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效果及其相关机制

2022-11-17 13:15王雅泽张珊珊
吉林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枢性针法面瘫

王雅泽,吴 松,张珊珊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深圳 518110)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往往会导致面神经核至大脑神经中枢的通道损伤,进而产生面部肌肉瘫痪,即中枢性面瘫[1]。患者主要表现为颜面不对称、流涎、吞咽困难等,甚至可能产生误吸、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约30%的患者会遗留永久性面瘫后遗症,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2-3]。现代医学对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以康复治疗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为主,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4]。针灸是面瘫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中也广泛应用[5]。中药熏蒸是中医特色外治方法之一,这种疗法将中药汤剂以气体熏蒸的形式作用于患处,使药力和热力同时发挥治疗作用[6]。但关于中药熏蒸在中枢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国内开展不多,且尚未见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枢性面瘫的相关报道。本研究自2018年起应用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以期提高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共纳入研究对象98例,为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36~74岁,平均(58.4±10.5)岁;脑梗死33例,脑出血16例;病程16~43 d,平均(23.7±4.8)d。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34~74岁,平均(57.6±10.2)岁;脑梗死31例,脑出血18例;病程15~44 d,平均(24.4±5.0)d。两组年龄、性别、脑血管病类型、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要求,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协议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7]中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标准;②符合《现代面神经外科的基础与临床》中枢性面瘫的诊断标准;③脑血管病与面瘫存在直接关系;④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⑤年龄25~75岁;⑥初次发病,病程<8 w;⑦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①颅脑创伤、炎性反应、肿瘤等其他原因所致面瘫;②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③既往有癫痫病史;④有脊髓、颅脑创伤史或手术史;⑤入组前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心肝肾功能障碍;⑦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⑧针灸部位存在皮肤感染或溃疡。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脑血管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康复训练包括面部肌肉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对照组予以调督和胃针法,穴位选择大椎、神庭、百会、中脘及双侧足三里、解溪、天枢,患侧四白、地仓、颧髎、迎香、承泣和健侧合谷。针具选择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头面部穴位应用0.3 mm×25 mm毫针,体部和四肢穴位应用0.3 mm×40 mm毫针。常规无菌棉球消毒皮肤,首先对大椎穴以快针斜刺,小幅捻转,得气后拔针,不留针;之后患者仰卧,平刺神庭、百会穴,小幅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天枢、中脘直刺,小幅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提捏进针法针刺患侧四白、地仓、颧髎、迎香、承泣穴,小幅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对足三里、合谷等四肢穴位采用直刺法,小幅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上述诸穴得气后均留针30 min。针刺治疗1次/d,6次/w,周日休1 d,疗程为4 w。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中药熏蒸,所用药物均购自本院中药房,共包括当归、川芎、防风、羌活、伸筋草、白芍、地龙、桂枝8味中药各6 g,清水浸泡30 min,之后煎煮30 min,取药液2 000 ml置于熏蒸器内;患者首先清洗患侧面部,用熏蒸器喷头将药液以喷雾形式均匀喷洒于患处,注意喷头距离面部皮肤30 cm左右,药液温度控制在40 ℃左右。避免烫伤,同时嘱患者闭眼,并用多层纱布覆盖,防止药雾熏蒸对眼睛产生损伤;中药熏蒸1次/d,疗程为4 w。

1.3观察指标

1.3.1House-Brackmann量表(H-B)[8]:治疗前、治疗后应用H-B评价两组面部肌肉功能状态,根据面部肌群运动时的对称程度、面肌痉挛情况及是否存在关联性运动进行面部肌肉功能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功能值。

1.3.2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9]:FDI评分共包括躯体功能(FDIP)和社会功能(FDIS),评估内容包括吃东西时将食物固定于一侧颊内的困难程度、用杯子喝饮料困难程度、特殊发音的困难程度等五个方面内容,评分范围0~25分,评分越高表示面瘫程度越轻;FDIS包括感觉平静的时长、将自己与周围人隔绝的时长等五个方面,评分范围5~30分,评分越高表示面瘫程度越重。

1.3.3面神经功能分级(MHBN)[9]:Ⅰ级:面部功能正常;Ⅱ级:轻度面肌乏力,可伴有口眼不对称;Ⅲ级:明显是两侧口眼不对称,但静止时对称,肌张力、面部形态正常;Ⅳ级:肌无力和明显面部变形,静止时面部两侧和肌张力对称,不能用力闭眼;Ⅴ级:口角轻微运动,静止时面部两侧不对称,用最大力也不能完全闭眼;Ⅵ级:为完全麻痹。

1.3.4面部测量指标:治疗前、治疗后对两组进行面部测量,包括静态时两侧口角至门齿中缝的距离差(D1)、静态时两侧眼外眦至嘴角距离差(D2),并测量微笑时D1和噘嘴时D2。

1.3.5实验室检查:治疗前、治疗后检测两组血清内皮素(ET)、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血液标本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 d内清晨空腹采集,将抽取的血液标本以3 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70 ℃冰箱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ET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IgA、IgG、IgM水平。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H-B功能值和FD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H-B功能值及FDIP、FD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功能值、FDIP评分比治疗前升高,FDIS评分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H-B功能值、FDIP评分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H-B功能值、FDIP及FDIS评分比较

2.2两组治疗前、治疗后MHBN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MHBN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HBN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MHBN分级比较(n,n=49)

2.3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面部测量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静态D1、D2、微笑D1、噘嘴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测量值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静态D1、D2、微笑D1、噘嘴D2比较

2.4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ET、IgA、IgG、IgM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血清ET、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ET、IgA、IgG、IgM水平比较

3 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脑卒中病常见后遗症,不仅对患者的面部美观产生影响,还可对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及进食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脑卒中病的康复[10]。本病属中医学“歪嘴风”范畴,患者多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加之风寒湿邪外侵,使气血脉络受阻,经气不畅,气血不和,瘀滞经脉,经络濡养不足,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面瘫;气主运化,气虚不能推血运行,血液无力上行,使颜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进而面肌麻木、动作失调,发为面瘫[11]。故中枢性面瘫中医治疗应以益气活血为主,针刺在面瘫的治疗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也是面瘫常用的外治手段之一。调督和胃针法重视调整督脉,脾胃同治,调节气血阴阳,选择大椎、百会、神庭等督脉穴位以通调全身阳气,配以任脉穴位中脘,以调全身之阴,以达到阴平和阳秘的效果。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具有理气、活血散瘀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主要穴位,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可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上述穴位配伍可健脾和胃、益气活血,推动气血运行。同时在治疗时,强调进针、出针顺序符合机体气机升降规律,首先针刺大椎、百会和神庭可激发全身之阳气,接着针刺中脘和天枢以激发中焦气机,进而调动全身气机,从而补气血,调阴阳,扶正固本。接着针刺面部穴位以祛除面部疾患,以治其标。最后针刺四肢阳明经穴可补益脾胃,是气血生化有源,以治其本。故调督和胃针法可扶正祛邪,益气和血,对中枢性面瘫标本兼治。

中药熏蒸是祖国医学传统的外治手法之一,这种疗法将中药汤剂转化为气雾剂,并以合适的温度熏蒸患处或腧穴,借助药力、热力的共同作用治疗疾病[12]。本研究所应用熏蒸中药组方包括当归、川芎、防风等8味中药,其中川芎、当归具有行气活血止痛功效,防风、羌活、桂枝和祛风散寒,地龙可活血通络,白芍和缓急止痛,伸筋草活血舒经,全方配伍可行气活血、祛风通络。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芍有抗炎、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13];川芎、当归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吸收;伸筋草、防风、羌活具有较好的解热、抗炎和镇痛的药理作用。中药熏蒸将温热的中药气雾作用于患病部位,使局部皮肤的微小血管有效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使药物有效成分由表及里,直接作用于患处,有利于充分发挥药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H-B功能值、FDI评分、MHBN分级,对于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调督和胃针法针刺。

中枢性面瘫发病机制复杂,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多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升高,而血液中免疫球蛋白与运动神经元具有较高的亲和力[14-15],血液中IgA、IgG、IgM异常升高会引发或加重面神经炎性反应,进而加重面瘫的病情。ET是一种能够较强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脑卒中发生后脑组织缺血、缺氧会促进ET的大量释放,通过收缩小动脉和小静脉改善血液供应,ET所导致的微循环障碍与面瘫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系[16-17]。本研究结果表明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ET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有效缓解面神经炎性反应,有利于面瘫的康复,这也可能是该方案提高中枢性面瘫疗效的重要机制。本研究进一步表明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面部症状,使中枢性面瘫患者静态、微笑及噘嘴等面部动作更加协调。

综上所述,调督和胃针法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枢性面瘫效果显著,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ET的合成和释放有关。

猜你喜欢
中枢性针法面瘫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冰毯联合冰帽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护理体会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