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涵容”视角看亲子沟通的听说艺术

2022-11-18 06:26:02李一平张杲阳广东东软学院佛山52822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学业亲子困难

◎ 李一平 张杲阳(广东东软学院,佛山 528225)

一、亲子沟通的研究现状和局限

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亲子沟通成为心理、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李昊等对4000 多名中小学生亲子沟通的研究显示,亲子之间“从不”沟通的比例较高,占41.24%[1]。在和青少年家长的工作中,也常常收到家长的反馈:“孩子怎么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孩子怎么关闭上了房门,也关闭了心门”“家长和孩子之间怎么沟而不通”等。

目前,关于亲子沟通的论文大多探讨沟通的方法、策略和技巧,这些策略在普遍意义上是有效的,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即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在心灵的丰富性。这些方法、策略和技巧相对流程化、普适化,没有真正把孩子作为沟通的主体,理解个体内在发生了什么,个体有怎样的心理感受。所以,在家长使用这些技巧和策略的时候,也有不适用的反馈,如“这些沟通的技巧、沟通的话术好像对我孩子没用。”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停下来去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在深度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些对策。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比昂提出“涵容”这个概念,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及更有效地进行亲子沟通。

二、什么是涵容

涵容理论是心理学家比昂根据心理学家克莱因的投射性认同理论发展而来。比昂是20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的一大贡献就是对于治疗中治疗师与病人互动之中治疗师的“涵容”的作用的发现。涵容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母亲或者分析师用自己的功能加工婴儿或者来访者在内心无法加工的内容物,并且在加工后用对方听得懂或者说能够感受到的方式重新给予的过程。最终,会让对方(首先是婴儿)能够感受和忍受他自己的情感并发展出思考的能力。

从涵容视角理解亲子沟通,会发现不少家长会陷入四个常见的误区。

第一,拒绝孩子情绪的家长:无法做到好容器“涵容”的功能,把孩子的情绪推给孩子。如 家长常说“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许哭,把嘴巴闭起来。”“你这么乱撒脾气不对。”“你怎么不听话呢。”当家长这么应对孩子的脾气的时候,家长就仅仅停留在应对孩子情绪和行为的表层,没有体会孩子内在的感受和困难。家长没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是有缘由的,孩子的混乱、焦虑、烦躁的内在情绪也没有被家长涵容。

第二,攻击的家长:不仅仅无法涵容孩子的情绪,还成为一个攻击迫害者。如家长会说“你怎么做作业又慢又拖拉。”甚至有家长的理念是:“不听话要教训一下,打一顿,不能惯着。”这些家长不仅没能去理解孩子情绪背后传达的焦虑,家长贬低的语言和攻击的行为又成为一个负性情绪的施加者。如果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久而久之,也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身心症状。

第三,容器破损的家长:家长抑郁或者生病。有些家长面对生活的压力、亲子关系的困难、自身成长的困难、亲密关系的困难,可能自己会抑郁或者有身体疾病,或者自己有非常多的情绪困难,无法更好地照料孩子。这样孩子在成长经历中可能有被忽略的部分,更不用说家长能够理解和涵容孩子的情绪。看似孩子乖巧、懂事,可能孩子成了家长情绪的容器,会给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第四,无条件地满足孩子,容忍孩子一切的坏脾气和不当的行为。这并非涵容,无条件的满足、容忍会让孩子的规则和界限不清,无法很好地从家庭规则向社会规则过渡。

三、涵容在亲子沟通中的应用案例

涵容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这也是父母重要的功能。我们通过两个案例看“涵容”这个概念在和孩子沟通中的应用。

(一)幼儿哭闹、发脾气怎么办

案例:女儿4 岁半,晚上要吃苹果,可是家里已经没有了,疫情期间也不能出门,买不到。如果不给吃,就又哭又闹长达1 小时,怎么办?

第一,读懂亲子互动背后的含义。思考孩子发生了什么,体会孩子的内心体验,去觉察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什么。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4 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会表达情绪的阶段,她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作为家长,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把内在的情绪、需求、渴望用言语表达出来,当家长能够重复地示范情绪表达,孩子就能够学会用言语而非哭闹表达情绪。而在孩子反复哭闹的时候,她最容易激发的就是母亲的厌烦与无奈情绪,母亲急躁时就无法倾听孩子的情绪。有可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攻击孩子,同样发脾气,吼孩子,打孩子,或生硬地拒绝。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父母感受到的烦躁、烦恼也就是孩子内在体验的,这些难受的情绪没办法让孩子好好地玩耍,乖乖地听话。比昂的理论指出,母亲可以放下自己的需要,去了解孩子的情绪,经过自己的理解后,传达给孩子她的期待、她遇到的困难。这样孩子吸收到了她可以理解的东西时,她将可以继续思考,情绪也会缓解。这个时候,母亲就涵容了孩子的情绪。

第二,理解孩子的情绪的意义,用语言表达孩子的情绪感受。

当孩子吵闹的时候,母亲既没有斥责孩子,也没有疏远孩子,也没有生硬地拒绝孩子,而是在孩子旁边认真地听她讲话,了解孩子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同时帮助孩子不断地表达内在的需求、想法和感受:“哦,宝贝太想马上吃到又甜又脆的苹果了,现在不能出去买,很失望,很伤心。你哭闹是因为吃不到好吃的苹果,太难受了。”当母亲不断地重复,帮助孩子言说孩子内在不能言说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被理解,孩子可能会因得不到哭一会,但也会慢慢停止。孩子也能够通过母亲对情绪的处理,习得、内化情绪表达能力,这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过程。

涵容的重点是: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妈妈能够保持冷静,找到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意义,并能够用语言反馈给孩子。

(二)小学生做作业很困难,拖拉磨蹭,怎么办

案例:“学生做作业很困难,拖拉磨蹭,我很想揍他一顿。”这时作为家长,你的反应是什么呢?

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象征形成的过程都处于发展之中,语言化对儿童来说也是有困难的,儿童倾向于用身体行为来释放所有的紧张不安[3]。根据比昂的理论,当孩子无法专注、高效地完成作业的时候,孩子自己也是非常困难的。孩子的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如挫败、焦虑,甚至因为自己学业不好,可能引发自己内在被抛弃、不安全、恐惧等情绪感受,这些情感有淹没他们的危险,他们将苦恼外化(如发脾气、惹人厌)。而懂涵容的父母,在孩子的情绪外化的时候,虽然也很难忍受,但没有马上付诸行动,比如批评或者攻击回去,或者走开。而是有思考的能力,能尝试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比如跟孩子反馈:“当你这样的时候,妈妈也很生气,但你并非有意让我生气,可能这些作业对你真的不容易。”

当然,当孩子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并非一句话的回应就可以解决,需要家长深刻地懂得,持久地智慧地陪伴。

家长不能够仅盯着孩子的学业没有完成,而要尝试理解孩子深层次的困难。比如,刚上小学的孩子,突然增加的学业对于他来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幼儿园阶段,可能父母也没有陪着孩子读书、游戏,孩子还没有一个学习的意识,而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非马上就能做到。有可能孩子早年总是被过度满足,孩子可能也没有自主的行为,对于需要自主完成的学业就感觉更困难。

总之,跟孩子沟通不只是一个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涵容”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作为家长,我们不仅仅听孩子能够说出来的“话语”,我们更要倾听孩子不能表达的情绪、欲望、感受,不能言语化的不安、焦虑、恐惧。当父母能够听懂孩子内心的话,并把这些被转化的情绪回应给孩子,孩子就可以内化已被转化的情绪,并因此改变他的内在体验,行为、学业上的改变就会发生。如果父母有困难,可以通过个人辅导、学习或者动力团体,获得自我成长,自我改变,能更智慧地引领孩子成长。

猜你喜欢
学业亲子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艰苦的学业
困难我不怕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中学语文(2019年34期)2019-12-27 08:03:46
选择困难症
35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