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引导下的社区小微空间更新研究
——以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实践为例

2022-11-17 07:49董国升杜德耕李智勇
园林 2022年11期
关键词:规划师城市更新小微

董国升 杜德耕 李智勇

DONG Guosheng1* DU Degeng2 LI Zhiyong3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2.北京市通州区九棵树街道办事处,北京 101100;3.北京揽熊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 1.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Beijing, China, 100038; 2.Jiukeshu Subdistrict Office of Beijing Sub-city Center,Beijing, China, 101100; 3.Beijing Lanxiong Technology Co.Ltd, Beijing, China, 100176 )

公众参与社区小微空间改造,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塑造空间活力。以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社区小微空间更新为例,探讨公众参与社区小微空间改造的实施路径。“生命之环”社区空间更新设计,从社会基层治理和参与式设计视角出发,以打造全龄友好、全民参与的社区公共空间为目标,采取社区营造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小微空间更新的公共参与路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在理念上践行绿色低碳,形成多方协调、多方联动,可持续、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公众参与;社区小微空间;社区营造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1]中要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并将其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 - 2025年)》[2]中也明确要求多元参与、共治共享。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制度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建立多元平等协商共治机制,完善公共空间,补充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城市更新纳入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社会基层治理需要切入点,小微空间改造项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当前社会治理模式下,该类型项目实施多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公众参与意识比较薄弱,且改造目标和居民需求不吻合。如何将小微空间改造项目和公众参与相结合,拉近属地和居民的关系,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居民对城市以及社区的归属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对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社区小微空间更新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与总结,探索城市更新模式下“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公众参与”的社区小微空间更新改造实施路径[3],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推进街区精细化的基层治理工作。

1 背景情况

1.1 城市更新行动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强调规划引领,紧扣“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相关要求,摸底“五性(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安全性)”的相关需求,完善城市功能,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安全条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中也明确提出,结合北京减量发展的背景和存量更新的特点,确立以街区为更新单元,以存量建筑为改造主体,以功能环境提升为主要目标导向的更新工作思路,推进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实施。更新方法上明确了要面向基层、面向需求、面向实施,通过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明确改造目标,注重组织策划,探索“清单式”“菜单式”工作模式。同时,充分注重社区文化的延续,提升社区的生活环境品质。

1.2 小微空间改造

小微空间改造,是将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进行提升改造,以改变城市风貌,提升城市品质。落实城市建设“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要求。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 2035年)》的指导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2017年起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积极推动了多批次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而小微尺度的公共空间由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实践基层共建、共享、共治的最佳途径之一,被列入了每年的更新计划之中。其空间类型涉及街巷边角地、居住区闲置地、零散腾退空间等,改造意向包括儿童友好、全民健身、无障碍、适老化等各个方面。

1.3 社区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顾名思义指人人参与,并推动公众做出决策的事件。一般是以普通民众为主体,参与推动社会决策和活动实施等。公众参与方式有公示、听取意见、咨询、听证等。《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日前提交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增加了多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内容,保障公众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涉及公众利益的城市更新项目,可通过社区议事厅等形式,召开听证会、协调会及实施效果评议会,听取意见建议并化解矛盾。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居民从策划阶段开始,到设计方案落实,再到建设实施,最终到评估运维,发挥主人翁意识,全过程参与,凝聚集体的创造力,形成共识的智慧和决策(图1)。不仅保障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公平、公正和开放,而且可推进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

图1 公众参与关系图Fig.1 Public participation diagram

2 社区公众参与实施路径

2.1 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融入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设立街乡镇责任规划师,是北京的一项开创性工作,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城市治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举措[4]。责任规划师是加强基层规划实施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介入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主动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在街区基层治理和全民公众参与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将参与式设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以专业的力量打通规划落地最后一公里,激发城市活力,探索出一条公众参与、精细化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

责任规划师全过程参与项目筛选、概念设计及建设实施,过程中强化公众参与,将多方意见有效融入规划设计[5]。在公众参与实施路径上,责任规划师作为技术顾问和居民、社区及物业充分交流,发掘底层问题诉求,形成问题清单;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出具体解决方案;将其结合资金及实施角度,和街道进行充分沟通,筛选出具体可实施方案,并进行社区层面的参与式讨论,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继续深化方案,制作施工深化图纸,制定现场施工措施,从而推进项目建设实施。

2.2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治理中往往各类矛盾问题较为复杂,如何更快地收集问题,更全面地解决问题,尤为关键。在实施路径上,以“12345”热线的问题为导向,社区党支部召集街道、社区、物业以及居民党员,搭建居民议事厅。议事会上,各方共同分析问题及探讨解决路径,同时形成清单,并进行问题分级;街道专家智库团队提出解决方案以及路径;党员协同小组组织群众讨论,并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最终各方达成一致意见。通过实践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街道牵头、专家咨询、社区联动、居民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

3 小微空间更新实施途径

3.1 谋划项目

通过城市体检和责任规划师自下而上的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梳理出社区内居民生活矛盾突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用地性质明确、土地权属关系清晰,同时又具有示范性的社区“消极”空间,形成清单,并按照迫切性进行排序。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和物业的作用,会同属地街道干部、责任规划师,并和居民一起,共同探讨社区小微项目的改造事宜,发挥各自优势,关注老年和儿童,谋划具体实施方案。

在项目谋划过程中,属地街道、社区、以及物业的党员同志主动担当,为群众办实事,调研过程中积极主动,充分了解问题和需求。根据谋划项目,制定推进计划,组织社区居民进行意见反馈,完善设计任务书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由街道办事处向发改委申请小微空间改造项目的立项,经批复后立即实施。

3.2 社区营造

在实施中,责任规划师作为主导推进前期研究和公众参与工作。责任规划师会同属地街道,校核项目的规划用地性质、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权属,制定项目进度时间表,公众参与计划等实施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公众参与进行意见征集,同步进行方案优化,完善提升等工作。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中的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做好政策宣传、入户征求意见、方案解读等具体工作,在沟通过程中开展社区营造,使设计方案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契合居民需求。

3.3 多方共建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探索多方共建共享的城市更新模式,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物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小微空间改造[6]。街道办事处牵头搭建党建议事平台,组织社会单位、居民共同进言献策,完善实施方案。项目正式施工前,社区再次组织居民进行调查签字确认,满足民法典相关要求,达到规定的同意率后进行施工建设。社会多方共建,以“绣花”功夫,激发社区活力,让社区环境变得更美好。

4 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实践

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03组团九棵树街道辖区内。北京城市副中心九棵树街道办事处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有事与群众商量着办”,强化公众参与。在街巷整治、微空间改造、历史街区保护、老旧小区改造中,积极探索借鉴“责任规划师”“劲松模式”等方式,拓展多元主体参与更新的广度和深度,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实现社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基层治理的整体“双提升”。

本项目的责任规划师为更好助力副中心小微项目落地实施,以此社区一处废弃的景观水池的更新改造为实践对象进行改造提升,让低效失落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7]。依托社区现状条件(图2),责任规划师多次调研,组织居民进行现场解读方案,汇总居民意见,致力于打造居民全过程参与、全龄段居民共享的社区公共活动空间[8]。

图2 场地现状图Fig.2 Site status map

4.1 协调多方在地需求

金侨时代家园小区于2006年建成竣工,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内景观设计沿中心十字轴展开,内部整体绿化条件良好。责任规划师团队在和居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社区内部缺乏老人和儿童的公共活动设施及游戏场地。经过调研,小区十字景观轴线西端多年废弃的喷泉水池成为矛盾突出点。该废弃场地长宽均约23 m,占地面积约529 m2。存在空间感受消极、功能废弃、夏天滋生蚊蝇、瓷砖老化脱落、地面铺装损毁、凹凸不平等一系列问题。

街道在收集到意见后,第一时间组织社区、责任规划师、居民等各方代表,召开现场交流会,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由属地九棵树街道牵头,采用小微项目立项的方式,责任规划师负责编制方案,社区组织居民参与项目并配合实施工作。

由于该场地处于社区比较安静安全的位置,阳光刚好可以透过南侧两楼之间的缝隙,照在这个区域,比较适合老人和儿童活动交流。责任规划师建议将此水池改造成社区公共活动场地。会上,各方针对此区域进行充分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另外,金侨时代家园位于03组团核心地带,周边社区人口密集,选点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同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符合党建引领发展的政策导向。

4.2 “生命之环”全龄友好型社区营造

责任规划师团队根据场地现状和居民的意愿,经过多次与街道、社区、居民座谈交流,明确居民对现状改造提升设施的具体需求[9],并依据实际情况整理得出进一步改造建议,提出设计理念,以“共享客厅、融合社区”为目标,进行方案设计。

项目设计理念为“生命之环”,将健身、休憩、玩耍等不同的设施融合成一个活力环(图3)。在“生命之环”的内部,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将儿童活动圈、成人活动圈、老人活动圈、宠物活动圈进行功能融合,打造出一个全龄友好的活动空间[10]。项目内部设有趣味跑道、小型爬架、摇摇椅等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使用需求。

图3 设计理念构思Fig.3 Design concept

在功能分区上聚焦精细化设计[11],外围廊道下设置休息娱乐区,提供成人休憩娱乐及看护等功能。内部设置儿童娱乐设施,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活动需求。活动面积根据不同年龄对户外活动的需求而定,如年级大的儿童需要的活动场地相对较大。在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玩耍需求的前提下,同时设置家长看护区(图4)。活动路线和通行路线不重合,看护区覆盖全场地,保证无遮挡,能迅速到达任何位置。场地北侧设计灌木隔离带隔离场地视线,保护北侧居民隐私,并吸收噪声以降低活动场地带来的影响。

图4 功能分区图Fig.4 Functional zoning diagram

在细部设计上,彩色塑胶彰显靓丽活泼,绿化及铺装保证环境舒适,无障碍设计则充分体现全龄友好,满足老人和儿童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此外,在建筑材料的取材上选择绿色环保、耐久性好的材料。

4.3 居民参与共建共治

在城市更新区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补充区域内公共设施短板,营造健康活力的城市公共场所,为社区居民打造更美好的生活家园。每一个社区项目都不是单纯的空间改造项目,更重要的是促进社区自治和邻里融合。城市更新,不仅需要空间上的规划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12]。项目实施过程中,责任规划师义务设计,施工单位零利润负责建设,街道多方协调,社区物业齐上阵,居民全过程参与,保证了项目的完成度和满意度。

在项目开工之前,将设计方案在小区宣传栏进行公众展示,同时组织多次设计理念讲解,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图5),汇总居民诉求,践行居民参与共建共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要求,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改造应当经表决通过后实施。要求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参与表决,且要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居民同意方可通过。为方便收集居民意见,且提高工作效率,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以及物业的协助下,开通线上调查小程序,责任规划师团队将小程序的填报链接和填报方法,由物业发布到居民群;同步,线下打印纸质版小程序二维码,在敲门入户的同时,对不在家的居民进行门外张贴,以提醒其填写意见。

图5 公众参与现场照片Fig.5 Photo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改造的公共空间紧邻小区内部的主路,希望设计师合理设计场地出入口,避免老人和小孩在进出时与机动车冲撞”,一位居民在征求意见会上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并得到及时反馈。在设计优化过程中,将设计方案和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需求,想居民之所想,多方力量齐发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安全是居民都关心的问题,责任规划师将结合绿篱、无障碍坡道[13]等措施,在深化设计中优化设计成果,保证场地的友好性设计(图6)。设计方案多次向社区展示并宣讲,广泛征集居民意见。通过线上调查问卷小程序、线下二维码等途径收集意见多达100余条。完善后的方案再次在居民委员会上达成共识。

图6 方案修改(左为修改前,右为修改后)Fig.6 Scheme modification (left figure shows before modification, right figure shows after modification)

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践行低碳设计理念,对现场原始材料进行利旧再用,在改造提升公共空间的同时,为社区居民留下带有印记的回忆。原场地的一个大石球品相完好,在设计及改造中加以保留利用,既做到了旧材利用,绿色环保,又保留住居民的一些记忆。另外,在拆除过程中,物业公司对原场地的地面铺装石材,进行回收存放,作为其他破损石材的更替材料,也做到了物尽其用,低碳实施[14]。

项目竣工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原本废弃的场地,被注入新的活力,“生命之环”项目破土新生(图7)。开放后人群络绎不绝,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是他们的乐园[15](图8)。该项目是积极落实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思路,践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精细化治理的一次实践,共同建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责任规划师走进社区,作为居民和属地政府的纽带,服务好居民的诉求。这是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米”的具体方法举措,体现了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的创新发展。

图7 改造前后对比图Fig.7 Comparison diagram before and after transformation

图8 实景照片Fig.8 Realistic photos

5 总结

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推进,结合城市更新的相关要求,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社区小微空间更新改造,居民公众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通过金侨时代家园“生命之环”实践项目,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小微空间更新项目中公众参与的新途径。(1)责任规划师整体技术统筹,做好上传下达,将城市总体规划和街区控规落到实处,真正践行“一张蓝图绘到底”;(2)在社区更新过程中,各方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问需于民,一道挖掘社区存量资源和空间,将其进行提升改造并加以利用,从而完善了社区公共服务配套;(3)以党建引领带动居民公众参与[16],从居民需求出发,强化了居民主人翁意识,通过社会各方参与式的更新路径,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邻里关系,助力基层治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小微空间承载了居民的生活,用绣花功夫织补城市功能,落实“七有”“五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公众参与体现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助力精细化治理的社会目标,推动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猜你喜欢
规划师城市更新小微
帮扶小微企业 山西成绩优异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小微课大应用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广西荔浦市启动首批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工作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小微企业借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