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薇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表明,虽然50岁以上的人面对学习新事物会有额外的困难,但他们的大脑仍有惊人的学习能力,而且老年人学习新技能越活跃,大脑活动就越有效率。因此,本文从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内驱力理论出发,以60—75岁之间参加学习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了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8份,从中发现老年人参与学习的内驱力主要源于求知兴趣、社会交往、健康需求、专业提升、社会服务、有益家庭等六个方面,找出老年人学习内驱力赋能途径,更有利于老年人发挥自己的潜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成就动机是一种驱动力,其基于人的成就需要的获得,激发着人们积极从事个人感觉有价值或重要的事情,并尽力取得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在学习范围内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需要,或是出于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或是出于掌握知识的需要,或是出于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2]。认知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指向学习任务本身,即为了获取知识。它是由于学习本身的提供而满足了需要(知识的获得),因此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出于人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时期入学时起,就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与认知内驱力不同,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很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3]。
附属内驱力,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目的是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认可。
在以上三者中,认知内驱力显然会成为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内驱力因素。由于认知内驱力是人们出于兴趣而产生的内部学习动力,并非受外界影响,因此,认知内驱力得到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奥苏贝尔提出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是一种社会性需求。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学生便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态度、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学习行为的进行,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4]。笔者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参与学习内驱力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求知兴趣、社会交往、健康需求、专业提升、社会服务、有益家庭。
根据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老年人参与教育的首要内驱力是求知兴趣。“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已成为当代老年人的生活态度。许多老年人一直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年轻时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庭,自己的兴趣爱好只能暂时搁置。退休以后,老年人闲暇时间充裕,就会重新走进课堂,重拾自己的兴趣爱好,给自己晚年的生活充电、加油。此外,老年人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由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如今,出门打车需要用“滴滴”,吃饭点餐结账需要支付宝或微信,到医院看病或出门旅游需要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生活中还有各种APP需要使用……老年人如果不及时更新知识,尽快融入社会,给自己出行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这就更进一步激发了老年人的求知欲望,大部分老年人将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了,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不断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曾经有科学家对424名退休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老人的社交关系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拥有亲密的朋友和亲属的人数越多,老人生理功能方面就越健康,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相对于运动,社交活动更有益于健康,适当与人交往,可有效增强老人的免疫力,防止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的蔓延和发展,甚至能有效延长生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0%以上的老年人是感到孤独、空虚的,有社会交往的渴望。社会交往已然成为老年人参与教育的第二大内驱力。笔者走访调查的老年人中,有些老年人原本生活在农村,由于要给子女带孩子,才不情愿地来到城市生活,城市生活虽然便捷,但是没有他们的社交圈、没有熟悉的环境和邻居,他们只能走进老年大学参与教育,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交圈,让自己的社交需求得到了释放与满足,学什么反而并不重要;有些老人已经丧偶,子女也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所以想通过参与学习认识更多的人,排解自己的空虚,增添生活的乐趣。
老年人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健康问题。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目前,中国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5]。也就是说,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中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关注自己的健康,想了解一些健康养生知识,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想要了解的健康信息主要有以下四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心理卫生等知识类为61.49%;饮食营养、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等生活类为58.2%;养老、照护、医保等政策类为57.46%;求医问药、养老机构、居家照护等服务类为51.19%。这些数据表明,老年群体对于各类健康相关信息的需求比较均衡,涉及的类别范围较广,无论是医养保险政策类、求医养老服务类、健康科普知识类,还是消费休闲生活类,都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想要了解和熟知。
很多低龄老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或是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比较好,赋闲在家寂寞无聊;或是自己的退休工资比较低,不足以未来养老;或是中国老人固有的传统观念: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经济上能帮子女一把。从社会大环境来说,由于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力资源短缺,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也愿意招聘一些刚退休、身体健康、能吃苦、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参与企业的工作。多方的原因就促使很多低龄健康老人退而不休,想方设法参与学习,掌握一些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再就业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有所为”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传统观念认为,为了弘扬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应该由青年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项目。其实,在当今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低龄健康老年人热心公益事业,愿意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根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主要参与的社会服务项目有以下几类。一是社区活动,主要包括疫情期间帮助社区维持秩序、照顾生活有困难的老人、维护社区绿化、寒暑假为社区孩子开设免费辅导班、参与社区养老中心的服务工作等;二是社会公益活动,主要包括协助交警维持秩序、图书馆整理书籍、提供心理咨询等。事实证明,适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无力感和失能感,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幸福感和成就感。
随着50后、60后为代表的这一代老年人经济实力的增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健康状况的提升,他们不再满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居住需求,开始逐步追求自由、品质的老年生活,在居住形态上则表现为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从被动独居走向主动独居。但是,因为考虑到彼此之间可以相互照顾,大多数老年人还是会采取分离式居住模式,会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同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大部分老人都有帮助子女抚养下一代的意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老一辈人的育儿观与现代青年人的冲突、分歧越来越多,因此,很多老年人为了让自己不落后于时代,让子孙后代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也会主动去学习一些先进的育儿理念和科学育儿方法。这些知识的学习既有利于家庭和谐,更有利于下一代的成长。
老年人学习内驱力是各类各级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教育课程的主要依据。根据前期研究发现求知兴趣、社会交往、健康需求是排在前三位的老年人学习内驱力,是属于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认知内驱力。因此,对于老年人教育机构来说,应以这三类内驱力为中心,突破传统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聘请优秀的教师,采用更加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教学方式,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融为一体,从而不断激发老年人对参与学习的欲望和需求。
对于老年人求知兴趣方面的需求可以相应地开设舞蹈类、声乐类、器乐类、书画类、戏曲类、摄影类等兴趣特长班;对于老年人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可以开设帮助老年人学习运用智能技术的相关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其充分享受信息社会、数字化生活的红利,提升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可以开设健康与养生、医疗保健、医保政策解读等课程[6]。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也是个体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7]。专业提升和社会服务属于自我提高方面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除了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职业以外,在老年人再就业的市场中,适合老年人工作的岗位其实并不多。同时,老年人获取信息、新知识的渠道有限,对于老年人的再就业需求,社会上几乎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技能培训课程,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开设相关的老年人再就业培训课程,将培训与就业市场相衔接。开发和培训老年人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老年人的意愿设立便捷平台,为供需双方打通障碍,提供支持。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社会理应给有意再就业的老年人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老年人再次融入社会,继续参与社会发展[8]。同时,为了在社会就业中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应完善老年人再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正在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老年人身体还比较健康,也有心于一些社会公益事业,因此这部分老年人就有了参与志愿者活动的需求。同时在街道、社区等地方,老年人往往还能比年轻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也是支持老年人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社会层面来说,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老年志愿活动,它承载着关于积极老龄化丰富的内涵、目标和行动的重要意义。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广泛而深远的价值,这也意味着老年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还是社会的重要资源。对于老年人本身来说参与志愿活动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贡献,也能帮助老年人建立积极而正面的形象,让整个社会充满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谐稳定的美好局面。
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迅速,职场竞争激烈,年轻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得良好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夫妻双双常常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因此,隔代教育就成为我国大部分家庭的常态。然而,老年人由于受到自身知识经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局限,在家庭教育素养、育儿素养等方面明显存在着很多不足,这既不利于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引发了或多或少的代际冲突。然而,社区是老年人和幼儿共同活动的场所,老年人和幼儿在社区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最长。社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沙龙、小型培训会、趣味游戏、共享读书等活动向老年人开展育儿经验教育、幼儿营养与保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安全教育和幼儿智力开发等内容的传授,让老年人深刻认识到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提升老年人的育儿知识和技能,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帮助其实现服务他人、发挥政治智慧和担当社会重任的愿望。
由前面的问卷调查可知,社会交往是老年人参与教育的第二大内驱力。很多老人希望在学习的同时能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认识更多的新朋友。同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老年人参与教育活动进而维持教育参与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师生、同学间的融洽关系。因此,创设学习的社交场景对于老年人教育机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教师和工作人员应多学习各种关于老年人认知规律、老年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学会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让他们感觉老年教育机构就是自己的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老年学习者,鼓励老年学习者,维护他们的自尊,为其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学习进步,共筑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该注意课堂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成立学习小组,或组织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增进学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塑造融洽的同学关系,使老年人不仅是学习上的同学,还是知心的朋友,共同学习成长。
老年人经常被认为是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期,大脑处于退化状态,学习能力不断减弱。其实不然,一方面这是低估了老年人大脑的能力。另一方面,世俗的眼光也妨碍了老年人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老年人只要打破心理障碍,仍就有惊人的学习潜力,完全可以掌握很多新技能,而且掌握一门新技能对于保持并提高整体的大脑健康非常有利。因此,积极分析老年人参与学习内驱力的来源,不断拓展老年人学习的途径,给他们更大、更广阔的空间,就能让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