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实践类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程为例

2022-11-17 05:46呼冬雪崔玉波张万筠马克东匡珮菁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民族专业

呼冬雪,崔玉波,原 畅,张万筠,马克东,匡珮菁

(1.大连民族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2.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兴义 562400)

人才培养工作在高等院校的各项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高校也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量和检验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标准[1,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教育部制定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也对如何指导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改革工作的实践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高校课程体系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媒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各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成为高等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大思政的教育背景下,专业理论课程思政改革已初见成效,从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的改革方案层出不穷[4-6],然而,实践类课程如何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在现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兼顾目前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层次、心理及情感发育等特征,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知识点,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最终转化为学生学习、工作和成长的内部驱动力量,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 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大连民族大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一门特色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途径与对策、发展模式等。民族院校课程思政的突出特色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7],课程以民族地区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了解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剖析问题根源,并针对民族地区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改善对策。

课程以OBE教学理念为驱动,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核心,以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专业实践促进专业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指导创新性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以校外实践与校内汇报、交流讨论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课促赛”和“以赛促课”的教学效果;以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自我实践为主;以团队协作为主,学生个性创造为辅,在民族地区开展实践活动,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为最终目的。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需要加强学校层面的顶层架构、保障和督评,加强专业层面的分类推进、统筹与协调,加强教师层面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8]。在完成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并融入思政教学单元,通过“同感”“共情”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地区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厚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更好地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环保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2.1 思政教学元素发掘

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生动实践[9]。本课程在2019版教学大纲的修订过程中,根据学校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明确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将思政教学元素巧妙地凝练并融入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培养“敢闯会创”素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树立科技服务民族地区意识,具备服务民族地区和地方的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

(1)定位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为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服务民族地区的后备环保专业人才,通过“三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和课程与创新融合,让学生认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和实际需求,未来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

(2)聚焦民族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共生共赢。通过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了解民族地区经济和环境状况,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或对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实践中感受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元素见表1。

表1 思政教学元素

2.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思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润物细无声”。理工科专业主要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由于其自身学科的限制,思政元素隐蔽性很强,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难度大。简单地生搬硬套很容易出现与教学内容、专业知识体系割裂的现象,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进程,也会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师能力的认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本课程团队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维度细化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构建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遴选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实践选题,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如图1。

图1 “民族地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3 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举措

目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由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于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学内容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和盲点,进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环节没有实现协同融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功能被不断弱化甚至缺失,很大程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到主次分明、统筹协调、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是实现“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由之路。本课程以民族地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以民族地区社会需求为抓手,实现了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身的思政素质也得到提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1)课程学习与民族地区实际需求有效对接。“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是专业学习的“四部曲”,而目前学生学习大多是被动学,“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程序,造成了学习的“盲目性”,不知道学的东西要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通过该课程训练,让学生了解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思考如何解决,借以指导学习,实现实践与理论的互动。

(2)课内课外教育成为有效整体。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缺乏必要联系,本课程将课外社会实践与课内授课、学科竞赛活动有机融合,前后成为必然的承接关系和知识能力训练的完整体系,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综合素质和能力。

(3)通过课程实现思政、专业、双创和社会服务的同步教育功能。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感悟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利用环保专业知识剖析问题根源、开发治理技术、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在实践中树立劳动精神,实现“一课多能”。

(4)课程内容与载体。该课程陆续设置了二十多个针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过程的相关选题,每年向学生发放。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组队开展社会实践,开学后进行梳理、总结和汇报,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涵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3 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成效

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教领域的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国家层面的人才强国战略实属由内而外的同构逻辑,它重在依托一堂课、一门课乃至一组课的课程改革,引领青年能在大格局中辨识价值秩序、勇担时代使命[10]。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该课程已形成集实践、理论、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一体的课程链条,学生参与度达到100%,近五年学生评教结果均达到优秀。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加强。以学生为主体起草的为民族地区和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服务的合理化建议达220余条;围绕实践调研的环境问题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56项;学生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173项,发表研究论文94篇,获批国家专利10项;在OBE教学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形成了“以赛促课”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社会实践+学生总结汇报与工作讨论+学科竞赛”的链条式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构建了“实践促综合能力提升-课上促学生思想交融-思政促接班人素质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4 结 语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地进行摸索和尝试。在未来的课程建设过程中,将针对生源情况,深度挖掘红色教育思政素材,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历程,开展民族地区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强化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将思政、专业、双创与社会服务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认识、研究、理解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振兴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民族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