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勤
(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 贵阳 550003)
近年来,黔西南州自然生态保护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等数量较多、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覆盖了全州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构筑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部分学者在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发展[2]、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规划[3]、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4]、湿地公园社区规划可持续发展[5]、湿地公园建设条件研究[6]、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7]、森林公园景观林建设[8]以及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9]、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陆生贝类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研究[10]和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11]等方面做了相关调查研究,为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目前,在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本文通过对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三区三线”工作开展提出建议,旨在解决该州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全州国土面积1680400 hm2,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9.7%,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是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土壤多属酸性和微酸性红黄土壤,森林覆盖率61.2%。全州辖2市、6县、1区[12]。
全州共有2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166568.25 hm2(含交叉重叠面积),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91%。按类型划分:自然保护区9个,总面积29739.92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17.85%;风景名胜区7个,总面积82326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49.42%;湿地公园6个,总面积17216.61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10.34%;森林公园4个,总面积12268.61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37%;地质公园1个,总面积25017 hm2,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15.02%(图1)。按层级划分:国家级9个,省级9个,州级4个,县级5个。
图1 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
全州27个自然保护地除义龙新区没有分布外,其他8个市县均有分布,地域分布相对均衡,其中,兴义市6个、兴仁市2个、贞丰县3个、安龙县4个、普安县3个、晴隆县3个、册亨县3个、望谟县3个(图2)。
保护地空间/个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前,自然保护地管理实行分级分部门分要素的管理体制,在划定自然保护地范围时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和考虑,未能实现多规合一和“一张图”管理,造成部分自然保护地之间范围重叠现象较为突出[13]。经初步调查,全州各类自然保护地范围重叠面积为24445.84 hm2,重叠率达17.2%,范围重叠的自然保护地主要集中在兴义市。例如,鲁布革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面积重叠,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面积重叠,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与兴义国家地质公园面积重叠,兴义万峰国家湿地公园与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面积重叠,兴义万峰国家湿地公园与坡岗喀斯特植被州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重叠,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与坡岗喀斯特植被州级自然保护区面积重叠等。
黔西南州27个自然保护地中,多数自然保护地建立较早,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和管理要求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总体规划编制粗放,功能区划不科学,有的把没有保护对象或保护价值较低的区域划入保护地范围,有的规划范围内存在耕地、原住居民、人工商品林和矿业权等,与地方“十四五”规划发展的需求不相衔接,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凸显[14]。例如,放马坪风景名胜区、鲁布革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三岔河风景名胜区、万重山省级森林公园、普白省级森林公园、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等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存在保护等级偏低,资金投入不足,保护能力较弱的短板,在现有的27个保护地中,省级以上保护地18个,州县级保护地9个。以占全州自然保护地总数1/3的9个自然保护区为例:州级自然保护区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5个。其中,批复面积最大不过7200 hm2,面积最小的仅33 hm2[15](表1)。总体保护等级低、保护面积小。多数自然保护区无独立机构、无专门经费、无人员编制,保护力度偏弱,制约了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发展,自然保护地守护自然生态、保育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表1 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是推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步骤,能够科学合理解决布局不合理、交叉重叠、突出历史遗留问题[16]。州县林业主管部门要以“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为契机,主动与政府工作专班对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把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摆到“三区三线”划定大盘子中,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制定出既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对全州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摸清自然保护地的边界范围及交叉重叠情况,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按照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的原则进行整合,解决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的问题。
以自然保护地范围交叉重叠较突出的兴义市为例,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马岭河区域、兴义万峰国家湿地公园的万峰湖片区、鲁布革风景名胜区的南部片区并入马岭河峡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将兴义万峰国家湿地公园的万峰林片区、马岭河峡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万峰林片区、鲁布革风景名胜区的北部片区以及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并入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整合优化后,兴义市的自然公园为马岭河峡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其他自然公园不再保留。
安龙招堤国家湿地公园与安龙招堤省级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范围内存在基本农田、城市建成区,扣除后面积较小,将安龙招堤国家湿地公园与安龙招堤省级风景名胜区优化后并入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单个自然保护地为单位科学编制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合理化分功能分区。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根据《贵州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再完善技术方案》规定,将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图斑面积3亩以上要划为基本农田的三调稳定耕地、国土空间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用地调出;将符合规则确定条件的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及村庄、矿业权、人工商品林调出,重点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调出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保护红线“总体保持稳定,局部进行微调”和保护地整合优化“小调不大动”的指导思想;同时,要按照“应保尽保,不带入新矛盾”的原则,进行合理补划。使编制的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一张图”衔接一致,实现“多规合一”。
支持具有重要价值的市县级保护地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地[17]。
兴义坡岗喀斯特植被自然保护区和兴仁清水河风景林自然保护区均为喀斯特地貌,土层脊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植被一旦被破坏,百年难复。将2个保护区归并后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该区域植被的保护很有必要。
贞丰龙头大山水源林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是辐花苣苔,该植物仅分布在贵州兴仁及贞丰交界的龙头山脉,分布地狭窄,分布范围很小,属国家重点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此,将贞丰龙头大山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辐花苣苔的保护。
望谟县渡邑南亚热带沟谷季雨林自然保护区和望谟县“贵州苏铁”自然保护区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2个保护区的面积都较小,故合并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
对同一行政单元或自然地理单元内相邻相连的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管理统一的原则进行归并[1];在州县级自然保护区中没有明确的保护对象或保护对象价值不高的,经科学评估论证后,可按《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各阶段工作成果涉及的地方级自然保护地范围调整等五类事项批准办法》(黔保护地领发[2020]1号)规定的程序将自然保护区调整为自然公园[18]。
安龙仙鹤坪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小,保护的对象以天然常绿阔叶林为主,保护价值不高,且与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相邻,将安龙仙鹤坪州级自然保护区归并至仙鹤坪国家森林公园。
普安布岭箐珍稀树种鹅掌楸资源保护区和普安石古一把伞恒河猴资源自然保护区的面积都很小,保护价值不高,可归并至普白省级森林公园。
册亨县双江南亚热带沟谷雨季林自然保护区内有稳定耕地和人工商品林,调出后保护区的面积减少较多,余下的保护价值不高,可将其归并至万重山森林公园。
整合归并后,黔西南州的自然保护地由27个变为17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自然公园7个、省级自然公园6个(表2),保护地类型没有减少,提高了保护级别,空间布局更为合理,有利于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表2 黔西南州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前后对比
(1)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后,对已有的管理机构进行相应的优化合并[19],对未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地明确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人员编制,做到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
(2)将自然保护地建设列入州县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和保护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为自然保护地长期发展提供财政支持[20]。
(3)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为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