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奎
对于人类来说,世间有两大恶魔:一个,是稀缺;另一个,是竞争。
什么是稀缺呢?稀缺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总是不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芸芸众生,奔走忙碌,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在司马迁的眼中,这个“利”指的就是财货。而所谓“货殖”者,无非是积聚财货,生殖蕃息以图利。
现代经济学把司马迁口中的这个“利”,称为经济物品。它,就是稀缺的代名词。稀缺者,有用且不够也。
据说,我们人类是曾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世界的,那个世界名叫“伊甸园”。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因为没有抵挡住蛇的诱惑,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他这样对亚当说:因为“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果子,地必因你而受咒诅。你必终生艰辛劳苦,才能吃到地里出产的食物。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你要吃田間长出来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有饭吃,一直到你归回尘土。”所以,经济问题的产生,就是从上帝对亚当说出这番话时开始的。可以说,整部《圣经》就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教科书。
著名经济学家阿门·阿尔钦曾说:“自从人类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之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到处充斥着资源稀缺现象,人世间多少悲剧和罪恶,根源大抵在此。人类的欲望无限,而用来满足欲望的手段却很有限,面对这种情况,人类不得不进行调整和适应。”没错,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就是围绕稀缺而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翻开人类的历史,无论是国家之间的相互征伐,还是一国之内各个集团之间的彼此争斗,最终的目的无非一个“利”字,差别只在谁占有利而已。当然,这一幕幕历史剧中的主角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正是这语言的层层迷雾,掩盖了人类历史中的那条主线—为了稀缺而斗争。
这就引出了人世间的第二个恶魔—竞争。
那么,什么是竞争呢?竞争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其他人也想要。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生了该隐和他的弟弟亚伯。长大之后,亚伯做了牧羊人,该隐做了农夫。这里或许隐喻了上古时期游牧民族和定居的农业民族之间的斗争。亚伯和该隐都希望得到上帝的垂青,于是,竞争出现了。
到了收成的时候,该隐把地里的出产献给了耶和华,亚伯则把羊群中头生的羊及其最肥美的部分献给耶和华。亚伯胜出了,耶和华更喜欢他的祭物。出于嫉妒,该隐把亚伯叫到田间,动手把他杀了。该隐和亚伯,象征着的正是人类的现实处境:资源不再无限,而谁能够得到上帝的垂爱,谁就可以享受更加丰裕的资源。于是,竞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最直接、最原始的竞争手段就是暴力。古往今来有多少所谓的伟人,因能组织起强大的暴力而被我们顶礼膜拜: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恺撒,拿破仑……
事实上,我们人类的竞争方式又何止暴力而已。但在最初的竞争中,想必是以这种你死我活的暴力方式居多,这让上帝感到失望,他后悔造了人,决定杀死所有人类。但人性中毕竟还是有善的种子在,所以,上帝拣选了诺亚,诺亚建造了诺亚方舟,于是有了人类的今天。
这些神话故事不过是人类自身的隐喻。上帝所代表的,其实是人类走出伊甸园后,对这个经济世界的规则和秩序的向往。
而规则和秩序,也是竞争的产物,与竞争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