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欣桐 余俊毅 范燕美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中国武术教育倡议》立足百年新起点,提出以“立德、增智、强体、育美、尚劳”为武术教学方针,拓宽武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武术智育新方案、打造武术体育新样态,提升武术教学质量。结合武术教育倡议举措,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应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毛旺[1]认为:武术作为民族传统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意义。在传统文化中,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和涌入,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变得举步艰辛。因此,拓展武术可持续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武术凝聚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因素,南拳隶属其中一个分支,拳种的文化特性与精神内涵,亟待挖掘与梳理;以南拳作动力融入武术教学,促成以点带面的武术思政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并选取“武术专项课-南拳”课为例进行实证教学探讨,尝试从思政学理走向课程实践。
武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儒道思想文化侵染而成,“仁、义、礼、信、勇”是儒家思想内涵所释义与武德相关联的精神符号;这些精神符号影响着古代人民的道德行为准则,并为其行为设定了内在标准。现代武术精神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哲学内涵。现代武术经由早期人与自然引申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上;人与人,讲究以德为先,平和友爱;人与社会,讲究维护社会和谐发展;人与国家,讲究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第二,道德内涵。中华民族素来崇尚道德,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武术精神所秉承的文化品行;以“德”为首要,促使武术人成为厚德载物、怀瑾握瑜的价值观念。
2.1.1 武术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相契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主要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诉求,体系内涵丰富;蕴含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公民价值准则三大方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则指引着武术对精神价值取向的认知。伴随西方文化浪潮的侵蚀,我国本土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显得更为珍贵;武术精神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是根本任务。武术精神是武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其当代价值应与时代呼应相吻合;即武术精神须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内不断完善自身,致力于实践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南拳拳种特点为浑厚沉雄,稳健威猛,主要体现在南拳的动作与发声,根据动作的架构形势可分为长短结合,直项圆胸,拳家称其为:硬桥硬马。南拳讲究“内外合一”,林世荣改编的《虎鹤双形拳》书籍内容中提到,如模仿虎与鹤,必须先了解其主要特性,悟其精髓,仿其步态,要求神意合一,体现“虎”的勇猛,展示“鹤”的灵巧;南拳的劲力,分为寸劲、长劲和粘缠劲等。用力顺达,不沉淀,《武术拳种与拳家》中记载,“力,其源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描述的是南拳气与劲自脚底而起,腿的后蹬形成劲力,以腰为中轴,最后反应在手型上。
南拳课程思政育人旨在通过教师对武术文化深入挖掘与整理,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要点融汇,在教学中借助有效手段,提高学生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与道德品行,使“南拳精神”与“课程思政”相适应,实现真正意义上武术教学“专业知识”与“德育引领”的完美结合,以岭南、闽南地方文化价值取向为基础,结合地方南拳特性进行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表1 地区南拳特征与教学启示
2.3.1 闽南文化对福建南拳的影响
早期闽南地区长期处于移民状态,居住地区偏远,害怕被边沿化的闽南人民,特别注重保存历代流传的文化气息。重乡崇祖已刻记在闽南族民的心里,结社建馆、记忆祖地和沿袭岁时习俗(祭拜妈祖等),藉以表明一个民系族群追溯祖先、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宋元以降,闽南族群生活在互市地区,使得闽南人民形成了开放的视野,造就了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民谣写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便是闽南族群的真实写照。闽南地区山丘湖泊居多,船只是闽南族群日常出行的工具;因此,闽南族群的海洋文化属性间接地影响了福建南拳的发展,形成了手法狠而多变,步法隐而坚固,腿法少而势低[2]的南拳风格。
2.3.2 岭南文化对广东南拳的影响。
岭南人民依靠珠江为生,珠江水在浇灌岭南大地的同时孕育出独特的岭南文雅。[3]沿岸居民以拓展自身生存空间为目的,通过对海洋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利用,使其独特的岭南文化蕴含着奇特的海洋因子。形成了我国极具“江河水乡”特色的岭南文化。《汉书·高帝纪》记载:“越人之俗,好相攻击。”体现了南越人崇尚勇猛、冒险的精神面貌,岭南民族人群在早期就形成了顽强不屈、团结互助的性格,这是一种充满了野性力量的海洋文化,广东的拳法就是其民族特性最好的体现,广东领域的族人崇尚“龙虎”和“龙马”,虎鹤双形与龙形拳就是展示广东特性的最好样例;在与敌人展开搏斗之时,经常使用“龙爪”“虎掌”,双臂与腰腹紧绷,大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之势。广东南派拳系不仅保留了与敌人搏斗的勇猛刚烈之势;在外来拳种涌入广东南拳体系时,也能蜕变为具有广东特点的拳种,体现了岭南地区兼容并蓄的魅力。
2.3.3 价值导向一:岗位责任
思政教学要点:“知礼节,重德行”。在武术教学中,武术礼仪是贯穿习武者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准则,人无德不立,武无德不传;武术礼仪规范着习武者谦虚忍让,尊师重道的道德品质。南拳英雄典故中记载:黄飞鸿“不授子武”,皆因其儿心智争强好胜,误入歧途;此事正寓意着学生,在未来走向岗位之时,应遵循严于律己、戒躁戒骄之谦逊态度对待任何事与物。通过讲述中国武术家群体形象,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正面及终身性的重要影响。
2.3.4 价值导向二:人文素养
思政教学要点:通过学习武术史,通读历史故事,涵育文明修养;刘亚梅,原名刘远跋,南拳三大领袖之一,以“尊师重道、扶危济困、除暴安良”为拳德;刘亚梅不但拳技超群,伤科医术也十分了得,武风医德备受世人推崇。文化经过历史的沉淀,使其个性与价值取向愈发明显。无论是中国武术其整体体系还是其项目分支,武术所浸润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坚定不移的,是不可磨灭的价值取向。
2.3.5 价值导向三:意志品质
思政教学要点:南拳讲究步稳、拳刚、势烈,即动作朴实,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南拳基本功要求习练者下肢腿部耐力、爆发力兼备;通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忍耐力、意志力;隐喻学生做人做事踏实有序、切勿好高骛远,磨砺其不懈奋斗,求真务实之精神。
2.3.6 价值导向四:时代要求
思政教学要点:社会变迁对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武术的多样性形态是武术存在的基础与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武术多样性的特征愈加明显,不单指向文化多样性,还包括拳种流派、技术风格、传播途径与价值功能增强。以南拳精神为载体,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念想要真正起到影响效果,就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与领悟。
基于疫情防控现状,拉开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为广泛,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促使学生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及时查阅前沿学习资料。武术教学同样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高效发挥武术育人功效。武术虽然属于技术课程,但也极其重视理论课的推行,武术专项课在技术教授基础上,将武术育人的元素深植其中。
国际第三套规定南拳,结合典型的技术动作讲述其攻防含义、在步型练习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规范度、强调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坚毅不屈的精神,借助中国武术家群体形象及南拳文化,提升套路的易受性。此外,教师通过良好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制作PPT课件时,需添加与时代背景相符的教学素材,提供二维码供学生课后扫描学习、回顾。
3.2.1 明确知识点与技能点要求
在开展本次课程教学之前,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国际第三套规定南拳”的套路内容及动作架构,掌握基本的步法、手型、难度跳跃等技巧。即掌握动作节奏与相对应的扣分编码内容。本次课程要求同学们在观摩示范的同时,结合自身练习情况,展开课程实训。
3.2.2 教学设计引入
在进入具体的课程之前,教师应向同学展示文字的图例,如图1以“勇”文字作为代表南拳拳种特性等方面的形象字符,图2展示与拳种相关特性的图片,通过文字与图片的直观呈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分析;尝试理解南拳拳种特性及背后文化内涵,将学生自动积极思考放在首位,结合教师引导,解析南拳拳种特点与动作形象来提高学生后续练习时的表现。
图1
图2
图3、图4为本次教学的案例,图片内容截取自武术专项课考核。在本次案例中,将专项课课程视频录像与学生考核视频作对比分析,分析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象形化”是否影响成效。
图3
图4
在“元素结合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首要任务体现在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觉、独立地参与学习当中。因此,本文根据高校武术专项课程的特点,对以往的武术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总结以往教学模式、内容、方法,针对南拳文化与思政元素结合,设计教学基本思路:围绕南拳的教学内容,坚持武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在武术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启发与分享、信息化教学方法,激发和满足学生对武术知识的学习兴趣。[4]在教学中,自然切入思政的内涵,把思想价值导向与各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要传授体育技能、锻炼体育能力,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向价值事物。
图5 “元素结合式”南拳教学流程设计
3.4.1 元素结合式教学,融南拳精神培养于专业技能学习之中
在南拳专项课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标准步型结构、扣分编码学习;在练习步型转换、定型的过程,要保持动作稳定、一致性,动作转换与定型之间,需要保持腿部呈水平状态,气沉丹田,双肘稳固;否则在练习过程中发生松懈等现象会导致动作规范偏离。在实训时,很多时候部分学生因腿部力量不足,导致双腿发软和发力点不足的现象,带训教师应及时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对策,从而培育学生们不惧艰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3.4.2 以身作则,将德育贯穿课程教育全过程
武术教师作为课程主导,以身作则即教师衣着打扮、语言艺术、言传身教等方面都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来诠释武术德育教育的发展;国家层面,要求习武者要有报国之心,为国之兴旺而崛起;社会层面,要习武之人能除恶扬善、尊师重道及尊重社会秩序、发展规则,把建设和谐社会视为共同目的。个人方面,要求习武者自强不息,发愤图强,从规范自身、不断锤炼与磨砺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为社会发展贡献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3.4.3 理实相结合,让知识融会贯通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将南拳知识与技术实践融合进行,而非单独进行,[5]促使技理承接关系紧密;在整个教学环境当中,教师需捕抓合适的时机,向学生传递有价值的武术理论,在练习中体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行。武术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应遵循“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进而实现武术育人价值最优化。
本次课程通过“元素结合式”融合手段开展了武术思政课教学实践,并充分运用“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方法。借助其他成功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储备双向提高之目的。南拳课程思政核心宗旨为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埋下的职业素养种子,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武术课程与思政元素充分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价值引领。
本教学案例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思政要素及融入方式如下表所示:
表2 思政教学内容与方法
武术课程体系中包含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在武术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及大思政背景的理论是武术思政教学最为关键的要点;既要与课程特点、课程体系相融合,也要扩展武术育人格局;首先必须树立立德与育人的原则,实行武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同行。“知情意行统一” “身心一统”等价值观念应该将其发展为教育资源,使其自然地融入武术课程教学当中,全面提升学生认知水平与价值观念。
通过南拳课程思政理念设计,形成“以点带面”专项教学,在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坚持“德育引领”和“专业知识”无缝衔接的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元素结合”“启发与分享”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享、合作、团队合作精神等。教师可采用“以赛代练”的方法,即直接用竞赛的形式取代机械的练习,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德育引领和专业知识的衔接更加紧密。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从教学要求入手,深化武术课程和思想要素,切实拓展思想教育的内容;以武术技术动作传授为载体与武术理论文化合并交融,改善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教育功能,有针对性地探索与梳理具有时代特征,且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有明确价值认知、确立任务指向,才具备可完成、可实现的思政教育工作,并针对其工作成效作出相应评价。民族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绝不能通过强迫的方法来完成,而是以认知为先决条件。在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伦理文化中,如“情、义、礼”,这些体现中国民族特征的符号,我们应将其融入武术教学中,甚至细化到每节课中去,尽情在武术课堂中发挥其功能价值,从而有效推进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