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现状、成因及纠偏策略

2022-11-18 03:46陈文华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伦理责任大学生

○陈文华

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责任是指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事情,包括对自我、对他人和对社会应有的担当。因而,个体在网络社会的伦理责任担当直接影响到网络环境。而要建构良好的网络秩序,自然也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自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和自觉履行网络伦理责任。当前,大学生的网络责任伦理状况逐渐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一、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现状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裹挟的海量信息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伦理道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一)缺失对自我的责任

个体的个人责任倘若无法实现,也就更无法实现其他责任。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人,时刻都要对自身言行负责。然而,当前部分青年学生群体中间依然存在缺失自我责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片面地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甚至走向网络享乐主义,即把网游和网聊当作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唯一乐趣,深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渐渐割裂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上网成瘾、不愿与现实中的人交往,造成自我人格的异化,并且还逐渐淡化了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及所应承担的责任,削弱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感。这使他们在互联网上也同样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身的网络言行无所顾忌。二是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我责任感的进一步缺失,造成了他们在互联网上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个别学生还丧失了起码的羞耻感,频频出没在色情和暴力等不良网站中。不仅如此,个别大学生在现实中渐渐丧失了基本的自尊和自重,产生了“为爱献身”“求被包养”等对自己完全不负责任的现象,给他们的未来成长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甚至因此给自己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终身遗憾,给自身未来发展留下了祸根和无法抹去的污点[1]。

(二)忽视对他人的责任

从责任伦理角度看,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是其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因此,不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个体都应重视对他人的责任。但是现实情况是,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自我中心主义,特别是在互联网上经常忽视对他人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一是在互联网中自私自利、无所顾忌、随意进行网络宣泄,语言不仅粗俗而且随便发布缺乏依据的假消息、假新闻。除此以外,部分大学生为顺利完成自身学业,随意在互联网上剽窃他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随意复制他人已经发表的论文。不仅如此,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只关注自身利益,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权利、不关心义务,对有关他人的一切缺少起码的应尽责任。二是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故意隐瞒身份、掩盖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借助与他人展开网恋等手段骗取他人钱财或骗色。例如,常常发生的女大学生被骗现象。有个别大学生的欺骗隐瞒行为被他人识破还做出故意中伤他人的事情,擅自在网上大肆泄露他人隐私,不仅给他人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也给他人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2]。

(三)缺少对社会的责任

互联网特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越来越淡化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忘记了自己不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都是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角色而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虽然不否认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在涉及自身具体利益时,通常把个人得失放在第一位,缺少为社会考虑的集体主义精神。尤其在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出现矛盾时,大多优先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他们更加重视自我理想,淡化社会理想。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错误地认为成才才是他们首要的社会责任,其他社会责任与义务都与己无关,导致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二是还有个别大学生钻了网络社会缺乏相关监控的空子,在互联网上大肆发表过激言论,以泄一己之愤,编造并肆意传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破坏社会稳定团结,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完全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应具备的个人修养,根本不考虑自身言行给网络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三是在校园或社会活动中,一些大学生争当主角,而不愿意当配角;青睐管理型工作,而不愿做重复性的基层工作;常担心自己大材小用,甚至陷入了患得患失的状态,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此外,部分大学生还存在随意破坏校园公共财产,浪费水、电、粮食,在图书馆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校园内打架斗殴等诸多不文明的现象[3]。

二、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的成因

对当前大学生网络伦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有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确定其形成原因,才能为后续问题的解决提供有针对性的重要参考。

(一)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和虚拟性

互联网的高度隐蔽性和虚拟性,能极大地减少人们的社交焦虑,也能在与人交流时缓解拘束感,让人更渴望展现真实的自我。而这也正符合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虽然渴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同,但在心理上却存在某种闭锁性,宁愿到网上寻找陌生人来满足人际交往需求。其中,特别是一些性格偏内向的大学生,会在虚拟网络上表现得异常活跃,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得到释放,使他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真实心声表达出来。例如,不少大学生常选择百度贴吧、豆瓣社区、论坛等网络社区来畅所欲言。高度隐蔽和虚拟的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使他们体验到现实世界中从未有过的放松,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危机。因为对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做出不断触碰甚至越过网络道德底线的行为,激发出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促使他们在网络社会肆意妄为。例如,一些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给自己设定多个昵称,以方便他们能够随意发表各种言论,且不易为人所知。究其原因就在于当人们独处时,由于没有旁人在场,最容易为所欲为,蔑视伦理道德规范[4]。

(二)大学生自身心智尚未完全成熟

当前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与文化激烈交锋,给我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极大冲击。与此同时,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各方面也正经历多种体制改革,这些都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责任伦理造成了极大影响。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意志力比较脆弱,自身心智和思维方式都不够成熟,对客观世界缺乏理性判断而造成错误的价值取舍,容易不自觉地被情感、欲望、金钱和权力左右,致使他们的立场和认知在社会负面因素等诱惑下飘摇不定。例如,部分大学生会片面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某些矛盾,导致他们逐渐对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甚至动摇了他们原有的理想信念,造成社会责任感渐渐丧失。加之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仅承担了很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且正处在叛逆时期,而互联网更容易淡化网络社会责任,大学生会将网络上虚拟的自我错误地当作现实中真正的自我,逐渐使自身越来越模糊了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界限,反而将虚拟的网络社会生活带到了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最终完全不顾现实中的伦理责任约束,为所欲为[5]。

(三)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管都不完善

当前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网络伦理责任缺失,与相关法律法规监管都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互联网高度的隐蔽性决定了个体在网络上承担其应尽的伦理责任只能靠个体的自觉,因此,需要制定与网络伦理责任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监管。但是,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很难紧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换句话说,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缺乏足够的前瞻性和全面性,很多年前制定的网络法律法规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网络社会。这造成法律法规很难在网络社会中有效发挥监管效力,更做不到进一步明确每一位网民的网络社会责任。而且,与更新换代很快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相比,互联网监控技术相形见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社会责任的监管难度。此外,网络监控技术的研发者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网络伦理责任失范的行为也做不到精确而全面的预判,这就使监控所有网民的网络伦理责任变得难上加难。

(四)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严重缺位

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严重缺位,也是造成大学生网络伦理责任缺失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从社会角度看,当前国民责任教育的目标尚未明确,详细课程也远没有实现系统化,绝大多数责任教育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德育层面,造成针对责任伦理的教育效果还未实现。从高校角度看,首先,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错误地把知识教育作为首要的工作重点,忽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失范严重,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即便突出素质教育,也是一味强调才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忽略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更遑论学生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培养。而且高校有关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很少涉及网络社会伦理责任的相关内容,在思政课教育内容中也很少涉及网络社会伦理责任教育,这明显与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格格不入。再加上个别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正,做不到以身作则与有效地言传身教,无法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影响与感染学生,给大学生的责任伦理培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家庭角度看,当前部分家长对孩子无原则的溺爱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家庭责任感,同时,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培育也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最终使青年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都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三、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现状的纠偏策略

广大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责任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当前大学生网络伦理责任存在的问题,高校不仅需要正确面对,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原因,更要借鉴传统慎独思想,做好网络责任教育,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策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

(一)借鉴传统慎独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责任心

首先,高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伦理责任意识,力争使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世界自觉做到慎独。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和隐蔽的社会,它要求个体在无人监管的网络虚拟环境下更要做到谨言慎行,严格按照约定俗成的网络社会伦理准则行事。正如《礼记·中庸》所讲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慎独强调个体在无人监督的独处环境中更要慎之又慎,严格要求自己,谨遵社会道德规范,这是完善个人道德修养的必经之路。高校要充分借鉴慎独思想,千方百计唤醒他们的主体责任意识,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伦理责任意识,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谨记自身的责任担当。其次,高校要深入学生中间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将伦理责任意识自觉上升到伦理责任心,使他们产生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强烈认同,以不断鞭策大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并且每天都要进行自我反省,对违反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在充分认同社会伦理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认清自身理应承担的伦理道德责任[6]。

(二)做好网络责任教育,切实使学生践行伦理责任

首先,高校要全面加强和进一步规范对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教育。具体而言,高校一方面要在思政课教育中重点扩充网络责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增加网络社会交往规范等内容。另外,高校还要积极动员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根据本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状况开展有关网络伦理责任的问卷调查,最大程度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伦理责任教育的校本教材,切实提升网络责任教育实效。其次,高校思政教师要千方百计深入了解每一位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习惯,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唤醒他们作为一名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即对大学生而言,履行公民义务是首要的,而作为学生本身的义务次之,让大学生认清自身作为社会公民应具备的伦理责任和道德素养。思政教师要引导他们不断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引导大学生自觉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努力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使大学生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再次,高校要积极利用本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官方网站等媒体资源,下大力气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宣传,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7]。

(三)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首先,为净化互联网环境,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用户的监管,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在宏观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民责任监管机制。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深入调研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形势和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有关公民网络行为规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建网络社会法律约束机制。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对大学生加强互联网用户的法制教育,最大程度地提升他们在网络社会的法律意识。其次,高校也要根据国家制定的公民网络行为规范等规定,相应地建立一系列本校网络监管机制,紧跟当前信息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引进和更新网络监控技术,开展高效地网络运行与管理,及时发现学生在上网过程中涉及到的责任伦理问题,并果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对不良信息随时过滤,努力营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支持大学生构建网络责任伦理的合力。再次,高校要在大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标准中增加网络伦理责任这一指标,督促大学生自觉在互联网上落实网络伦理责任,不仅能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网民的权利和职责,而且能对大学生网民的网络行为实施更有效的鞭策,最终进一步减少青年学生网络伦理责任缺失的问题。

(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自律

首先,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责任感,关键在于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所以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为此,高校要增加大学生在学校公共事务方面的网络参与,在他们的亲自参与体验中增加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心,使他们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在公共事务的实际参与中培养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磨砺他们强烈的责任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能力。其次,高校要下大力气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性地分析网络文化,及时把握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培养大学生对网络信息敏锐、全面的思辨意识,提升他们对信息的甄别与判断能力,促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再次,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等各方的紧密联系,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建立惩恶扬善的人文环境。这样一方面能随时随地督促大学生落实网络伦理责任,另一方面也能督促大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勇于承担自己应尽的网络伦理责任,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在互联网上的一言一行恪守基本的网络社会伦理底线,使大学生对网络社会伦理规范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将外在的伦理规范转化为内心自发的责任自律,让他们在互联网上给自己制定具体的网络社会言行规范,切实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8]。

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高度地开放、虚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互联网如何开放、如何自由,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惊人,倘若网络用户不能尽到应尽的网络伦理责任,将很快给整个互联网环境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对心智还不够成熟、立场信念不够坚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伦理责任培养,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网络行为不光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总而言之,在大学生中间加强网络伦理责任教育,不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猜你喜欢
伦理责任大学生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责任(四)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