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艳,牟焉凌
(利川市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 利川 445400)
静脉输液用药作为目前临床多数疾病治疗中重要的一环,关于兼顾输液治疗效率以及保护患者静脉血管的护理措施,一直是相关学者关注探寻的重要方向,而PVC外周静脉导管的出现与使用能够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增强输液治疗效率,但在部分刺激性用药或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中,PVC的便捷性相对减弱,CVC、PICC等置管手段应运而生,进一步提高静脉用药治疗效率,循证护理近年来临床护理的实施与观察,已成为较为完善、具有标准流程模式的护理方式[1-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模式从置管与护理角度分析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与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利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有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需求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外周浅静脉穿刺注射输液条件差且具有长期输液治疗需求患者;静脉治疗用药为刺激性药物或药物黏稠度高者;综合评估考量具备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指征患者[1]。排除标准:凝血机制或免疫功能障碍患者;导管材料过敏者;明确静脉血栓患者;明确静脉损伤患者[2];资料完善度欠缺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7.35±7.29)岁;置管原因:肿瘤化疗31例,肠外15例;置管部位:经正中静脉置管15例,经贵要静脉置管12例,经头静脉置管4例,经肱静脉置管8例,经颈外静脉置管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7.11±7.17)岁;置管原因:肿瘤化疗30例,肠外营养16例;置管部位:经正中静脉置管14例,经贵要静脉置管13例,经头静脉置管5例,经肱静脉置管7例,经颈外静脉置管7例。两组性别、年龄、置管原因、置管部位以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评估确定置管穿刺点后测量置管长度以及血管拐点,准备置管导管,选用三向瓣膜式PICC,长度60 cm,整体管腔容量0.5 ml,注射器连接路厄式锁紧头进行管道预冲排气,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穿刺手臂外展与身体呈90°夹角,以穿刺点为中心,以外周10 cm为半径范围进行皮肤消毒,常规扎止血带、铺巾,穿刺针进针见回血后放平针柄,平行推进2 cm,置入管鞘,撤离穿刺针后持续匀速推进导管[3],注意血管生理拐点处根据具体拐点结构指导患者更换肢体角度,直至达到预计置管长度后撤离插管鞘与导丝,常规安装连接器、肝素帽以及保护翼,回抽观察回血情况后脉冲式冲管、封管,穿刺点放置碘伏棉球,透明敷贴固定,标记置管时间,外缚弹力绷带24 h,胸片确定导管置管情况[4]。
对照组接受常规置管操作以及相关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认知教育、注意事项指导以及检查评估,按标准与规范流程进行定位、消毒、置管、固定操作,置管后常规评估使用PICC,同时对患者进行日常注意事项以及置管保护健康教育[5];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理念下置管操作,置管以及护理操作前,收集院内既往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案例以及网络渠道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对照组患者接受的常规置管以及护理流程作为基准,对收集资料中提及的置管风险、管道维护风险进行归纳[6],并提取其中相关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措施,结合护理经验分析其合理性与有效性,选取其中精要与基础置管与护理流程进行应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单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舒适度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①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90分为基本满意,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②置管使用时间:感染、脱管等计划外拔管均计入此次置管截止时间;③舒适度评分:采用患者主观评分进行比较,满分1~10分,分数越低表明舒适度越低,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越大[8];④风险事件:包括感染、出血、堵塞、静脉炎、脱管以及其他原因计划外拔管[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置管使用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置管使用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置管使用时间及舒适度评分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n 46 46置管使用时间(d) 97.42±11.03 118.35±10.49 8.404 0.001舒适度评分(分)6.49±1.19 7.95±0.46 6.285 0.003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单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单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单次穿刺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置管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置管期间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通过对两组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操作护理与比对观察,发现通过循证护理理念的贯彻利用能够改善导管相关不良情况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单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循证护理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置管时间以及舒适度,同时单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也较高。循证护理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可信、有价值的相关数据、临床检验结果对即将应对或可能发生的护理事件进行提前分析探讨,以求从多方位安全、顺利地完成或应对该事件[10],对于PICC置管这一项医疗操作是相对契合的,而关于循证护理理念与置管操作、后续维护干预的相结合,则需要从护理细节方面入手:自身血管条件基础较差或合并血液循环系统疾病、静脉炎既往史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需要比其他患者送管速度更为缓慢,在血管生理拐点处,如肩颈部,需要指导患者提前将下颌抵靠肩膀,减缓血管角度趋势,尽可能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而在日常管道护理中,此类患者的管道以及周围皮肤、血管情况评估频率应相对更为频繁,主要由于静脉炎等血管问题易导致血管内凝血因子聚集,提高血栓以及管道堵塞风险[11]。
在后续日常导管医疗维护方面,包括堵管、静脉炎、感染、脱管等临床多见风险事件的应对策略,首先应遵从常规护理流程予以评估,如堵管时采取脉冲式冲管尝试疏通,结合循证护理理念,需要注意合适掌握加压力度,冲管过程中动态观察血管情况以及周围皮肤情况,合理推测堵管原因,分析是否与体位性管道弯折有关或与凝血性堵塞有关,多角度尝试性解决[12],静脉炎患者的应对措施思考理念同上,应从使用药品刺激性、输液温度、输液速度等多重原因进行思考与解决,而感染风险发生的观察与发现需要从患者局部皮肤表现、体温等相关体征综合判断,脱管的应对需要首先快速维护、评估管道情况、分析是否具有保留价值以及挽救意义,如仅为固定辅料松动、无管道或零部件污染情况发生的管道,需要考虑消毒以及重新固定两项措施,重新固定的位置应分析汲取脱管原因经验,选取合适的固定方式以及固定位置,如已出现管道污染、无保留价值的管道应严禁回送静脉,采取拔管以及重新置管操作。
综上所述,将循证护理理念与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与护理相结合,能够提高置管使用质量与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