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文化适应的服务研究

2022-11-17 02:31肖晰晰
晋图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留学生群体图书馆

肖晰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图书馆,北京 100029)

0 引言

在国内高校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重点建设项目之一。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留学生们的回信引发热烈反响,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架起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桥梁。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以及价值取向,来华初期,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留学生需要经历一个了解、接受、适应、融合新文化的过程,因此,重视来华留学生的适应状况对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重要的科研教学辅助机构,在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阶段以及角色转变过程中,如何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使其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另一方面,图书馆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措施,确保学校的不同群体、特殊群体得到信息资源保障,完善图书馆的信息服务。

国内的高校图书馆对学生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较少,以“图书馆”及“文化适应”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相关主题文献不足5篇。宋艳对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开展阅读引导服务研究[1];刘立冬基于文化适应理论研究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2];黄琼根据文化适应理论提出高校图书馆多元服务设计[3]。而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研究。

1 国外关于文化适应的研究与启示

主要介绍国外在跨文化适应理论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了解留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以及由此对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带来的启示。

1.1 U型曲线跨文化适应模式

Sverre Lysgaard通过考察旅居者对美国文化的适应过程于1955年首次提出U型曲线论[4],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始期,旅居者到达另一国家伊始,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兴奋、好奇;第二个阶段为寂寞期,旅居者想要建立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时,开始出现语言问题及因此带来的各种焦虑、迷惑、寂寞;第三个阶段为复原期,旅居者开始学会交朋友,开始慢慢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情绪逐渐回升。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在Lysgaard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5],进一步完善了U型曲线模式,Oberg将文化休克定义为: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从定义可以看出,文化休克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在心理上的,这种影响是负面的、消极的,它拥有多种症状:情绪低落无助、对母文化的留恋及对新文化的抗拒、戒备心强、孤独感、畏缩心理、焦虑易怒、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惶恐不安等等。Oberg将跨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见图1):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在危机期,Oberg强调了文化休克对旅居者的深刻影响,他们常因此感到焦虑、愤怒和无能为力。在适应期,旅居者已经能够接受、适应、并享受在新文化中的生活,基本走出了文化休克带来的消极影响。

Fig.1 The U-shaped curve of the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图1 跨文化适应过程U型曲线[6]15

1.2 跨文化适应理论

加拿大著名跨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于1992年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又称为“Berry的理论框架”[6]14-18。他在考察过程中将个体的文化适应策略分为两个维度:“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与“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Berry根据个体文化适应过程中在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分出4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见图2)。

1.2.1 整合策略

当个体既重视保持传统文化与身份,同时又注重与其他群体交流时,采用的是整合策略。

1.2.2 同化策略

当个体不愿意保持自己的母文化身份,与其他群体交流频繁,高度认同主流文化时,采用的是同化策略。

1.2.3 分离策略

个体重视自己的母文化,与其他群体交流时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会使用分离策略。

1.2.4 边缘化策略

个体既没有保持自己的母文化身份,和其他群体交流时也没有兴趣,采用的是边缘化策略。

Fig.2 Berry’s Two-dimensional Theoretical Model图2 Berry的双维度理论模型[6]16

Berry提出,移民、旅居者等非主流群体成员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会明显受到主流群体的影响,当主流群体采用熔炉策略时,非主流群体往往会采取同化策略;当主流群体实行种族隔离政策,非主流群体通常会采取分离策略;当主流群体集体排外时,非主流群体常常会边缘化自己;而当主流群体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时,非主流群体更倾向于采取整合策略。通过我国高校针对留学生的政策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高校主张、并施行多元文化主义。

1.3 启示

通过U型曲线论,可以初步了解留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的心理变化路程及其相应的情绪变化,为创新信息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图书馆在面向留学生提供的服务中,应该重视这一特殊群体,避免服务单一化、无差别化,针对不同的文化适应阶段,提供相应的特色信息服务。

1.3.1 蜜月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对新环境充满好奇与求知欲,迫不及待想要探索了解新事物,这是图书馆吸引留学生注意、同时也是宣传馆藏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最有效的阶段。

1.3.2 危机期

短暂的蜜月期过后,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生活环境的变化、文化差异等等因素陷入文化休克,从而产生无助感、孤独感、抗拒感,这一阶段是让留学生对图书馆产生好感、甚至依赖感的最有利阶段,图书馆可通过一些特色信息服务方式避免交流沟通问题的发生,帮助留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在尊重其母文化的基础上,帮助留学生了解、适应我国的主流文化。

1.3.3 恢复期

经历了一系列新文化冲击后,留学生会尝试寻找解决办法,开始能够应对一些文化休克问题,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慢慢投入到学习中,图书馆可以通过调研采访的方式了解留学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1.3.4 适应期

留学生已经适应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图书馆在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持续创新服务方式,为留学生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从Berry提出的跨文化适应理论我们了解到留学生在应对新文化环境时采取的四种策略,以及影响文化应对决策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出,整合策略相对来说是更积极的策略,留学生因此在适应新文化过程中造成的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也较少。我国高校针对留学生的政策倡导实行多元文化主义,创建一个包容的文化环境,尊重和保持留学生原来的文化习俗,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新文化、了解新文化的内涵、融入新文化的氛围。图书馆应该紧跟学校步伐,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面向留学生的多元文化服务制度,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提升留学生的归属感。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国内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教育部对来华留学生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共有49.2万名留学生在国内1 0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7]。根据全国第三方大学研究机构校友会网站发布的2020年全国(大陆地区)各大高校国际留学生人数排名,留学生人数超过2 000名的高校共计51所,总人数达到19.7万,占来华留学生人数的40%[8],因此这51所高校图书馆能一定程度上代表目前国内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开展信息服务的情况。被调查的高校省市分布情况见图3,排名前5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和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可见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受留学生青睐。

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top 5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图3 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排名前51的省市分布情况

通过调研留学生人数超过2 000名的51所高校图书馆网站,结合文献调研和网络调研,归纳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针对留学生开展的信息服务方式,见表1。

表1 国内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现状Table 1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调查结果显示,共有23个高校图书馆建设了英文网站,其中有3个图书馆的英文网站无法打开,另外,清华大学英文网站正在建设中,还有11所高校图书馆的官网受IP地址限制无法打开。所调研的图书馆英文网站均反映了中文版主页的栏目和基本设置,但图书馆的公告、新闻、最新消息等相对应的英文版内容目前没有高校馆能做到同步更新。在创新服务措施方面,有不少案例值得借鉴,例如:同济大学图书馆重视多元文化建设和交流,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丰富,留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和剪纸、茶艺、灯笼、香囊等传统手工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与留学生院合作举办“留生留影”活动,向留学生推荐书籍、举办书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留学生以真人图书的形式拍摄vlog,介绍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服务。

2.2 国内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图书馆自21世纪初开始探索研究针对留学生的信息服务,由于不是主要服务对象,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热点相比并不太多,对策建议付诸实践的也较少,开展的特色服务工作主要集中在创造双语环境、开设英文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外文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这三方面。总体上来说,国内高校图书馆对留学生采取的信息服务方式基本涵盖了使用图书馆的流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 英文网站建设效果不佳

很多高校图书馆建设了英文网站,但网站设计中国化,忽视留学生的使用习惯。布局简单,仅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馆藏资源、电子数据库、部分通知公告等等做简单的翻译介绍,内容为简单的中文翻译对照。网站内容更新缓慢,图书馆的培训讲座、活动预告等在英文网站找不到相关内容,无法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态。除此还有,缺乏针对留学生的特色平台和信息资源,比如中文学习资源链接、中华传统文化专栏、高校所在城市的人文历史和美食旅游景点等等。

2.2.2 读者服务不够关注留学生

虽然图书馆建设了英文网站,也拥有微信公众号,但举办的大多数培训活动以及其他读者服务工作的宣传却几乎完全忽视了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使其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局限于学习、借还书等,对图书馆提供的其他创新型信息服务和活动等最新动态缺乏了解渠道。

2.2.3 忽视留学生的心理状况

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心理状态和情绪会发生显著变化,相应的,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因人而异,还会随着心理因素发生些许变化。除此,留学生来华前的学习生活经历、对留学生涯的预期、信息素养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对所有留学生的信息服务不能一概而论,要突出特色化,具有针对性。

3 国内高校图书馆留学生信息服务工作的改进

3.1 加强图书馆平台建设

3.1.1 主页设置多种语言浏览模式

熟悉的语言环境是增加留学生归属感最有效的方式,给留学生创造便利的语言信息服务环境,是吸引并维持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的首要条件。英语虽然是世界通用语言,但留学生的母语并不全是英语,也不是每个留学生都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高校图书馆可依据学校留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人数比例较大的几种语言,或者参考学校主页的语言切换种类,建设小语种图书馆主页,在留学生使用图书馆网页时增加亲切感和归属感,促进留学生与图书馆建立友好和信任的关系。

3.1.2 平台内容保持实时更新

浏览图书馆主页可以使留学生对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有所初步了解,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大都止步于此。小语种网页实时更新动态、与中文网站同步,不仅能让留学生及时了解图书馆的最新资讯,熟悉的语言环境也能吸引并增加其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频率。维护小语种平台最重要的是外语类人力资源,图书馆有三种方式可以解决此问题:一是招聘、引入擅长小语种的图书馆馆员;二是以招募志愿者或者勤工俭学的方式,选取熟练使用小语种的国内学生或者留学生,担当网页内容翻译职责;三是与留学时间较长、能熟练使用中文进行阅读和交流沟通的留学生合作,作为“过来人”,还能对图书馆针对留学生的培训活动方面给予建设性的意见,更贴合留学生的实际需求。

3.1.3 建立微信公众号推广服务

微信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较为普及,图书馆可以与留学生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微信订阅号,定期推送英文版的图书馆文献推荐、中华文化介绍、电影推荐、数据库推荐以及图书馆举办的其他培训活动。

3.2 “变身”教学与活动中心,缓解留学生文化适应焦虑

根据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划分的几个阶段产生不同的焦虑和需求,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服务,帮助留学生缓解焦虑、适应留学生活,进而完善图书馆读者服务。

3.2.1 蜜月期

(1)建立中文学习空间

初到中国的留学生,语言沟通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图书馆可以设置一个中文学习空间,整合中文学习方面的电子书、视频教学课程,线上为留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电子资源。线下提供实体阅览室,放置教材、工具书,适时安排馆员或者学生志愿者一对一的进行中文学习指导,鼓励留学生用中文沟通交流,练习口语。利用入馆教育的机会创建留学生服务微信群,每日发送中文音频,内容可涵盖日常用语、古诗朗诵、中华文化介绍、神话故事等等,读者也可语音发送中文口语练习,由馆员或志愿者在线指导纠正发音。

(2)举办促进留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

初步克服语言障碍后,留学生还保留着初到异国的好奇、急迫想了解与探索之心,图书馆可通过举办手工体验活动、能和观众互动的文化讲座、观看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电影或纪录片。

3.2.2 危机期

留学生在学习中华文化、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过程中,也会渴望在异国他乡看见熟悉的、有关母文化的事物,图书馆可搭建促进文化交流的平台,如多文化展览/文化节、国际电影节,举办文化展览不仅可以让其他同学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能增强留学生的归属感,提高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还可以为留学生举办文化沙龙,提供情感诉求的场所,邀请留学时间较长的留学生一同参与,分享解决文化休克问题的办法,促进留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缓解孤独感。

3.2.3 恢复期与适应期

(1)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补充与推广

留学生基本适应新文化生活后,重心更加偏向于学习,图书馆可以在此阶段嵌入留学生的科研学习,发挥图书馆作为“资源中心”最主要的功能,持续调研了解留学生的信息需求,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及时补充中文学习文献、英文版或其他语种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及其它相关文献。

(2)开展活动促进交流

比如举办圆桌会议,组织国内学生和留学生一同参加,围绕某个主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在观点碰撞的同时,还能相互练习口语,增进对别国文化的了解,提高适应文化多样性的能力。

3.3 创造多元文化环境,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根据Berry提出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可以了解到倡导多元文化主义能够促使留学生采取整合策略。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优势,举办融入多种文化元素或文化特色的活动,为留学生提供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例如,以图书馆某一特色馆藏内容作为主题举办座谈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国国情,并分享母国在这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或者举办多语种书展、文化主题展览、特色文化体验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留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在文化对比中建立多元文化并存的意识。

3.4 提供个性化延伸服务,促进图书馆多元化发展

在保障留学生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获取图书馆文献信息和服务的基础上,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深入挖掘留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延伸服务,提升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增加使用图书馆资源的频率。相较于国内学生,留学生的性格更加外向开朗,乐意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因此针对留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可以采取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翻转式图书馆指导,促进留学生与馆员之间的互动沟通。此外,不同学历层次的留学生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侧重点也不同,本科学历的留学生侧重于基本的信息素养,即如何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生学历的留学生则侧重于更高级别的信息检索技能,比如制定检索策略、嵌入式信息服务等。

4 结束语

面对日益壮大的留学生群体,提供多元、高质的信息服务,主动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重视留学生群体,不仅体现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国际化服务水平。从研究留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变化着手开展读者服务,切实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留学生群体图书馆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留学生的“捡”生活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中间群体
图书馆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