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军
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教师,发掘其内生力,促进乡村师资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振兴乡村教育的根本任务。赋能乡村教师,是提升乡村教师队伍“造血”功能,优化师资管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所谓教育赋能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愿景,尊重个体专业发展差异,积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教育支持,挖掘适合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改善教师心智模式,发挥教师专业特长,拓宽专业发展路径,提升专业能力,巩固扎根乡村教育信念,实现教师自我激励和努力,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机制。
教育赋能是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充分认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复杂性与长期性,有益于乡村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维,不仅关注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等外显问题,更要强化专业内驱力和内生力。
教育赋能乡村教师的基本内容。教育赋能克服简单的“福利性”支持,积极发掘教师专业内生力,乡村教师有一定特殊性和专业性,系统赋能帮助教师专业提升。首先,赋权。赋权就是要求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决策权和实践权授予教师,确保每一位教师对自己职业规划、专业发展路径、专业资源选择权、教育教学事权等有自主权,建构自身专业发展愿景,寻求适合自己的方式与路径。其次,赋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进阶式持续发展过程,教师专业信念与信心培育与呵护至关重要,赋予乡村教师成长自信,树立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专业信念,勇于面对挑战与困难,敢于承担成长责任,完善专业品格和信念。第三,赋力。赋能是激发教师潜能自我发掘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提升新时代的乡村教师教育适应力、专业理解力、专业发展动力、专业规划力、专业实践力等,通过有序的赋能机制,形成一种良好文化氛围,激发教师积极进取,形成一定的教育竞争力和教育实践力。第四,赋利。赋能要完善鼓励机制,乡村教师绩效工资得到有效落实,不仅简单进行奖励,更应让教师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决策、规划个体发展规划,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彻底释放自我发展的潜能,使得教师个体得到发展,为学校品牌内涵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五,赋义。这是乡村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1]。激发乡村教师参与农村社会经济建设,了解乡村风土人情,关注乡村文化,认同了解村民生活习惯和农事经验,浸润农村教育情怀,扎根乡村教育专业信念,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智慧。
影响教育赋能效益的受众因素。乡村教育具有新时代生产向度,新时代乡村教育的生产业态是新时代条件下在乡村场域中通过向乡村教育系统输入教育资源,产出具有乡土特征的价值、知识、情感、制度和符号产品的内在过程机理[2]。教育赋能不是单向给予,教育赋能效益受到赋能对象教师的影响。影响教育赋能效益的教师因素主要包括:首先,专业信念。教育赋能就是创造全新教育支持,激发教师内在能量。创新教育思想,秉持自己的教育信念,锐意进取的动能,自主抉择的权利,主动工作的态度,勇敢积极的行动以及心情愉悦的氛围。其次,专业理想。教育赋能指向则是新时代新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资源。教育赋能不是帮助乡村教师专业成熟后如何离开乡村,而是通过赋能激发教师更好地生活在乡村,为乡村教育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时代感,树立扎根乡村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三,专业理解。教育赋能就是让乡村教师有一种内在的控制感、效能感、力量感,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理解,自觉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赋能不仅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还会影响他们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状态,特别是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第四,专业格局。这对于乡村教师乃至整个乡村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教育赋能不仅是在学科知识层面,更应该建立在专业素养层面;不仅要关注教育给予,更应关注教育支持和营造;不仅应关注眼前专业需求,更应关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应关注自己个人的专业成长,更应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从多维视角提升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对自身教育行为和教育主张的质量。
影响教育赋能效益的赋体因素。教育赋能乡村教师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介入,还应积极关注教育赋能的赋能方式。首先,赋能性质。赋能性质是教育赋能主体对教育赋能工作的一种教育定位,也是效益潜在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补偿性、辅助性和提升性。补偿性主要是针对乡村教师专业缺陷和不足进行赋能,确保教师专业发展能够补齐短板;辅助性赋能是基于教师专业需求,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丰富教师成长路径和资源;提升性赋能主要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师搭建更适合的平台和资源。其次,赋能方式。教育赋能方式主要分为任务型和服务型,决定着教育赋能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取向。任务型赋能势必导致赋能事务性和流程性,关注教育赋能形式,而忽视教育赋能内涵建设;关注服务型教育赋能是立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进行有机定位和有效教育规划,确保教育赋能是指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具体机制和实施样态的。第三,赋能技术。教育赋能不是简单“赋-受”的关系,还受赋能技术影响。赋能技术主要包括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实践平台、管理机制等影响,随着现代人工智能发展,信息技术和数据教育平台辅助支持教师的教与学已成为新趋势,为乡村教师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直接、更专业的教育赋能,对提升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有很大裨益。
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和《教育现代化2035》的颁布与施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日显突出。新时代教育赋能对于教师和乡村学校来说,不仅是一种“造血”功能,也是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科学机制。
教育赋能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寻求到生态空间。教师专业素养是维系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支柱,教育赋能一方面要求学校和行政部门应秉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教育专业保障,确保教师专业支持并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特别要积极推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以人工智能为载体推进乡村教育变革,鼓励乡村教师主动推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探索优质教育的乡村教育新样态。教育赋能关注乡村教师专业理解和专业获得感,增强专业自信,并进行有效传递,提升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地为教师专业支持,为学校优质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保障。形成教育环境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和谐统一,赋能与专业成长趋于一致,确保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发展并进,改进乡村教育生态。
教育赋能为乡村教师个性发展寻找到组织支持。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曾鸣教授在为《重新定义公司》撰写的序中提到:“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3]教师专业素养是乡村学校教育品质之根本,学校教育品质提升需要有高品质师资。教师专业定位和教育幸福感获得水平有明显差异。教育赋能确保学校改变传统教育治理思维,实现偏平化管理,赋予每一位教师锐意进取的动能、专业决策的权利、坚定的专业信念、团结合作的态度,积极改进教育教学行为,营造人文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潜能,增强学校的教育凝聚力和向心力,确保乡村教师能够扎根、努力工作,确保教师在赋能中获取能量,进而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教育赋能为乡村教师共同体建设探寻到伦理依据。教育赋能不是单向输送,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外部赋能充分满足教师个性专业发展需求,自我赋能提升教师自我价值实现效能感。教师积极消费外部赋予的教育赋能为其专业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有利于教师个体理性分析专业发展特质,学会合理选择,考虑乡村教育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所学知识在乡村能否得到更大的发展。关注乡村学校发展需求,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式,提升自身专业适应性和发展性。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发展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所有教师做自己擅长且满意的工作,寻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位置和方式,事半功倍,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改革效率。
教育赋能为乡村教师建设探寻到文化逻辑。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结构和数量发生根本变化。教育赋能从乡村文化机制上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将乡村教师置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育现代化背景下进行整体性战略思考和谋划。一方面,教育赋能为乡村教师支持乡土文化建设保驾护航,乡村教师从课程建设诸方面进一步融入乡村文化,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展示了乡村文化风采;另一方面,教育赋能促成乡村教师在新时代乡村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使命、开启民智、引领思想、促进乡村发展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化他们的社会辐射功能,使他们成为乡村学校建设的主人和乡村文化的引路者和践行者。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发展还存在很多教育问题:学校办学规模萎缩、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学校与家庭关系脆弱、乡村教师陆续单向城区发展等问题还存在。乡村教师在任教环境、生活条件、工作方式、专业发展、地位待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城镇地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和不足[4]。教育赋能是新时代新农村教育发展的应然抉择,是改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的重要保障。教育赋能克服机制留人的刻板性、福利留人的功利性,克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性。
乡村教师发展机制刻板性。信息时代是一个更互联、频率更快、更难预测的时代,现代教育改革复杂性可想而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平台更模糊,每一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从某种层度上来说,传统教育治理机制还影响着决策者思维,还是由上而下进行层级化推进,思维过于单一、缺乏改变,强调标准统一性。乡村教师始终处于终端,赋能到达教师有可能讯息衰减。乡村教师发展主要基于其经验,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两张皮”,习惯用一些新名词、新理念装饰自己,缺少专业的教育实践方式。只有改变管理思维,根据乡村教师发展实际需求,有的放矢教育赋能,才能自觉提升其专业素养,为乡村教师更好为地方教育改革服务,更具有现实性。
乡村教师流动趋利性。教师流动是推进教育区域质量均衡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质量的重要保障。研究显示,“65.7%的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流动到比原来学校教学质量好的学校或者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到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教师,占参与过流动的农村教师总数80.36%”[5]。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环境相对于城市教师来说,无论是教育资源、福利待遇、社会生活都相对滞后[6]。向城性成为乡村教师的原初取向与现实追求,城市引力激发乡村教师单向城市流动,城市成为现代化的先导与主体,农村一直被动地跟随其后[7]。导致乡村学校优秀教师逐步走向城市,乡村教师整体素养弱化。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流向体制外,经商、考公务员、调离到其他事业单位或待遇较高的民办学校及校外培训机构。这种趋利性流动导致乡村教师流动呈现出单向性,乡村教师出现结构性缺失,影响乡村教育质量,影响教师专业心理,导致乡村教师人心不稳,专业信念弱化、专业思想涣散、专业态度消极、专业方法滞后、专业情怀淡薄等问题。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教师的专业理念和乡村教育情怀,关注乡村教育,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乡村教师专业研训滞后性。乡村教育无论是办公设备、信息资源相对滞后,乡村教师对教育赋能缺乏专业理解和主观能动性。导致乡村教师工作边界模糊、劳动强度加剧、心理负担加重、职业角色“泛化”,甚至职业内涵“异化”,身陷外在于自身却始终规制自身的职业角色困惑之中[8]。乡村教师长期生活在一个教育竞争力小而生活压力大的环境,导致学科理念不清晰、研修自觉性不强,专业发展欲望不强,教师专业培训欲望不强烈,会出现参与人员少、层次低、内容单一、范围小等不良倾向。其专业知识的获取路径一般是沿着由外而内、自上而下、自前辈而后辈的路径实现的[9]。乡村学校校本研修和专业发展活动组织水平不高,组织不到位,评价不健全,管理较传统,致使乡村教师专业培训形式简单,缺乏实效,出现“理念先进,课堂依旧”的尴尬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研训品质,关注研训层次和专业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研训的获得感。
乡村教师专业样态模糊性。当前,不少乡村学校师资储备不足,每位老师所担任的学科教学一般不少于3门。在教学任务分配上,会出现大量任教科目与实际所学专业不符的情况,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初期容易产生较低的教学效能感[10]。还有一部分教师被拔高使用,低学段优秀教师变成了高学段普通教师。这些教师为了能胜任教学工作,还停留在学历补偿教育,缺少应然专业教育理念,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没有明显提升和质的变化。乡村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忙于学生应试,也要提高自己专业水平。孰重孰轻,教师难以抉择。城乡无差异课程实施,接受同标准的考核评价,使得乡村教师无所适从。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确保乡村教师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和课程改革要求,提升其专业适应能力。
乡村学校文化认同脆弱性。乡村教师教育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体现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成效不彰显,他们很难体验到努力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自我价值效能感偏低。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偏弱,乡村教师对学校文化理解和认同不彰显,也很少有人关注过学校文化建设。“一些校长甚至直言,包括师德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没有任何意义。”[11]以不出“乱子”为基本取向,甚至疲于应付上级要求和检查,没有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一训三风”也仅仅是一种拼凑,或积极临摹城区学校看齐,乡村学校文化逐渐沦落为城市学校文化临摹,对教师没有吸引力,更无凝聚力可言。久而久之,导致教师思想涣散,致使教师发展动力不足,人心不稳。只有进一步强化学校文化认同,关注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功能开发,帮助教师积极融入学校文化机制,提升文化治校的应然取向。
乡村居民教育取向功利性。乡村社会崇尚“读书立命安身”的思维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态,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对孩子教育期望日趋功利,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在城区学校就学,留守学生学业成绩一直是乡村居民的核心取向,甚至孩子取得好成绩成为家长选择离开农村还是留守的决定性依据。在现代“应试教育”下,乡土知识、乡村风土人情基本上是缺位的,即便是乡村青少年,也很难在他们自己课本和生活世界中有机会感受,对乡土资源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缺乏社会关系的农村学生就业也会格外局促,乡村学生就学热情和积极性缺失,读书无用论在乡村还客观存在。村民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漠视,教育功利性取向使得教育赋能教师出现不领情的窘境,赋能与教师工作现状产生巨大冲突。只有进一步加强乡村学校家长教育机制,完善学校家长学校建设,注重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和支持,提升学校教育效益。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增长过程,不仅依赖教师自觉性,也依托于外部发展支持,积极优化资源配置,探寻教育赋能所折射的教育业态,改变教育赋能的动力机制和治理机制,提升教育赋能质量和功能。
增强乡村教师赋能的内驱力。乡村教师要实现自我赋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的才智和潜能,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把自身专业的发展和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有温热的关怀,也有信仰的回应,教育教学的实现都是教师全身心参与并投入的过程[12]。首先,乡村教师应实现自我驱动。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不仅需要承担传递学科知识、发展乡村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袭者与传播者,还肩负着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使命[13]。乡村教师必须有积极动机和渴望,立足于最近发展区,发掘成长可能性,制定专业规划和目标,给自己压担子,提升自己对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其次,乡村教师应悦纳自己。心理学发现,自怨自艾是一种致命伤害,要学会接纳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认识到这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不意味着苦难,也不意味着幸福,而是我们成长中必然经历的过程,善于发掘自己的亮点和潜能,正确对待和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三,乡村教师要自我升华。通过教育赋能,确保在成长中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展自己专业才能,增强自己专业认知,厘清专业发展思路,通过阶段性目标设定长远目标规划,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提升乡村教师赋能的品质。赋能就是让正确的人做正确事情,教育赋能就是基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积极统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首先,建构系统人文环境,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统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同事、家长和社区资源,形成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建设,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诸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建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其次,建构有效机制保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必须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系统化治理机制,在乡村教师专业理解、专业规划、专业培训、专业实践、专业展示诸方面要形成制度性机制,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以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确保乡村教师乐于在农村从事教育,并能有所成就。第三,确保每位乡村教师寻找到适合教育定位。通过教育赋能使得乡村教师对学校教育目标认同,每一位教师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寻找到适合位置,以积极的行动来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要求。
打造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教育赋能不仅是自上而下,也不仅是自我赋能,也有赋能予他人。教育赋能乡村教师更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建设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团队成员相互间发现彼此优势和弱点,关注相互间专业发展需求,尊重个人发展差异,促进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确保在工作中相互协调一致,形成较强战斗力。因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在相互信任基础上,逐步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专业团队。其次,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个体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能有效运用人脉,你的能力将会得到十倍,乃至百倍、千倍的放大[14]。由于乡村教师专业差异性大,参与专业研究人数相对较少,这就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有效扶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确保每一位教师都有合作同伴,实现专业优势互补,相互学习,提升专业成长的可行性。赋予教师发展以群体和团队形式,有助于教师达成共同的教育愿景,达成共同进步和发展,提升实效。第三,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学校是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效成长,是一项集体修炼。从师资资源实际出发,对教师个体进行积极引导,使得每一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职业品行、展现专业范畴。在心理上,创造互信的同伴文化,引导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在情感上引导社会对乡村教师形成友好的舆论,肯定乡村教师的付出,形成良好的情感感召与共鸣机制;在专业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发展“共同教学文化”[15]。每个人不但能把自己专业成长规划做好,还要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愿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思考。
优化乡村学校治理机制。乡村学校发展依赖教师,校长必须改变传统治校思维,积极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治理的关键已从“控制—命令”式转变为赋能,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样态下取得成功。首先,在治理理念上强化服务性。要想让一个生态系统良好地运转,领导者就要展现出愿意承担巨大责任的态度[16]。校长要走近每一位教师,关注他们专业发展需求,客观而全面地掌握所有教师专业水平,对每一位急需专业支持的老师迅速做出支持,不干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为教师提供必要保障,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教师自觉生长,培养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能力,并能形成获得感和幸福感。其次,治理方式扁平化。校长要克服传统学校职能机构的官本位治校思维,克服科层式机制带来管理成本高的弊端,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服务范围,以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横向协作,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目标进行整体规划,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项目为纽带,以群体协作的优势提升整体战斗力。第三,实现治理信息共享。随着现代高速网络和电子通信发展可以实时进行,赋能就是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确保教师摆脱后顾之忧。因此,要实现乡村教师专业优质发展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增强信息透明度,每位教师具有共享意识;加强校长与教师之间交流和信息传递,促进协调发展;面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积极做出反应,且能协调一致围绕教师专业发展核心要素进行努力共建,培养每一位教师的学校发展整体观、大局观。第四,优化学校决策机制。校长要下放决策权,实现目标管理,建立和维系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依赖群策群力激发和整合教师智慧,为教师治校寻找可行方式与路径,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变革,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赋予其真正“专业自主权”。
乡村教师教育赋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乡村教育生态发展系统的重要部分。教育赋能不仅对教师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也会为学校教育质态产生积极改变。教育赋能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也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教育赋能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厘清以下关系。
教育赋能与教育激励共施。教育赋能与教育激励都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鼓励性策略和机制。教育赋能对于乡村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外部支持,更是自觉成长能量的教育释放,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着教育赋能给工作带来的进步、快乐和愉悦。激励不能只停留在释放和体验层面,更注重调控,通过一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予以事后性鼓励,以确保教师个体在后续工作中再接再厉,注重对教师积极性的一种约束。这两种鼓励策略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忽缺的资源,一味激励往往会导致教师转移成长的功利和物化取向,赋能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性策略,对教师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长远影响和效能动因。
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共存。教育赋能不是学校、行政部门或他人支持鼓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单向输送,而是一种内在成长驱动。教育赋能解决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性问题,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依赖外力走向自觉成长的过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乡村学校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内生性动力源。作为乡村教师发展的源头力量,内生性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发展的意愿、效率和效果[17]。教师源于自身发展内驱力,外借赋能促进专业良性专业发展,又反作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体系,教师个体为乡村学校内涵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创造条件帮助每一位教师对学校有一定“依附性”,确立“学校好我才会好”的价值认同,提升专业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展机会与专业责任共生。教育赋能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专业成长寻找到更好更多的发展机会,提升专业素养创造了更多可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教育质态,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环境和保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出八大举措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增强乡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具有更大意义,对乡村教师职称晋升、荣誉制度等方面拓展了更大空间。教育赋能本质则是激励教师个体自我驱动、自己组织与规划,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专业理解与能力提升,更好为乡村教育内涵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也是每位教师应然的专业责任。拓展教师发展空间与强化专业责任共生,为教育赋能乡村教师营造一种积极创新的氛围,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价值的高度认同。
教育情怀与师德建设共建。教育赋能不是简单满足成长需求和利益,而是一种战略性支持。教育赋能有利于教师改进专业伦理,滋养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情怀(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是集体记忆在个人层面的情感召唤,这种融合了社会为先的情感召唤在个体的消极情感体验中主动甚至自动地纳入积极的认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外在环境的多重压力与阻力[18]。教育赋能有益于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专业情感和可行的实践路径,帮助教师树立专业发展信心,积极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乡村教师师德建设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关注乡村教师师德内涵建设,寻找适切的路径和适合的标准关注教师。杜威指出: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19]。乡村教师在面临个人利益和教育责任天平摇摆不定的时候,强化师德与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铸就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指导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入师德文化活动。
城市样态与乡土文化共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不仅需要承担传递学科知识、发展乡村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承袭者与传播者,还肩负着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时代使命[20]。教育赋能不是要求乡村教师成为城镇教师那样的专业样态,而是立足乡土文化进行专业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比较强势的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及城市文化等都在逐渐向农村扩散[21]。赋能不是一味推送先进或城市化资源,只有增强教师乡村文化感知理解能力,并将其内化为乡村教师自己的专业结构,进而运用到乡村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教育赋能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明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改变着教师专业成长方式,不能使乡土文化套上城市社会的枷锁。它既要有现代文明,也要有乡村气息;既要有先进的教育输入,也要有科学转化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既要有前瞻的教育理念与技术,也要有务实的乡村文化的根基。
教育赋能为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教育赋能从根本上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体系,为改变乡村教育面貌更优质发展奠定基础,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改革和谐发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它也是当前改进乡村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