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段支架培养高中生思辨性写作能力

2022-11-17 06:43江苏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语段境界

◎江苏/徐 进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重要概念,“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在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当下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现状,思维的简单化、低幼化是常见问题。虽然教师在思想上重视作文教学,按要求进行作文讲评指导,并推荐大量范文、优秀习作供学生参考,但仍然收效甚微。鉴于此,笔者结合作文教学,从细微处着眼,探索出更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策略,注重培养高中生思辨性写作能力。

一、思辨性写作的内涵与特征

思辨是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也是指思考辨析。思辨性写作就是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对某一主题从背景、原因、影响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写作过程。思辨性写作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给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逻辑学知识和哲学理论为依托,才能真正理解思辨性写作的要求。

二、语段支架的内涵与特征

语段是指文章或话语中由若干句子组成的、根据内容划分成的部分,也叫句群。之所以选择从语段入手,是从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最初开展思辨性写作课时,笔者常常从议论文的整体框架入手,从快速构思全文的行文思路入手,自认为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快速提高。但多次批阅学生习作后发现,这种方法不适合运用在思辨性写作的入门课教学实践中。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不少学生懂得理论却不会运用。笔者认为,只有把大目标不断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思辨性写作的方法。于是,教学中笔者选择从语段入手。语段相对于全篇而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所谓支架,正如叶黎明教授所说:“支架兼具知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特性,可成为教师摆脱写作知识困境与知识教学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支架理论是从建筑行业衍生而来的,再发展到心理学领域,再到教学领域,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需要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实施策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的“脚手架”,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具备完成更为高阶的写作目标的可能性。因此,语段支架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工具性,是对思辨性写作的有力支撑,可以为学生在写作中的某一重要语段或几个重要语段提供切实的帮助。

三、语段支架的建构与完善

学生思辨性写作能力较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将思辨性写作进行分解,使之具体化、系统化。用多种多样的相关写作学习支架提示、建议、触发、指导学生,使学生就着支架,进行“模仿”“实践”和“内化”。可以先从议论文的某一个或若干个核心语段开始训练,借助语段支架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清晰化,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感到具体、可操作。支架可以分为概念支架、策略支架、范文支架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写作教学经验认为策略支架对于学生的帮助较大,学生感到可操作性强、易上手。本文的语段支架建构主要考虑策略支架的搭建。

另外,目前常见的作文写作材料有些是显性的思辨性材料,有些是隐性的思辨性材料。显性材料中会鲜明地、较为直接地出现两个对举的概念,甚至要求以“A与B”为主题。隐性材料,即命题者所选的作文材料看似没有鲜明的核心概念或者只有一个鲜明的核心概念,实则可从材料中剥出一对对举概念,从而形成思辨。笔者以显性的思辨性材料为例,谈谈语段支架的建构。

要搭建出清晰的思辨写作语段支架,必须充分研读所给作文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特点。显性的思辨性材料看似主题鲜明、核心关键词语明确,实则仍存在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分析型语段支架

在双向转化型关系作文材料中,无论从作文的宏观方面看还是从微观角度看,都需要搭建分类分析型语段支架。

例如,2021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谈“强与弱”:“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由材料分析可以得出“生而强者”可以变弱,“生而弱者”可以变强。这里“弱”与“强”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与研究高考考场佳作后发现,思维能力较强的考生将关系进行分类后,常常会从原因、意义、做法等角度对主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推理,素材方面也多以言论、人物、现象为主。基于此,笔者和学生一起以图表的形式搭建语段支架的基本轮廓。如表1:

表1

为熟练掌握分类分析型语段支架,笔者引导学生以“知与行”为主题进行支架创建。从宏观的、长远的角度讲,“知”与“行”的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互相转化的。知识需要行动的检验,行动又产生新的认知,甚至颠覆之前的认知,如此的循环往复推动人类的不断进步。当然,与“强”与“弱”之间以“强”为侧重点一样,“行”与“知”之间一般以“行”为侧重点。笔者与学生充分讨论“知”与“行”的关系之后,请学生运用分类分析型语段支架进行构思。学生将具体情况分为两类“行而后知”与“知而后行”,并从内涵、意义等方面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仅有分类分析型语段支架是不够的,这只是“依葫芦画瓢”,描了个轮廓,仍然需要具体到更小的语段单位。所以语段支架不仅需要从宏观构建,还需要从微观构建。为此,笔者带领学生研究如何搭建更进一步的、更细微的语段支架来推进思辨性写作。

(二)探究原因型语段支架

围绕某一话题或现象去追根溯源,是思辨性写作中常见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想对主题进行深入挖掘,学生必须学会从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复杂原因的探寻。通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多篇时评文以及优秀考场佳作,然后整理这些佳作中“探究原因”的语段,并在每次整理后,分析出文章探究原因的角度。在阶段性定向整理完成后,一起整理出探究原因型语段支架的雏形,具体表现如下:自我、他人、心理、人性、哲学、文化、历史、经济、社会。据此,有学生以“知与行”为主题写出探究原因的语段如下:

唐代文学家陆贽有言:“且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可见,行动常常比言论更富有感召力、更富有巨大价值。究其原因,从人类的心理看,人类生而好模仿,具体的行为比抽象的语言更能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社会价值角度看,行动更具有经世致用的价值,是铸造中华民族理想蓝图的不可或缺的荧荧爝火。

该生在写作中根据主题的特点选择从心理、哲学、社会这三个方面进行原因探究,体现了其思辨的深刻性和层次性。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发现了一些探究原因语段中的词语支架,具体为:“原因何在”“究其原因”“之所以……是因为……”等等。

(三)条件限定型语段支架

作文材料中核心概念的内涵通常是需要先界定清楚的,这体现了考生审题立意的能力,也为行文顺利展开打下基础。这时可以在核心概念之前加上限定条件来推进核心概念的内涵辨析。比如,“无论是士大夫的死读书,还是李渤的扣石,都无法真正掌握书中的道理。真正的行,不仅需要亲力亲为,而且需要不断探索,需要持之以恒。”在“行”之前加上限定,就可以产生更加具体细微的概念,如“浅尝辄止”的行、“持之以恒”的行、“真正”的行。

那么,以“强与弱”为主题,同样可以构建出条件限定型语段支架,具体为:“我所说的强不是……而是……是……”“真正的强不仅需要……而且需要……更需要……以上环节,缺一不可。”当然,本次主要探讨的是在作文核心概念之前加上限定条件。其实,要想使写作体现思辨性,在选材所涉及的领域等方面都可以加上限定条件使内容更聚焦、思辨性更强。

(四)境界进阶型语段支架

最广为人知的“境界说”是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当然,在王国维之前,晚唐诗论家司空图、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等人也有所提及。“境界说”最常见于描述创作的境界、学术的境界、人生的境界等等。事实上,在不少层进式关系的作文材料中,“境界说”大有用武之地,因为境界说的三大境界之间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在“知”与“行”的关系思辨中,可以搭建三大境界形成进阶。如表2:

表2

在“知”与“行”的第一重境界中可以重点体现获得知识的重要性,知是行的先决条件。想要行得远,需要以“知”为拐杖,塑造行者有知的形象。在第二重境界中要更加突出“行”需要有勇气、有开创精神,塑造行者无畏的形象特征。而第三重境界重点突出要懂得顺风而呼、懂得借助“好风”,塑造御风而行的形象,加以语言的诗意表达,可使思辨与诗意齐飞。又如,2022届作文竞赛“精准与模糊”,从本质上讲,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层进的关系,境界进阶型语段支架同样适用。

第一重境界“精准之境”更多体现在匠心上,追求严格的程式化与规模化。第二重境界模糊之境更多表现为获得精准之外,探寻有我之境的过程。第三重境界精准与模糊的调和之境则到达了境界的高阶。既拥有炉火纯青的技法,又拥有摇曳多变的独特姿态。当然,这必须建立在长期训练与深层领悟的基础上。

需要补充的是,思辨性写作可以搭建的策略性支架还有很多种。除了上述的类型外,还可以有图表支架、公式支架、问题支架、句式支架、词语支架等等。同时,这些支架之间也是可以互相包含、互相交叉的。这些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与完善。

猜你喜欢
思辨性语段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浅谈中年级“语段学习”实践策略
《富贵不能淫》阅读题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品“境界”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语段教学,语文教学之“纲”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