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月 江 伟 王昱东
产业学院是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衍生的新型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组织形态的模式创新,也是校企双主体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革[1]。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载体,整体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体制机制与建设样板。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瞄准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结合点,联合高新区政府、无锡天极琢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探索出一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特色创新发展之路。
2019年,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全国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全力建设以数据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龙头企业集聚、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能力突出、人民获得感大幅提升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发展体系。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则提出构建“6+2+X”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包括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2]。作为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举办的地方高职院校,服务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乃至无锡市数字产业的发展,自然是学校的办学初心和使命,必须纳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中。通过建设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培育适应和引领数字产业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便为学校所处地区数字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步入深化内涵、提升质量的关键阶段,而深化产教融合则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3]。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产教融合获得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到体制机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的问题仍然存在[4]。而通过建设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可以有效聚集行业企业优质资源,协同参与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基地打造、师资赋能、创新创业、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等,实现人才的精准培养和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从而破解产教断层的育人困境。
在国家层面,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提出“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重点是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在省市层面,2019年,无锡市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领军型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系部)”;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要求通过“跨学校跨专业跨区域整合教学资源,与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紧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产业学院”来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在国家和省市层面政策引导和推动之下,高职院校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面向数字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为纽带,以人才需求和创新需求为导向,确立了“人才培养一个点,育训结合一条线,服务产业一个面,(政行校企)协同发展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构建起区、校、企多元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通过建强特色专业(群)、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共促共融,以期实现协同育人、资源共享和联动发展。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头部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以数字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数字技术与创新人才为抓手,构建“以产助教、以技育人”的“产—学—研—用—创”教育生态体系,以期实现从“产业人才协同培养—产业项目进校—产业人才输出”到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闭环。力争未来2~3年建设成为理念先进、技术水平适度超前,集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基地打造、师资赋能、创新创业、产学研服务平台为一体的“多功能、一体化”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区域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坚持“教学链接产业、协同共育人才、共筑人才生态、产教联动发展”,形成了“一体系、两基地、三平台”的产业学院运行架构:“一体系”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产—学—研—用—创”教育生态体系;“两基地”指建立涵盖“专业教育+职业成长”的多元化、实景化、系统化专业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三平台”指搭建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装备平台和人才定制服务平台。基于“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三大模块,将15个功能单元有机结合进行系统化建设。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专业体系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专业成长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产学研服务平台搭建的全方位协同建设,强化“产—学—研—用—创”教育生态体系设计,增强产业学院服务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
在管理体制上,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按照企业运行架构常设教学管理部与项目运行部两大职能机构。理事会成员由高新区政府部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与企业人员组成,合作单位均以实体产业经济组织参与,形成“共建、共育、共管、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在资金投入上,产业学院采用多元投资主体结构,高新区政府牵头提供政策扶持和场地资金支持,学校在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进行投资,合作单位以资金、校外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进行投资或捐赠。此外,建立起了“学校层面—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梯级人、财、事权的下放与承接体系,对所开展项目实施常态化现场管理、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质量评价等,确保项目长效运行。
为更好地服务高新区数字产业集群发展,学校进行自适应调整,整合院部专业,重点打造了智慧服务、新能源汽车、空港物流、物联网、文化旅游、数字艺术六大专业群。其中数字艺术专业群,是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依据高新区数字产业集群与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依托数字艺术学院(二级学院)的动漫设计、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优势专业,通过扩大专业面向与现有专业结构的动态优化,打造形成的“艺术+新工科、艺术+文化”专业群。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交叉融合发展,培育区域数字产业发展急需的数字技术开发、数字内容制作、虚拟软件开发与应用等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产业学院构建“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育、职业认证、创业孵化、平台服务四个方面形成人才培养闭环,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产—学—研—用—创”教育生态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成长同步发展。
1.打通资源共享渠道,协同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
打通知识体系和资源共享渠道,由产业学院合作主体协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根据数字创意产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分析、教学策略分析。以“动画番剧”行业制作项目为创新“首站”,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课程资源进行维护更新,以此为积累,开发出一系列校企合作精品课程和活页式、工单式精品教材,形成优质丰富的专业数字化实训教学资源库,指导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同时,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持续赋能产业学院的课程设计和高质量教学,开发可迭代课程内容与资源,为培养符合数字化产业所需的人才不断夯实课程基础。
2.实施教学生产化,协同培育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坚持“育训结合、成果导向”,突出职业综合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实景化、系统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生产资源和技术人员,导入企业真实项目,构建兼具教学、生产、创新的实践教学和实训环境。紧密对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浸润式实训教学,实施“教学生产化”,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
配合实施教学生产化,产业学院教学团队依据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将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员工成长过程进行匹配,构建了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第一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到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进行认知体验,体会工作环境、职场氛围、企业文化等,达到应知教育和认知学习的水平。第二学期,基于岗位职能开展行业底层逻辑讲座与职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第三学期,在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进行企业真实项目(已交付)的内容生产环节,要求完成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达到岗位综合能力要求。第四学期,让学生直接承担企业实际运行项目的内容生产环节,完成项目成果,基本具备正式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提前实现高质量精准就业奠定基础。第五、六学期,学生或以准员工身份与产业学院企业方进行实习签约,或由企业方进行人才输送(人才派遣)与行业优质企业就业签约,拟创业学生由企业方进行创意孵化扶持,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3.引入现行行业标准,协同建立标准化职业认证体系
依托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方的行业资源,引入行业标准,建立标准化职业认证体系,以专业(群)为核心驱动力,因岗识人,针对性构建“人才能力模型”,面向产业学院学生、数字经济产业链相关企业在职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多维度能力认证,面向在校教师提供高质量讲师认证。以岗定纲,精心打造培训体系,开展专项培养,实现技能水平快速进阶。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支撑学生入职3~5年后的岗位能力需求;另一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扩大社会培训规模,拓宽职业培训领域,帮助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1.搭建优质创业孵化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
由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方牵头成立教育生态体系内运营执行公司,搭建优质创业孵化平台。一方面,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方对有创业兴趣和创业意愿的产业学院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另一方面,与区域政府一道大力扶持优秀作品与创意,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政策支持和文化IP培育服务。鼓励学生围绕吴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创作,以IP内容为支点,数字技术为手段,黏合不同产业内容,打造无锡城市文化传播载体。同时,创业团队(公司)可拥有独立股权和财务体系,由无锡天极负责统一的政策对接与品牌管理。
2.搭建人才定制服务平台,形成全过程双向循环管理闭环
以高新区与产业学院企业方为主体搭建人才定制服务平台,提供人才定制和人才委托代管服务,采用人力资源外包与内包管理模式进行人才派遣,输送优秀人才进入国内数字创意领域优质企业就业,但人员编制仍属于高新区和天极企业,避免人才流失。每年定期进行人才评估,遴选符合行业技术专家标准的产业人才,编入高新区人才智库。同时,成立产业学院校友会,定期举办产业技术研讨会和人才交流会,持续加强人才链与资源链对接,形成全过程双向循环的人才管理闭环,服务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辐射全国。
3.搭建数字化装备平台,提升运转效率,解决行业瓶颈
投资建立全国性的动作捕捉服务平台(含虚拟拍摄服务平台),解决行业瓶颈,提升行业运转效率,填补区域内该领域空白。该平台有助于吸纳来自全国范围内数字产业和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的技术与人力资源,加速产业规模化集聚,形成数字产业化集群,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竞争力,为建设高新区数字产业园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为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实时技术动态捕捉产业基地做好基础准备,成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名片,快速提升高新区数字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学校在组织和制度保障方面,通过制定《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对产业学院的设立程序、组织架构、运行模式、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指引。在过程保障方面,基于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质量监控三个方面进行全过程动态化管理;按照“科学论证、专家评审、项目预算、绩效考评”的原则,每半年开展产业学院建设专题报告会,重点考核项目建设既定目标与建设实效,主动反思与改进,形成项目建设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配套建立质量监控信息反馈体系,实现对教学质量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在资金保障方面,强化政府主导,构建多元化的经费筹措体系,形成高新区政府主导、学校自筹、企业投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实现互利、互惠、共赢的目标。四大保障多管齐下,确保产业学院建设的高效运行,激发产业学院的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