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浪
深圳市宏瑞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公园绿地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场所,在其中落实雨水利用主要是为了通过雨水净化、雨水下渗实现内涝防范、地下水补充,以此优化和改善水文环境与生态环境。雨水景观的主要形式包含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都具备雨水净化、存储、输送等功能,在公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选择此类雨水景观。
公园绿地雨水利用工程通常和公园水体景观系统以及市政排水管网相连,所以在实际建设新型雨水利用设施时,还需将上游水质给下游带来的影响考虑进去,对公园之外道路与广场上的雨水径流实施初期弃流,同时处理好公园绿地内部雨水径流的外溢和外排问题,避免园区内发生区域性积水,引起内涝问题。
进行雨水渗透是雨水工程中见效最快、投资最少和综合效益最大的一种节水型设施,包含了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多种措施。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①可以有效优化和改善水质、水量;②可以促进植物灌溉,在净化过滤水质的同时,节约园林植物灌溉用水;③可以促进地下水补给[1]。
2.1.1 透水铺装。所谓透水性铺装即是利用具有透水性的沥青、混凝土、砖块等代替普通材料,实现雨水渗透,减少地表径流,供给地下水,促进污染物降解(见图1)。但其造价较高,建设初期投入大,并且空隙处容易被堵塞,所以必须定期进行清理,以始终保持良好的透水性。
2.1.2 植草沟。一般的草沟整体比较简单,是为了给路面排出的雨水径流提供输送服务。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草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多个方面。目前,植草沟主要包含了干沟和湿沟两种,前者是进行雨水水质和水量控制,促进雨水渗透;后者是延长径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并在雨水流至下游之前实现水质优化[2]。从视觉上来看,植草沟(如图2)呈现出线性尺度,满足草的生长。干的植草沟往往比较开阔,包含了水流输送管道、过滤层与排水系统;湿的植草沟主要是沟渠形,种植大量植物,始终保持湿润状态。
2.2.1 雨水花园。这种方式融合了物理渗透和生物净化等方式,主要通过植物种植床与植物材料过滤存储在浅沟当中的径流,从而实现雨洪管理。实际建设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考量,所涉要素包含原地土壤、处理区域、积水面积、植物类型、植物土壤、地面覆盖层等等。概括来说,是先挖掘出一条景观凹沟,再给其中种植各类植物,并利用一根入口管道把不具有渗透性地面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园中,实现有效吸收渗透[3]。一般在大雨时节,雨水花园可以直接利用自身的自然水文作用,如过滤、渗透等进行雨水截流,然后通过植物吸附、固体沉淀、生态修复等形式去除污染物。其中的植物通常以乡土植物为主,因此对当地土壤、水质和气候变化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须进行刻意养护和管理,能有效减少资金支出。
2.2.2 生态湿地。生态湿地是一种介于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性生态系统,也是一种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雨水控制和处理的重要设施,具有植物类型多样、地表多水、土壤潜育化等特征。将其应用在公园绿地建设中,不仅能有效处理雨水径流,还能减少城市雨水管道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其中植物种类丰富,能有效过滤和沉淀污染物,不但美学价值突出,还可以获得优良的环境效益,给水生动植物带来更好的生长条件。当前,运用最为广泛的人工湿地主要是将沙土、沙粒、石块、土壤等作为基质,以给水生植物提供必要的生长载体和营养物质,给微生物生长提供长期稳定的依附体。
2.2.3 过滤树池。这是一种小型的生物滞留池,可以被分散应用到园区的多个区域。在这之中,雨水径流进入集水井前,会先通过植物和土壤进行过滤清洁,然后收集到树池当中,从而给树木生长提供水分。一般树木选择应以耐水淹和耐干旱的为主,比如蔓生植物。整个过滤水池的容量与尺寸需要基于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占地面积不大。
雨水景观设计主要有三项目标,即可以建立良好的景观效果、应用水体自身重力营造景观、完全使用雨水营造景观。所以,公园绿地雨水景观在设计时,还应基于水景运作方式、维持景观的需水量和观赏性进行确定。在需水量方面,景观规模和景观水流性与维持运行的需水量是成正比的,但规模相同的动态水景比静态水景需水量更大。公园绿地当中水景形式较多,根据规模可以分为3种:①大型,包含湖、沼泽湿地、水塘等;②中型,包含池、旱溪等;③小型与微型,主要是水景小品,包含水井小品、水池小品、壁泉小品、水帘小品等。
基于雨水景观设计目标与雨水收集利用的基本特征,公园绿地可以选择的水景形式主要有两类:①时段性。在设计时可以和排水设施结合起来,最常见有叠水和管流景观。为避免水体变质,在造景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对水生植物、滨水植物、耐湿植物的引入,建立循环发展的生态系统,使水景自身可以保持良好的自净能力。二是小型时段性雨水景观,即跟随降雨出现,降雨停止后便会渐渐消失,无法在无水流供给的情况下维持景观效果,如旱溪、旱海等,具体可以和植草沟结合起来进行景观设计,也可以把具有雨水净化效果的雨水花园和下沉式绿地囊括其中。②小型或微型水景。基于水景的基本状态也可以再分成两种,一种是小型或微型静态水景。其水源主要由储水设施提供,所以景观往往处在储水设施下方,常见有小品,如水井小品、水池小品,或种植池,如高位雨水植坛。另一种是小微流量的动态水景。常见的有渗泉、滴泉、壁泉等,可以和各种小品与植物搭配设计。由于这类景观需要实现雨水的跨时空配置,使水景可以在旱季依然能顺利维持,所以,必须对具体的出水量和维持正常水景所需要的释放的水流量关系进行合理把控。
在城市园林当中建设雨水景观,可基于场地类型进行灵活选择。一般绿化用地的雨水景观较多,如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广场用地的雨水景观典型的则是高位雨水植坛,再可以细分为水生植物类、水培植物类、耐湿植物类,需要控制好植物的选择和搭配,并解决蚊虫滋生问题。城市风景园林当中可以收集到的雨水径流来源众多,受到的面源污染程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通常从重到轻依次为园林外道路广场、园林内道路广场、公园绿化用地。有些具有防洪排涝作用的公园,其雨水径流污染会更严重。所以,一般还需基于雨水径流的净化程度选择适合的雨水景观。
在雨水景观中,植物是最重要的一类组成部分,能给整体景观带来美化和衬托的作用,尤其是对雨水花园、植草沟、高位雨水植坛等景观类型,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实际选择时,如果是常规水生环境或水生与水培植坛,可直接选择一般性的水生植物;如果水位变化较大,则需优先选择具有耐涝性值的湿生植物;如果水位较高,可优先选择具有耐湿和耐旱特性的两栖类植物。此外,还需对美观性进行重点考虑,并和景观周期合理搭配,以尽可能延长景观的观赏周期。
在水资源日渐紧张的今天,部分城市开始尝试在公园绿地建设中使用雨水利用系统,在缓解城市排洪管道压力的同时,进行地下水补给,促进水资源循环,给动植物创设优良的生存条件。具体可以从渗透和过滤两大措施着手,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手段,同时基于雨水径流的净化程度、水量大小等因素设计合理的雨水景观,进一步提升园林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