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帅 韩梦姣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弘扬传统文化、提振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关键议题。土家余门拳是川东北地区重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传统武术研究领域获得了较多关注。传统武术延续与发展不但应该注重武术项目本身,更应当关注参与文化传承的各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武术非遗所处的现实场域,这有助于贯彻“整体性保护”的原则。[1]
实证主义和多元主义观点认为,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之间是线性的,二者站在同一角度思考文化事项,且文化受众在文化传播的链条中不具有主体地位,而编解码理论则突出了文化受众在解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由于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所处客观环境的差异,其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必然产生差异性。它贯穿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三大环节,从更深层次解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冲突和对抗问题。[2]
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当代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问题。在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学界过于重视供给侧文化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作为文化受众的人的主体作用。在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引入霍尔编解码理论,能够将传统文化在信息构建、符码化传播和受众解码的整个传承过程进行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呈现,并突出各行为主体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扎根理论研究是一种自下而上进行理论构建的研究方法,其精髓在于通过对资料的逐级编码,实现对影响文化事项的各因素的透视。其编码的主要过程包括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主轴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基于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文化事项形成初步定义;关联式编码是基于逻辑提取,对文化事项进行归类分析;主轴式编码是基于类属对比,对文化事项进行核心范畴的划分。
“非遗编码”的概念早在张龙、[3]侯小琴[4]等人的相关研究中就已提及。相较于传统的标准化编码、舞台化编码、课程化编码和功夫片化编码,“非遗编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视角,但避免了宏大叙事的一种编码形式,基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非遗编码”实践有助于实现传统体育非遗的开发与传承。
余门拳相传源自华佗的“五禽戏”,习练者在川东、渝北、湘西、鄂西等地区均有分布,尤以宣汉地区丁耀庭一脉最为著名。余门拳拳法分为套路、技击和功法三大领域,从招式特点看,其拳术并不华丽,但具备极强的实用主义特点,讲求“一打眼睛二打脉,三打腰身四打快”“拳打卧龙之地”等打击原则。[5]余门拳秉持“武医结合”的发展理念,讲求传统中医药的“未病先治”“辩症而治”,在当代,余门拳“活人之术”的重要特点更加得以显现。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包括:管理人员2人、研究人员5人、评审专家1人、传承人2人、习练者4人,并将该 5类人员分别编号为 G1~G2、Y1~Y5、P1、C1~C2、X1~X4。以“如何促进土家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作为核心内容,对每位被访谈者进行15min左右的访谈。
在访谈问卷设置的多个问题中,仅对“您认为影响余门拳传承的要素有哪些?”“如何促进土家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两个问题进行编码,最终获得52个有关土家余门拳传承的自由节点(见表1)。
表1 土家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开放式编码
将表1中的52个自由节点加以梳理、归纳与总结,最终划分为11个二级编码(见表2)。
表3 土家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轴式编码
行政要素主要指涉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具有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机:一方面,地方政府是国家行政意志的直接体现,是国家大政方针直接的执行者与实践者,近年来,乡风文明建设、非物质遗产保护成为乡村振兴、文化强国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具有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有发展和繁荣区域文化的主观意愿,具有较强的动机进行以非遗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的主导和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政府积极助力余门拳的申遗进程。G1在访谈中说,余门拳在申请省级非遗的过程中,县、市级人民政府给予了极大支持,使得其成为在地区内影响较强的传统武术项目,为其成功申报非遗项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次,地方政府为余门拳非遗传承提供财政资金支持,P1在访谈时提到,财政部每年都会以“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的收支类目将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的专项资金支付至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为促进非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非遗与当地文旅产业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市场要素是指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和资金流入。余门拳无法仅依靠政府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支持而获得长久的发展与传承,形成多元、稳定的变现渠道是其实现“自主造血”功能的重要表征。例如,传承人C1在访谈中提到,他在2014年注资20万元创立了余门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余门拳文化相关咨询服务。另有部分传承人为当地中小学校提供基于余门拳的体育服务,通过提供余门拳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实现余门拳的市场化。从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角度来说,仅依靠市场的手段实现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不现实的,但从传承主体多样化的角度来讲,若以企业为代表的盈利性社会组织能够加入余门拳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当中,非遗市场化的进程将大大加速,企业可为余门拳非遗的保护、开发与传承提供稳定而持续的资金流。
在田野调查工作中,C1提到当今的余门拳文化传承首先应当扩大其文化受众,用简化后的余门拳文化吸引习练者,并在习练者中通过武术选材选择合适的传承人。Y2提出了应当重视余门拳非遗在当代情境下的文化适应,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应当突出余门拳的健身价值。P1肯定了余门拳在非遗申报中的积极行动,在展望其后续发展时提出应当合理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妥善应对现代文化冲击。X1、X2、X4则认为除了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外,余门拳应当坚持和巩固其师徒传承的模式,在师徒的教与学中不断进行套路、技击、功法的学习,重视优秀武德的养成,坚持“武医结合”这一传统武术的优良传统,最终在乡土社会实现余门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新时代背景下,余门拳自身的发展应当更加注重与当代文化的契合,将庞杂的余门拳知识进行简化是其实现当代传承的重要趋势。
文化研究主要指代学术界对余门拳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助于余门拳文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丰富。Y3在访谈中提出了余门拳文化的异化问题,提出其异化产生的动机是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发展。Y1则提及了余门拳非遗项目对于全民健身、强身健体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Y2则强调当前对于余门拳拳法套路、文化内涵的研究依然不足,对其进行全面和深刻发掘是当前余门拳文化研究的当务之急。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民众的体育需求亟需填补,另一方面,传统武术非遗具有强烈的发展诉求,二者在当前情境下体现出巨大的互补性。
媒体报道、文化宣传、交流平台构建是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要素。C1在访谈中提到,各类媒体对余门拳历史文化、传承现状有过诸多报道,例如,央视四套“远方的家”栏目组对余门拳进行过深入探访,优酷、B站等视频平台也有关于余门拳拳术介绍的相关视频,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与余门拳文化相关的内容。从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对于土家余门拳进行报道的主体包含了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余门拳内容在自媒体平台上也有加速繁荣的趋势。C2和X2则强调了文化交流平台构建对余门拳传承的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运动会、地区性体育运动会、各类传统武术展演等形式的武术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扩大余门拳文化的影响力,并促使其在交流中不断改进与发展。
在余门拳当下及未来的发展中,应当坚持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主导作用。首先,应当借助政府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使余门拳在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竭力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功能,不断巩固其在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地位。再次,进一步推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相关举措,通过余门拳非遗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市场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绕不开的议题。第一,应当明确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秉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理念,协调好二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为余门拳的市场化打下坚实的体系基础。第二,应当坚持“谁开发谁获益”的原则,对市场化传承体系内的各行为主体利益进行妥善保障,用以吸引企业等盈利性社会组织的参与,使余门拳摆脱对政府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第三,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来说,“非遗”是活的,以传承人为代表的文化精英是对余门拳文化最具认同感、最具发言权的群体,应当重视其在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保护和激发其参与余门拳传承的意愿。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的“文化残存”理论认为,旧有的文化可以残存在新的文化中,现存于世的文化均有其存在的价值。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漫长的演进过程,其拳术的技击术式、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经历了剧烈的变迁。而放眼当代,余门拳是否能够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其能否实现传承的关键因素,而其在文化功能上向健身养生的转变意味着其正在经历文化适应的阵痛。在余门拳文化不断异化和嬗变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其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应当注意保留余门拳非遗的地域性与独特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余门拳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实现创新性、活态化的非遗传承。
当前的余门拳研究仍存在数量偏少、文化内涵探索不足、应用型研究缺失等诸多问题。首先,根据“文化残存”理论的观点,透过现有的文化残存可以窥见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在余门拳文化研究中应当重视对其传统技法、武德规范、武医结合的研究,更应注重其传承方式的流变,了解其在传统乡土社会的传承能够为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其次,文化研究应当讲求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相结合。
首先,应当注重各级各类武术展演和竞赛平台建设。少数民族运动会、地市级体育运动会等是余门拳文化展示的优质平台,文化展示与文化交流有助于余门拳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自我发展。其次,应当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与传播人群的转变。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今,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设备得到了快速普及,信息传递的媒介重心也由传统媒体平台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平台,短视频的兴起使得民众在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传统文化元素,故应当注重在此类平台上的信息投放。
本研究结果认为行政要素、市场要素、自身发展、文化研究、宣传交流是影响余门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巩固政府在余门拳非遗传承中的主导作用;打造以市场化为主体的余门拳非遗传承体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原则;余门拳文化研究应当紧跟时代脉搏;加强余门拳非遗的文化交流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