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航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进行研究的科学。数学和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学更加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从一维转变成了三维,增加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该种情况下,怎样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体验、感悟,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上下一番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结合课程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合适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可以思考探究,进而获得更多知识经验,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和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便捷,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一,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来讲,有了学习兴趣,便有了学习动机。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获取。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具有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在该种信息化技术构建的情境模式中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为想要学习、快乐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多媒体作用下发挥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提升教师教学效果[1]。第二,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有助于优化学生学具,提升学生运用能力。信息化平台,可以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信息化学具,学生能够使用的学习工具有电子书包、电子书等。信息化学具和传统学具不同,传统学具基本上都是师生手工制作的,而信息化教学可以利用模拟成像等在短时间内实现图形变化和对比等,交流演示中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思维,且在对思维进行发展的同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进而有效保证教学效果。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教师在公开课、展示课上都开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活动。虽然该种方式得到了很多教师、学生认可,但仔细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觉得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便是紧跟潮流,构建了成功的数学课程[2]。在该种情况下,很多教师会盲目追求形式,忽略教学内容,成为为用而用,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主见性较差,不会主动把形象生动的影像与数学概念进行联系,只是把其作为看动画的媒介。
在信息化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中,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还要结合学生特点、班级差异、教学特点,对整套教学方案进行衡量和考虑。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忽略了教学方法训练,如果课堂中电脑出现问题,便会乱了方寸,缺乏课堂应变能力,教学很难正常开展。还有部分教师过于依赖课件授课,放弃了板书、教学模具,导致课堂变得较为单一。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还有部分教师不注重更新和演练教学内容,对老课件进行重复利用,以至于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学错误,难以连贯组织数学思维,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抗拒心理。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但是,没有过多的研究教法,出现了本末倒置问题,导致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把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很难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为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节奏较快,知识内容变多,常常会出现满堂灌情况[3]。过多地对信息化手段进行使用,把知识点以图片的形式播放给学生,速度要快于普通板书,在短时间内学生很难进行深入思考,很难把所学知识内化,无法从知识传递转变成为能力培养。并且,由于数学具有较强抽象性,需要学生思考和领悟,尤其概念内容,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后才可以变得更加牢固。而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加之知识一闪而过,很难有效提升学生数学思维。
实际上,多媒体仅仅属于一种教学手段,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而很多教师在制作数学课件时,会设计很多视频音效,这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很多教师在制作数学课件时会利用花哨的背景与动画,甚至添加了一些和教学内容不相关的音乐和标题。该种过于追求美观的课件,常常会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地方,很难深入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此外,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为了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每个教师的水平、能力存在一些差异,信息技术水平也存在一些差异,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件形式忽略课件内容,把教材内容变个样子呈现出来,内容贫乏,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另外,互联网中有很多可利用的课件,但是由于制作者是根据自身的习惯与风格制作的,在理解教材、认识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主观认知,若一味引进课堂会导致教学出现僵化,缺乏个性,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具有较强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运用,任何数量关系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任何公式的推导,都对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4]。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培养其思维能力存在较大难度。针对该问题,怎样突破学生思维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指引学生慢慢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例如,在讲解《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其中涉及诸多抽象概念,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脑海中没有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的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有多大展示给学生。在该过程中,教师一边进行讲解,一边进行演示,清晰直观地把立体图像呈现给学生,指引学生思考和理解,如此就能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直观性特点,突破学生思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感。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任务需求,挑选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引学生对未知条件的空间进行探索,促使学生可以利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模式,突出自身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长方体、正方体呈现给学生,指引学生观察几何体。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指引学生对体积公式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指引学生演示,一边指引学生说出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此外,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网络中对相关资料进行查找,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求知欲,还可以有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给学生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几何图形、几何体概念的建立都是较为抽象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几何形体和具体事物进行结合,把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空间感,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5]。例如,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一个立体的房间呈现给学生,利用动画演示的形式,把房间长、宽、高进行演示,且提出问题:若粉刷该房间,需要准备多少材料?在该种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对需要粉刷的部分有哪些进行明确,进而快速求出该部分面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
第二,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化手段,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突破重难点教学,教师需要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材中部分重难点知识无法利用语言清楚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以灵活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直观印象,降低学习难度和思考难度,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在讲解《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该节课难点内容是理解和掌握凑十法,这需要以分解和结合为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计算9 +3 时,可以顺应学生思路进行演示,先指引学生思考9 +几等于10,9 +1 =10,所以把3分为1 和2,多媒体继续演示9 和1 结合得到10 的过程,然后10 和2 结合得到12 的过程。在该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可以动态化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简化问题,促使学生豁然开朗,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以往教学中,针对低年级学生,由于刚刚入学,对于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会积极主动进行数学练习[6]。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数学难度逐渐增加,传统的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已经无法有效吸引学生。这时,教师在数学练习设计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练习设计多样性,保证练习方式与时俱进,进而有效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提升练习效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综合素养和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但还存在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盲目应用信息技术等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明确信息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突破学生思维教学难点,突破学生主体地位难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数学练习设计工作,把信息化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氛围,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