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峰
(常熟市支塘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体,骨质疏松、骨强度下降等是其主要病因,患者临床表现有髋部疼痛,无法站立、走路等,且在体征方面,大部分患者存在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现象,患侧大粗隆存在升高现象,病情严重时,将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1]。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越发严重,该疾病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重视,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检查诊断较为复杂,可对患者行X线检查,若骨折线不可见时,可等待3周时间,再行X线复查,或对患者行CT、磁共振检查。现阶段,治疗该疾病的方式主要为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人工假体置换术、复位内固定4种。研究表明,采取不同的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预后,且对老年患者行固定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较高。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一种人工假体置换术,手术更为简单方便,我院针对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编号,并规定奇数号为观察组,偶数号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60-89岁,平均年龄为(65.4±4.3)岁;右侧骨折13例,左侧骨折1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5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为(64.3±3.6)岁;右侧骨折11例,左侧骨折14例。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确诊为单侧股骨颈骨折;②患者无明显认知障碍,意识清醒,可正常交流;③患者骨折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可独立行走;④患者病案资料完整;⑤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患者为病理性骨折或骨性关节炎;②患者存在同侧髋部手术史;③患者存在严重心、肝、肺等器官性疾病;④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2 方法:给予对照组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并帮助患者采取侧卧位,对患者行常规后侧外切口,将患者阔筋膜张肌、臀大肌分离,并切断患者外旋肌群。在对患者行内旋、内收股骨时,要尤为注意,暴露并切开患者关节囊,去除患者股骨头与截骨[2]。随后对患者后侧及外侧关节囊行切开,并对患者的髋臼软组织进行处理,选择并放置合适的髋臼杯。此时,需注意植入方向大致为10°-25°,紧密贴合患者髋臼骨面与髋臼杯,避免后续发生移位或脱落现象。安装完成后,对患者行股骨端扩髓,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股骨端假肢进行安装,随后为患者行关节复位、止血。给予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采取的麻醉方式、体位、人工股骨头的选择与植入以及入路方式与对照组保持相同,但需对患者髋臼关节面行清理措施。在患者入院时,均对其进行病情评估、体检等常规检测,掌握患者的多方面情况,若患者存在其他基础疾病,要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其他治疗方案[3]。此外,需先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后行手术,在患者行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要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患者关节腔行清理措施,并逐层缝合,同时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给予足够的关注度,出现意外情况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在患者手术结束后,需按照患者的身体、心理等多方面情况,对患者行综合分析,后拔除患者的引流管,给予患者抗菌药。手术完成后,对患者行心电监护与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在患者两腿之间放置三角枕,确保患者的患肢处于外展中立位,待患者清醒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伸、下肢肌肉收缩等功能恢复训练,医护人员需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在术后2周后行拆线。
3 观察指标:(1)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分析2组数据。(2)记录2组患者总引流量,对比分析2组数据。(3)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分析2组数据。(4)记录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Harris为评分标准,评分≥90分为优,评分80-89分为良,评分70-79分为一般,评分<70分为差。(5)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2组数据。(6)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间,对比分析2组数据。(7)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分析2组数据。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x2与t分别检验计数资料(n,%)与计量资料(±s),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手术时间对比:经过数据分析,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3.53±5.33)分钟;观察组为(102.76±9.98)分钟。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结果为t=12.01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总引流量对比:经过数据分析,对照组总引流量为(79.76±4.08)ml;观察组为(122.45±4.36)ml。2组患者总引流量对比结果为t=50.55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术中出血量对比:经过数据分析,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23.44±13.55)ml;观察组为(512.35±21.35)ml。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对比结果为t=52.826、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4 2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经过治疗与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1例、良7例、可4例、差3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0%(22/25);对照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优4例,良6例,可3例,差12例,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52.0%(13/25)。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结果为x2=7.714,P=0.005,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5.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过治疗,观察组脱位1例、切口感染0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0%(2/25);对照组患者脱位2例、切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0%(9/25)。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为x2=5.711,P=0.017,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5.6 2组拔管时间对比:经过数据分析,对照组拔管时间为(26.29±1.54)天;观察组为(23.13±1.53)天。2组患者拔管时间对比结果为t=10.293、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7 2组住院时间对比:经过数据分析,对照组住院时间为(5.21±0.98)天;观察组为(3.12±0.87)天。2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结果为t=11.277、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股骨颈骨折属于常见的骨折,指患者股骨头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发生骨折,常见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随着人均寿命老年延长与生活质量逐渐改善,世界老年人口逐年增多,该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大部分存在骨质疏松、机体功能衰退现象,尤其是冬季,可能由于冬季路滑,老年人穿衣相对臃肿,行走时不太方便,容易脚滑跌倒,即使是轻微外伤,老年人仍有较大的可能发生股骨颈骨折。老年股骨颈骨折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股骨颈属于较为特殊的部位,出现骨折现象后,容易破坏患者机体的供血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愈合,并伴随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且该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越来越高的发病率,向医疗技术发起了重大挑战,已引起了医护人员的重视,该疾病治疗成功率对患者的健康、患者家庭的心理负担和医院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往往伴随明显移位,该疾病目前依据患者股骨近端正位X线平片显示的骨折移位程度,共分为4个类型,分别为:(1)嵌插骨折或者不完全骨折。即患者骨的完整性存在部分中断现象。(2)完全骨折。但未出现移位现象。(3)完全骨折且出现部分移位现象。(4)完全骨折且出现完全移位现象。若出现移位,患者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往往受到严重损伤,且旋股内侧动脉、旋股外侧动脉等营养股骨头血管也有受到损伤的风险,又因为老年患者身体各项生理机能有明显退化现象,身体状况与年轻人相比普遍较差,骨折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将面临着死亡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培养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的习惯,适当补充维生素D,适当食用高钙食物,增加晒太阳的机会与时间,以上措施可改善自身的骨质,达到减缓自身的骨质疏松速度的效果[4]。同时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深蹲、负重动作,注重防滑措施,避免冰雪天气出现滑倒现象,适当的进行运动,如游泳,尽量减少长跑运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较多,通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且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导致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骨折类型与移位程度等多方面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治疗手段是目前的重点研究问题,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也是当前骨科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4-5]。
现阶段,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较多,治疗的根本目的是让患者恢复到未伤病前的活动状态,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包括内固定术,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6]。医护人员需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掌握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后行手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7]。若患者不存在移位现象,或身体情况较差,对手术耐受力较差,则可选择保守治疗,即患者穿防旋鞋,接受皮肤牵引或下肢骨牵引治疗6-8周,接受该治疗方式的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故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行预防压疮措施,并指导患者舒适的姿势,告知患者牵引部位可能出现局部感染。保守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不稳定骨折再移位或骨折复位质量较差等原因,导致自身骨折畸形愈合或未愈合,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目前除部分不完全骨折患者,未发生位移的情况下可以行保守治疗,其他患者应尽可能选取手术治疗,尽可能的保留患者的股骨头,并避免患者的股骨头出现坏死现象,且达到骨性愈合的目的,并告知患者要尽量避免负重,否则可能导致自身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现象。内固定术术后缺点较为明显,如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患者褥疮、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肺部、泌尿系统存在一定的影响,可能造成感染,且内固定术后患者可能发生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失败等术后并发症,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经研究表明,采取内固定手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治疗周期被整体拉长。若患者的骨骼质量较差,则可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即本次研究选用的治疗方式,相比于内固定术,髋关节置换术不依赖患者骨折愈合,避免了内固定术后的多种术后并发症,如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等,也避免了由于长期卧床可能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如褥疮、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等。髋关节置换术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操作更为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小,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都有明显优势,具有较高安全性,然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髋臼磨损容易导致患者髋关节发生功能障碍或髋关节疼痛,其根本原因是患者骨性髋臼与股骨头假体无法完美匹配,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碰撞,导致患者髋臼负重区产生应力集中,关节软骨与软骨下角质遭到破坏,髋臼受到磨损,进而引起了患者髋关节疼痛,若疼痛严重,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时,需进行翻修手术,然而老年患者相对体质较差,大部分患者短期内无法再次承受手术,因此初次手术的成功率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意义重大[8]。全髋关节置换术则对髋臼边缘进行了充分清洗,并行系列操作保证了髋关节的稳定性,对患者的关节与假体之间的摩擦力有一定的减轻作用,其有效避免了骨折的不愈合性与可能出现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现象,采取该手术方式的患者康复速度较快,患者的痛苦得到了一定的降低,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但该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对患者的创伤性较大,手术耗时长、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多,若患者存在严重内科疾病,则将面临着极大的手术风险[9]。脱位属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若患者术后发生假体脱位可采取卧床休息、手法复位的方式稳定髋关节,少数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脱位的常见原因包括假体的选择、假体的放置位置与手术入路方式等,研究表明,在手术中采用前外侧手术入路可降低患者术后脱位并发症的发生率,若加以采用大直径股骨头(LFH)假体,效果更佳,其可能原因推断为LFH假体增加了髋臼假体与患者股骨颈撞击前的活动幅度、股骨头假体脱位所需的距离,但在临床上不应过度追求LFH,对患者髋臼过度磨锉,避免患者发生骨缺损,术后产生严重疼痛,尤其大多老年患者患有骨质疏松,若过度磨锉髋臼,可能导致髋关节中心性脱位[10]。另一方面,在术后,医护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解术后可能发生的病症与应当注意的事项,包括术后3个月内应避免盘腿、深蹲等动作,禁止让患者髋关节过度屈曲,防止患者术后发生脱位。另一方面,选取合适的假体、假体在术中安放的位置也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术前应对患者行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假体的类型,后根据髋关节3D-CT检查结果,选择假体的大小,并分析术中假体安置的位置与角度。目前常用的人工股骨头假体有单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和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其中单极人工股骨头在置换时将髋臼与假体之间形成1个关节,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时在假体大头和小头内衬之间形成第2个关节,前些年研究理论支持双极人工股骨头疗效更佳,可通过减少髋臼表面的压力的方式减轻患者髋臼磨损程度,达到减轻患者髋关节功能障碍或髋关节疼痛严重程度。但近些年实践表明,2个人工股骨头假体用于临床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可选择费用较低的单极人工股骨头假体。此外,在对患者行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确保手术过程绝对无菌,避免患者在手术中受到感染,若患者发生深部感染,将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髋关节疼痛,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翻修手术,同时需注重保护患者的软组织,避免手术后患者肌肉与韧带发生断裂现象,并密切关注患者的髋关节是否稳定。在患者手术完成后,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告知患者保持积极态度、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可多给予患者鲜牛奶、鱼、骨头汤等高钙食物,并告知患者在术后的6周内,要尽量保持平卧硬板床,以避免自身髋关节出现内收现象,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3天后,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借助使用助行器,辅助患者进行活动,避免出现关节黏连现象和长期卧床可能导致的褥疮、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随后可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11]。随着研究越发深入、老年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人工关节材料成本下降、固定方法改进,人工关节置换技术在近些年越发成熟,假体的使用寿命与以往相比有所延长,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选取治疗手段时不再局限于年龄因素,而是根据对患者的综合评估,如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和患者骨折前的生活活动能力,选取合适手术治疗,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我院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与对照组进行比照,其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总引流量较大,但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若患者身体情况较差或活动量相对较小的患者可以采用该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置换术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骨折部位的愈合效果,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术后生活质量有要求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建议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