t=5.036,P=0.015;t=5.471,P=0.018;t=4.987,P=0.020)。(4)治疗后6个月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21.43±2.0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20.98±2.89)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9.78±3.02)分和握力评分为(20.89±2.37)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20.96±2.0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20.53±3.14)分、工作能力评分为(20.13±2.57)分和握力评分为(21.02±2.03)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6,P=0.749;t=0.198,P=0.638;t=0.178,P=0.792;t=0.231,P=0.698)。
5.4 2组腕关节功能优良度评估对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者12例(35.29%,12/34),良者18例(52.94%,18/34),可者3例(8.82%,3/34),差者1例(2.94%,1/34);对照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者12例(37.50%,12/32),良者17例(53.13%,17/32),可者2例(6.25%,2/32),差者1例(3.13%,1/32)。2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者、良者、可者和差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05;x2=0.356,P>0.05;x2=0.324,P>0.05;x2=0.364,P>0.05)。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97.06%,33/34)与对照组(96.88%,31/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05)。
近几年来,我国桡骨远端骨折疾病的发生概率表现出了逐年上涨的势态。该疾病主要指的是发生在距离人体桡骨远端关节面3.0cm以内的骨折。因该位置结构性质相对薄弱,当发生撞击或者跌倒时或者受到暴力影响出现的骨折。该类型骨折发生之后,患者的关节面一般展现为凹面,在此背景下掌倾角以及尺倾角随之形成。Colles骨折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类型。此疾病的出现和间接暴力有关。比如说,病患在跌倒时手肘着地。骨质疏松患者以及经常进行剧烈运动的青少年为发生此疾病的重要群体。桡骨远端骨折疾病会由于患者的骨折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一般表现为腕部肿胀、腕关节活动受到限制以及腕部疼痛[6]。老年人是桡骨远端骨折的高发群体,临床治疗要求较高,常规手术治疗方式创伤大,老年人康复效果较差,需积极探索损伤性较小治疗方案。中医在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治疗技术不断优化、改进,治疗效果有效提升。
针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来讲,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保守治疗以手法整复为主,实施中医保守治疗疾病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手法复位整复为中医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方式。对病患开展此项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针对骨折位置加以复位,具体复位时间越早越好。在受伤之后半个月内均可实现对患者骨折位置复位。而针对经上述干预手段处理之后,依旧移位的患者可以再次对其开展手法复位操作。治疗前参照X线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可通过牵引、摇动、挤按、屈伸等手法纠正远端向桡侧移位,促进骨折端复位,促进局部解剖结构恢复,同时结合夹板固定法,可有效维持复位后稳定性[7]。该类骨折中医治疗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保守治疗后骨折愈合效果良好,与手术治疗相比,局部损伤较小,骨折愈合速度可加快1-3周,且并发症风险较少[4]。本次研究也发现,2组患者复位后监测显示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连续骨痂形成,外固定去除后,负重效果良好,无骨折变形者,骨折愈合效果均较好,且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53±1.52)周,对照组为(8.57±1.6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感染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提示中医保守治疗有效加快了骨折愈合速度,且并发症风险较低,有效促进了患者尽快康复,预后较好。同时,本次研究监测患者骨折后康复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为(14.26±2.23)天、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为(13.26±2.16)天、住院时间为(5.73±1.57)天、腕关节固定时间为(5.18±1.98)周、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35.02°±14.29°,而对照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为(20.69±3.78)天、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为(22.18±4.57)天、住院时间为(11.03±4.23)天、腕关节固定时间为(1.85±0.69)周、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26.25°±5.02°,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患肢压痛和叩击痛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观察组腕关节固定时间长于对照组,可知中医保守治疗可促进患肢肿胀、压痛和叩击痛消退,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需注意中医保守治疗的腕关节固定时间较长,但是可进一步提升患者掌屈或背伸角度改善幅度,有助于缩短患者康复进程,提升其康复效果,中医保守治疗效果较为可靠。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中医保守治疗对患者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握力的改善效果较好,但是其具体腕关节功能有待明确[7]。为此,本次研究对患者腕关节恢复状态进行了追踪调查,对比分析了2组患者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工作能力和握力的变化,结果发现,治疗1个月后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7.26±2.23)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6.26±2.03)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3.92±2.02)分和握力评分为(13.74±1.97)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4.89±2.01)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3.98±1.97)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2.29±2.13)分和握力评分为(11.98±1.95)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知中医保守治疗的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可快速改善患者腕关节疼痛症状及各方面活动能力。同时,监测患者治疗后3个月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发现,观察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20.52±3.1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9.23±2.15)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6.38±2.79)分和握力评分为(19.98±2.13)分;对照组腕关节疼痛评分为(16.36±1.79)分、关节活动度评分为(15.79±2.19)分、工作能力评分为(15.24±3.12)分和握力评分为(14.8±2.43)分。观察组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可知中医保守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关节活动能力恢复效果较好,与手术治疗相比,预后更佳。但是,监测2组治疗后6个月Green-O' Brien腕关节评分发现,观察组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知中医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可获得较为相似的临床效果,患者预后均较好,而中医保守治疗更为安全高效,对腕关节疼痛症状及各方面活动能力改善效果均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有文献总结了中医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的禁忌证以及适应证,禁忌证具体为:通常而言,当患者同时存在下述情况,为其开展保守治疗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比如说:在对患者开展部位操作之前,桡骨缩短幅度在5cm以上;在对患者开展复位操作之前,骨折块朝向背侧成角>20°;桡骨远端背侧骨皮质粉碎大于桡骨宽度一半以上;桡骨远端骨折掌侧在干骺端粉碎;同时合并尺骨骨折患者;复位之前骨折快超过1cm骨折者;累及到关节变形者;存在重度骨质疏松者[8]。手法整复复位处理的适应证具体为:有文献表明,中医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适用于AO型之内的B1型以及A型桡骨远端骨折。当前临床指出:稳定且简单的关节外骨折和部分关节内骨折患者,在排除禁忌证之后可以考虑为患者开展中医保守治疗,应用此法加以干预,能取得满意效果[9]。从手法整合复位具体标准来看,主要为:中医手法掌握的关键点在于在最大程度上复原病患桡骨长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同时也要保证患者骨折线对位满意。现如今,随着我国腕部生物力学和显微解剖学研究不断深入,当前诸多学者指出:如果桡骨远端缩短移位达到5mm以上,关节面不平整和掌倾角改变达到2mm以上,将会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造成极大影响[10]。当前现行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合格标准为:正位片的尺偏角达到15°以上、桡骨茎突长度超出尺骨茎突7mm以上;侧位片骨折端背侧成角在15°以下或者掌侧成角在20°以下;病患骨折位置关节面台阶应当在2mm以下。此次,本次研究对比分析2组腕关节功能,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97.06%,33/34)与对照组(96.88%,31/3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且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者(35.29%),良者(52.94%),可者(8.82%)和差者(2.94%),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37.50%,53.13%,6.25%,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见中医保守治疗后腕功能较好,与手术内固定方法相比,腕功能差异不显著,预后良好,应用价值较高。中医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但是需严格排除禁忌证,开放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者、桡骨远端背侧骨皮质粉碎程度>50%、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复位前桡骨短缩≥5 cm等患者不宜实施保守治疗,从AO分型分析,A型、B1型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效果相对较好。此外,应注意桡骨远端骨折后应尽快评估,对于简单稳定、且符合保守治疗指征者,应尽早实施手法整复治疗,避免影响骨折愈合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愈合效果良好,预后关节功能较好,但是应严格把握禁忌证和适应证,以保证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