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先,严静芬,徐佳娈
(1.益阳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湖南 益阳 413100;2.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3. 湖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湖南 岳阳 414000)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其群落特征是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状况的关键指标[1~3]。研究鸟类群落特征对于保护鸟类栖息地以及了解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4],同时也为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南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分为洞庭湖南部湖区与漉湖两个部分,其衔接西洞庭湖、横岭湖与东洞庭湖,承纳澧水、沅水、资江等入流,保护区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珍稀濒危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是整个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自然组成单元。南洞庭湿地水系复杂、河湖纵横,呈现出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季节动态特征[5]。随水位变化的湿地生境类型包括湖泊、河流、沼泽、草甸等,为动植物等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近年来,洞庭湖鸟类的监测主要集中于东洞庭湖及周边湿地公园区域,而南洞庭湖作为衔接整个洞庭湖生态系统的重要单元,生态区位尤为重要。因此,摸清南洞庭湿地鸟类群落结构有助于了解南洞庭湖乃至洞庭湖区鸟类资源状况,对保护区管理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洞庭湖湿地位于湖南省中北部,包含洞庭湖东部与南部两个区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6′33″~ 112°51′54″、北纬28°42′47″~ 29°09′59″之间,总面积16.8万hm2。该区以冲积三角洲平原-河溪湖沼地貌为主,地势平坦,属长江中下游洞庭平原堆积而成的沼泽地貌。属华中地区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冬冷夏热,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湖区气候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1700~1800 h,年平均气温16.2~16.9 ℃,年降水量为1300~1400 mm,呈现出年内雨日多、雨量充沛的特点,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2001年南洞庭湖湿地加入《湿地公约》,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本研究收集了近10年来(2011~2021年)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在该保护区的鸟类监测记录和科学考察报告以及其他观鸟爱好者和专业人员的观鸟活动记录。
本研究鸟类分类系统、物种名按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确定鸟类居留型和区系分析[6]。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参照《中国海洋与湿地鸟类》,确定生态类群[7]。
南洞庭湖湿地近10年的调查共记录鸟类221种,隶属于26目51科。其中,雀形目物种数最多,为22科72种,占总物种数的32.58%;非雀形目29科129种,占总物种数的67.42%。非雀形目中,鸻形目7科41种,占总物种数的18.55%;雁形目1科31种,占总物种数的14.09%;鹳形目3科19种,占总物种数的8.60%;鹤形目3科15种,占总物种数的6.79%;隼形目2科14种,占总物种数的6.31%;其他目物种数较少。从鸟类物种组成来看,南洞庭湖以雀形目鸟类为主,鸻鹬类和雁鸭类鸟类也较多。
南洞庭湖湿地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0种,其中黑鹳(Ciconianigra)、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青头潜鸭(Aythyabaeri)、白鹤(Grusleucogeranus)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1种,白琵鹭(Platalealeucorodia)、白额雁(Anseralbifrons)、小天鹅(Cygnuscolumbianus)、雀鹰(Accipiternisus)、红隼(Falcotinnunculus)、白腰杓鹬(Numeniusarquata)、云雀(Alaudaarvensis)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9种,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95种。
以下简单介绍本文几种主要珍稀濒危鸟类的观察记录时间、地点、数量和分布状况。
3695例病例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8例,发生率0.22%,属于偶见范围内,而同期住院病人37915例,发生药品不良反应482例,发生率1.23%,丁溴东莨菪碱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同期医院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对一般、新的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8例不良反应中,1例严重不良反应为心慌(严重)、胸闷(严重);1例新的不良反应为咽部不适;其余为一般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例数见图3。
4.1.1 白鹤(Grusleucogeranus)
白鹤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IUCN全球性物种濒危等级—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列入 CITES附录Ⅰ,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等级—濒危。
洞庭湖白鹤的种群规模较小且年际间数量波动较大,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于2014年12月10日在团湖监测记录了47只白鹤;2015年12月22日在漉湖调查时,分别记录到25只和43只两群白鹤;2016年监测记录到76只白鹤,2021年1月监测到24只白鹤,2021年11月底于沅江东浃监测记录到30只白鹤。近年来监测统计发现白鹤每年11月中旬左右迁飞至南洞庭湖湿地,翌年3月上旬迁离此地。主要栖息觅食于区内浅水湿地,挖掘浅水区水下泥中的苦草、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块茎为食。
白枕鹤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芦苇沼泽和水草沼泽地带,也栖息于开阔的河流及湖泊岸边,以及邻近的沼泽草地,有时出现于农田和海湾地区。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软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
保护级别: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IUCN全球性物种濒危等级—易危(Vulnerable,VU);列入 CITES附录Ⅰ;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等级—易危。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北部及中国东北地区,迁徙经过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最后到达日本出水市鹿儿岛越冬。另外一条迁徙路线经过中国内蒙东部以及东部地区,最后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洞庭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多记录到220只白枕鹤,但是随后逐渐减少,目前很少发现。保护区在车洲湖曾记录到26只白枕鹤。
表1 南洞庭湿地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统计
4.1.3 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
东方白鹳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 CITES附录Ⅰ以及IUCN全球性物种濒危等级—濒危(Endangered,EN),被誉为“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繁殖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东南部以及我国的东北地区,目前繁殖区域有向南扩展的趋势,迁徙经过中国北部和东部,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湿地湖泊,还有朝鲜半岛、日本等地。
洞庭湖在 1988~1989年曾记录到超过800只东方白鹳,但是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再记录到。自2003年后,洞庭湖又陆续记录到东方白鹳越冬种群,但是数量仅维持在数十只。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曾监测到55只个体在漉湖、万子湖、嘉兴湖的浅水生境中,但近些年仅记录到极少数个体,2017年2月曾记录到2只东方白鹳。
黑鹳主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 CITES附录Ⅱ中,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国的北部地区,迁徙经过中国的中部,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越冬。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曾一次性在万子湖和巴南湖记录到11只黑鹳,2015年1月份在漉湖记录1只,2021年1月监测记录到21只,2021年12月底在资阳宝塔湖记录到5只。
4.1.5 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
中华秋沙鸭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IUCN全球性物种濒危等级—濒危(Endangered,EN)和 CITES附录Ⅰ,种群数量极少,是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稀有种。主要繁殖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中国的东北以及朝鲜的北部地区,越冬在中国的华南和华中地区、日本和朝鲜,偶见于东南亚地区。
中华秋沙鸭在我国广有越冬记录,但是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1989~1991年的两次冬季调查中,南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曾在万子湖和鲁马湖观测到2只个体。近年来,洞庭湖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逐渐增加,2021年12月底全湖共记录到200只中华秋沙鸭,南洞庭湖保护区车便湖和沅江分别监测记录到5只和14只中华秋沙鸭。
白琵鹭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列入 CITES附录Ⅱ和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等级—易危。
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地区,中国东北地区,迁徙经过中国东部沿海,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
白琵鹭为洞庭湖区域越冬候鸟先行种群,种群数量较多。2021年,全湖共监测记录到6000多只,常年维持在3000只左右的种群数量。2017年10月份,南洞庭湖蒸钵湖区域监测记录100余只白琵鹭,2021年12月底,分别在南洞庭湖朗山湖和明朗山湖区域监测记录到240只和208只个体。
鸟类区系上,南洞庭湖湿地古北界鸟类最多,主要为雁鸭类和鸻鹬类越冬候鸟,占比50.68%;其次为东洋界(27.60%),广布种较低(21.72%)。鸟类在组成成分上兼有古北和东洋界的特征,东洋界和广布种鸟类常年分布在南洞庭湖湿地,而冬季有大量来自古北界的鸟类迁入该区,这与洞庭湖在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是越冬候鸟重要的迁徙通道的区域特征相吻合。
图1 南洞庭湖湿地鸟类生态类群
记录的221种鸟类中,候鸟占优势,共有候鸟155种,占比70.14%。其中冬候鸟107种,占比48.42%,主要为雁鸭类和鸻鹬类鸟类,如鸿雁(Ansercygnoides)、绿翅鸭(Anascrecca)、红嘴鸥(Larusridibundus)等;夏候鸟48种,占比21.72%,主要为鹭科和秧鸡科鸟类,如普通秧鸡(Rallusaquaticus)、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黄斑苇鳽(Ixobrychussinensis)等;留鸟59种,占比26.70%,主要为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乌鸫(Turdusmerula)等雀形目鸟类;旅鸟仅7种,占比3.17%,如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carbo)、泽鹬(Tringastagnatilis)等。
鸟类尤其是湿地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的指示生物[8],其数量特征和群落结构可以客观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鸟类群落特征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与气候、生境、植被类型等密切相关[9],南洞庭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受汛期影响,呈现出“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景观,保护湿地面积达16.8万hm2,生境开阔度大且湿地生境类型多样,植被类型丰富,食源条件较好,为鸟类创造了适宜的栖息地环境,2011~2021年南洞庭湖湿地共记录26目51科221种鸟类,表明南洞庭湖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性较高,与长江中下游其他湿地鸟类物种相似度较高[10~14]。
南洞庭湖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越冬候鸟的重要迁徙地,南洞庭湖冬季枯水期水域面积适度下降提高了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丰富度,有利于水鸟栖息觅食,且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南洞庭湖实施开展的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和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使得南洞庭湖成为候鸟重要的聚集地。本文分析表明,南洞庭湖湿地鸟类区系分布表现以古北界与东洋界为主的特征,冬候鸟种类较多大部分属于古北界物种,以雁鸭类和鸻鹬类等游禽和涉禽为主,罗纹鸭、绿翅鸭等种群规模较大,小天鹅、白琵鹭、灰雁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区域内也分布较多;夏候鸟和留鸟主要为东洋界鸟类,如鹭科和秧鸡科等涉禽以及雀形目等鸣禽,主要栖息于洲滩和岸堤上郁闭度较高的林地,以浆果、昆虫和水生生物为食。
湿地鸟类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高、生境类型丰富以及人为干扰小是鸟类物种多样性高的主要原因[15],鉴于南洞庭湖湿地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鸟类资源丰富,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受损湿地生态恢复,保护鸟类栖息地生境,减少人为干扰对鸟类栖息的影响。另外,应开展长期、定期的鸟类群落特征调查,密切监测南洞庭湖湿地鸟类种群的变化特征,以了解南洞庭湖湿地生态状况,发现生态威胁因素,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