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浩龙,王 晋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自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扶贫成果,2016 年3 月“四跟四走”的湖南扶贫模式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要更加注重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2017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17 年4 月9 日,许达哲省长指出“驻村扶贫工作要走精准扶贫、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成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2016 年底全省有51 个扶贫重点县,产业扶贫模式覆盖绝大部分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涉及经济作物种植、家禽养殖销售、果蔬种植加工等农副产业加工销售行业,各类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精准扶贫效果的关键。
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不返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扶贫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因此,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与产业模式的选择、产业链上供应链管理模式和各级政府给予的支持密切相关,本文尝试通过深入分析产业模式、供应链协同和政府规制对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内在机理,探索提高精准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有效对策与建议。
产业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可持续性发展是产业扶贫的重点。在针对精准产业扶贫模式,学者研究集中在:(1) 精准产业扶贫实体运营方面包括:吕国范等[1]学者研究了资源产业扶贫、畜牧产业联动扶贫、手工艺精准扶贫、旅游产业扶贫、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效果分析、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2) 精准产业扶贫顶层组织方面:巩前文等[2]学者研究了跨区域产业扶贫、绿色精准扶贫、精准扶贫的实施措施、贫困县的产业扶贫整体设计、驻村帮扶精准扶贫;社会组织精准扶贫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农村精准扶贫中的技术动员、政府与慈善组织合作扶贫问题、参与式产业扶贫、实施精准扶贫识别、措施、路径研究。(3) 精准产业扶贫金融支持方面:许尔忠等[3]学者进行了产业扶贫资金的融资模式、财政扶贫模式、基期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链式融资问题、普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策略、商业银行的金融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扶贫模式、金融供给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
对于供应链协调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学者研究集中在:(1) 微观层面分析供应链鲁棒优化。江云剑等[4]学者侧重关注利润最大化下的供应链鲁棒控制方法、不确定条件下供应链鲁棒优化、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供应链鲁棒控制、非对称时间满意度函数的易逝品供应链鲁棒性、随机需求和不确定中断概率下的供应链网络鲁棒优化、供应链网络中断风险下的鲁棒优化、不确定环境下的鲁棒运作问题、复杂关联供应链网络在遭遇干扰事件时的鲁棒性、供应链质量控制鲁棒运作问题。(2) 中观层面分析供应链协调契约设计。王道平等[5]学者探讨了供应链的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收益共享和价格补贴的联合契约、政府损失回购和成本补贴契约,时间可控和随机损失的联合契约、农超对接的期权契约设计,新零售模式下的生鲜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公司+农户”模式的风险补偿协调契约,突发事件的收益共享契约,期权契约和价值损耗成本共担契约,双渠道供应链协调的改进收益共享契约模型。(3) 宏观层面分析供应链协调机制制定,吴茜等[6]学者侧重关注期权契约和农业保险下的协调机制,农业保险对农产品供应链协调,生产商和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协调,订单农业供应链协调的风险分担机制与转移支付,政府损失回购契约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协调,TPL 服务商参与决策的收益共享协调机制,基于“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协调机制,不同决策情形下的收益共享契约协调。
关于产业扶贫相关政府规制,学者研究集中在:(1) 刘建生等[7]从制度设计层面讨论精准扶贫多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精准扶贫政策框架体系的构建、精准识贫制度建设、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社会救助合作机制、精准扶贫动态管理机制、精准扶贫政策中的内生逻辑问题、“碎片化”社会力量扶贫机制、产业扶贫机制设计、精准扶贫审计策略,金融精准扶贫对策、精准扶贫的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扶贫政策、银行精准扶贫监管问题、精准扶贫的社会政策。(2) 侯利文等[8]从政策效应层面讨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公平和效率问题、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准扶贫绩效考核机制、扶贫政策“连续性断裂”的瞄准脱嵌问题、精准扶贫的信息生态问题、产业扶贫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问题、农村弱势群体扶贫问题、精准扶贫政策的满意度问题、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多维贫困的动态测算与结构分析。
可见,有关产业扶贫可持续性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产业定位、融资渠道、实施策略和扶贫政策方面,但尚无文献系统的研究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且现有研究有待进一步推进。现有文献集中讨论扶贫产业的项目运作和保障政策,并未从精准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研究精准产业扶贫问题,大量文献停留在对当前精准产业扶贫实施路径和相关支撑政策方面,无论是横向的产业模式、供应链协调与政策规制的互动机理,还是纵向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下扶贫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都鲜有相关文献提及。综上可见,全面、系统研究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显得尤为迫切。
产业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其供应链的构建形式,不同的产业模式和供应链网络结构对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防范水平不同,相对应的产业可持续性强度也不一样,如何根据贫困地区的产业基础和相关条件,选择科学的产业模式是其可持续性发展的第一步,现有扶贫产业的产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公司+农户”模式主要是适合以农业为主要脱贫产业的地区,扶贫农户所种植的农产品主要销售给农产品深加工公司或是农产品贸易公司,这类脱贫扶贫模式关键点在于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问题,并可通过契约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保证销售价格,减少扶贫农户因为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风险。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由农产品公司为扶贫地区农户提供种植、养植的农产品品种,公司投资在当地建设种养基地,农户和公司签订购销合约,按合约预定价格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农产品销售给公司,公司按约定给农户提供种养技术支持,农户可以到公司基地现场学习种养技术,遇到了种养的难题也可以随时到基地找技术人员指导解决。
“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是由扶贫地区当地政府或扶贫组织牵头成立的合作社,由合作社联系种养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由合作社选定种养产品向种养农户提供种养技术支持,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抱团取暖,共同研讨改进种养技术与方法。
“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是由扶贫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共同合作,企业提供保价收购订单,农业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农户根据指导来进行农产品种养,并由农业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扶贫产业供应链网络的鲁棒优化控制是提高其在不确定风险下可持续性的关键,供应链上各环节成员企业之间通过优化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可以达到从供应链协调优化的角度提高精准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的目标。
如图1 所示,“公司+农户”模式供应链主要联接起两类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供应链上端是农产品种养户、下端是超市、连锁店、农贸市场、电商平台等渠道经销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市场需求的波动,特别是随着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的逐步发展,对传统的分销渠道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公司+农户”模式供应链一方面需要链上成员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形成共赢局面;另一方面需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区块链技术签定精准的智能化订购合约,运用物联网技术确保农产品品质。
图1 “公司+农户”模式供应链模型
如图2 所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供应链可以细分为两条供应链组合成的复合供应链,一条是由农产品种养农户、公司、分销渠道和最终消费者组成;另一条是由基地、公司、分销渠道和最终消费者组成。“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供应链具有较稳定的特点,供应端由公司直接投资运营的农产品种养基地和当地农户种养两渠道供应,形成了双重保障,公司把控制造环节,可根据市场供需情况灵活决策农产品是通过流通加工后直接投放市场还是深加工后按计划投放市场。此类供应链结构设计科学,供应链上协调的关键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深加工产品市场认可度等方面。
图2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供应链模型
如图3 所示,“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供应链中农业合作组织承担了销售的职责,因为农业合作组织不具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因此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在农产品种植品种选品上需要有较高的决策能力,才能避开供过于求的市场劣势,供应链上农产品种养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分销渠道企业和最终消费者构成了一条鲁棒性较弱的供应链,在农业合作组织选错农产品品种时容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的崩溃,因此需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智慧供应链,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农产品选品、农产品溯源到智能合约等供应链稳健的各环节实现技术提升,确保供应链高效和稳健。
图3 “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供应链模型
如图4 所示,“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供应链由农产品种养农户、农业合作组织、公司、分销渠道和消费者组成,生产端由农产品种养农户和农业合作组织构成,制造环节由公司完成,销售端由公司、分销渠道组成,此模式供应链分工明确,供应链结构稳健度高,当生鲜农产品出现市场滞销时公司可以调整生产方式,将鲜活农产品深加工为可长期保存的深加工产品,规避生鲜市场价格低廉造成的巨大损失,农业合作组织在公司指导下对农产品种养农户进行技术支持和管理,供应链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三个环节控制性都较好,确保整个供应链稳健度高。
图4 “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
政府扶贫政策缓解了精准产业扶贫过程中的融资、税务等诸多问题,为扶贫产业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保障,现有的相关规制多侧重于扶贫产业起步阶段提供政策保障,而对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的关注较少,课题组拟从扶贫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研究精准产业扶贫的政府规制问题。
“公司+农户”模式下扶贫企业定点采购贫困地区农户所种养的农产品,扶贫企业发扬企业精神,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优先定向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地区政府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尽量减少企业和贫困户非必要承担的风险,地方政府需要针对此模式出台相应的制度来分担或规避其他风险。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中扶贫企业不仅定向采购贫困地区农户种养的农产品,还在扶贫地区建立农产品种养基地,由公司投资、运营和管理种养基地,公司运营管理技术人员在管理基地的同时还为当地有定向采购合同关系的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此模式的运营中需要当地政府为公司制订确保合理权益的保障制度或政策条款,一方面确保公司不被正常运营之外的风险冲击,如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农产品种养户财产损失,以及由于农户错误或误操作造成的农户财产损失,受损失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将此类损失转移到公司,冲击或破坏公司在当地的基地运营。另一方面公司不能无故违背订购契约以低于约定价格和数量来采购农户种养农产品,如市场波动等正常的经营风险公司不能转移到农户身上,需要严格按照等于或高于定购合同来执行。
“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中公司与农户的合作由农业合作组织联接起来,农业合作组织需要分析市场需求,选择农产品种养品种,再寻找对应农产品的市场龙头或核心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双方签定合同,由农业合作组织指导扶贫地区农户种养,并组织与农户签定定向采购合同,此模式的运营对农业合作组织管理运营水平要求较高,需要有当地政府的强力支持,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制度规避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如为农业合作组织签订农产品采购订单、寻找投资、融资、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营进行强有力的领导,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加强现代销售模式、运营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高效运营管理。
“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中公司和农户直接签订联合契约,由农业合作组织提供组织和协调支持,公司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支持,此模式的运营需要当地政府部门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提供辅助政策支持,一方面要有规避市场风险的基本保障措施,特别是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导致农产品滞销时,政府要牵头组织社会各界力量来承担部分销售任务;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火爆时,政府要总体规划、指导相应地区农产品种养,防止出现农户扎堆种养同一品种农产品,人为造成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扶贫是精准可持续扶贫的主要举措,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了精准扶贫的长期效果。产业模式选择是产业扶贫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供应链协调是产业扶贫长期向好发展的关键,而政府机制则是基于产业模式、供应链协调之后的重要保障,能从制度上规避市场之外的风险,为扶贫产业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环境。产业模式、供应链协调与政府规制三者对精准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产生多重叠加影响的同时,三者之间也会产生互动,产业扶贫模式与政府规制与供应链协调互动共生共同影响机理,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需要考虑到三者分别对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效应,还要考虑三者之间的内在互动机理,获得产业模式、供应链协调与政府规制三者最优的运营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