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专刊序言

2022-11-17 22:21叶玉瑶黄正东
热带地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协同

叶玉瑶,黄正东

(1.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070;2.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研究院,广州 510070;3.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智慧城市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4.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广东 深圳 518060)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之所以讲“与时俱进”,是因为,协同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或者说大珠三角城市群)并非一个新的话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人文地理学者围绕粤港澳区域合作、区域联动和一体化发展等议题展开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揭示了粤港之间“前店后厂”的区域协同模式。“前店后厂”作为标志性的模式,深入地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内涵,也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然而近20年来随着合作模式的全方位推进,今天已很难找到一个词语能够如此全面、准确地表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特征。相比过去,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机制更加复杂,领域更加多元,模式也更加丰富。政治尺度上的特殊性以及制度上的独特性,在赋予其独特的区域研究价值的同时,也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同(一体化)理论提供了营养。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政府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尺度重组以及技术革新快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研究将面临更大挑战,同时也将充满历史性机遇!

因此,“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适逢中国“双循环”战略背景与需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专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综合决策和协同服务研究与示范(2019YFB2103100)”的资助以及国内同行的支持下,在《热带地理》2022年第2期以专刊的形式推出。本专刊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模式演变、机制完善和改革创新,以期拓展新时期城市群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与全球竞争力提升提供政策参考。本专刊共收录15篇论文,整体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特征、机制、治理等多个方面。这其中,既有全球视野下前瞻性的理论研究,也有细致深入的案例剖析;既有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也有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探索;既有基于“流”空间的网络格局研究,也有关于突破现有制度边界的思考。专刊论文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综合判断。

机制性研究是揭示区域协同发展本质与规律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才能真正把握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趋势。《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一文兼顾回顾性综述与前瞻性研究,认为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面临全球化转型、市场转变、尺度重组、技术变革等一系列机制性变化,提出从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理解其内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耦合模式差异与区域协同》一文则借助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揭示了全球化及地方战略耦合模式对于区域协同的重要影响,为区域协同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样性特征》一文聚焦产业技术创新对于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19万条发明专利的空间落位,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产业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及其多样性特征。

“流”空间及网络关系是刻画区域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与特征的有力工具。流空间理论打破了临近地域的限制,为区域协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流空间视域下城市群功能协同发展研究——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一文分别从“要素流动如何重塑区域空间网络”“基础设施连通如何重组城市等级体系”“功能互补如何强化区域功能联动”3个问题出发,对流空间视角下的区域功能协同机理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从流动性、连通性、互补性3个层面对近百年来旧金山湾区的演化历程展开讨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及评估》一文综合运用“流”空间、大数据、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流动性、连通性和边界效应进行量化分析,揭示了大湾区在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等多个维度的协同发展状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信息网络结构》一文关注于城市旅游信息网络,基于关键词共现、共指联动等研究思路,从海量网页中提取粤港澳两两城市旅游信息的共现频率,揭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网络结构特征。《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参与全球航运网络特征》一文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全球航运网络航线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了湾区港口群参与全球八大航运网络的空间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水路客运网络》一文利用大湾区水路客运数据,揭示了大湾区水路客运班线的复杂网络特性,并提出了优化和提升大湾区水运网络的建议。

制度与边界是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及其治理结构的重要视角。《粤港澳大湾区治理框架比较研究:基于制度环境视角》一文系统总结了大湾区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了3个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认为湾区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与由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构成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大湾区存在权力结构封闭集中、治理模式单一、治理过程交易成本较高、多元参与治理不足等问题,粤港澳三地应该从更深层的权力、法律和社会资本结构入手,探索各自优势下的制度空间灵活重构。《政策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关联分析与协同发展政策机制优化》一文收集了428条由公共部门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根据政策主体拓扑关系测度城市间的大湾区协同政策供给强度,绘制基于协同发展政策关系的大湾区空间联系格局,是对制度与公共政策进行量化研究的一次新尝试。《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的启示》一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研究了1993—2020年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动向,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认为,增强价值认同、创设特殊制度安排、构建多层次治理网络体系是实现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核心支撑。

最后,生态环境的共同维护与协同治理是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问题更加呈现区域性、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研究进展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回顾了20多年以来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大湾区环境治理研究应重点关注中国特色“一国两制”政策背景下的组织框架、地域因素和影响效应,探索促进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场景规划:助力城市群协同发展——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以场景规划作为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统筹协作工具,凝练出100个代表未来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重点方向的场景单元,并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廊道构建为例,展示了如何应用场景规划方法进行场景要素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镇化地区河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源解析》一文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镇化地区广州市的流溪河—西航道—前航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河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水-能源-粮食”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及优化》一文从“水-能源-粮食”3个维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评价,利用珞珈一号夜光数据修正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并优化湾区的生态安全格局。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并充满挑战的话题,属于区域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本专刊以多元化的视角呈现了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新模式与新机制,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命题的广泛关注。相信随着更多学者的加入,区域地理研究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铂玥明珠ONE,缔造大湾区全能宜居主场!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