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甦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图像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图像学方法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要基于针对性、适宜性、开放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调动心理体验,提升整体观察能力,并参与主题辩论等活动。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增强鉴赏效果。
关键词:图像学方法;美术鉴赏能力;高中美术
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生要通過对比、联系等方法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和空间等特征,并通过阅读、搜索、思考、讨论等方法识别并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如果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不强,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教师要基于图像学方法,设计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技法、风格等角度探究图像,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1 高瞻远瞩,探析图像学方法的积极意义
1.1由浅入深,理解作品内涵
图像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作品进行纯形式的辨识,确定作品的母题;第二层是进行图像分析,也就是探究母题和哪个主题之间有关系;第三层则是图像学解释,要结合民族、时代等进行深层次分析。在学生赏析作品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鉴图像学的分析方法,由浅入深地探究作品的内涵。
如在“托物寄情”单元,学生赏析《墨兰图》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从图像入手,思考几个问题:“作品中的兰花有什么特点?它为何是无根无土的?作者是否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中?”在第一层分析中,学生发现了墨兰“无根无土”的特点,并分析其母题是展现植物的特点。在第二层分析中,学生结合古诗词作品的意象深入分析,认识到“兰花”常常象征高洁的情怀,而“无根无土”的兰花代表了脱离世俗的高尚精神,这就挖掘出了“托物言志”的主题。在第三层分析中,学生了解画家的生平和时代特点。这样的分析由浅入深,能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学生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有层次、有逻辑的探究和赏析。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的思考由浅入深,逐步增加赏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挖掘美术作品的本质内涵。
1.2辨别关系,指导逻辑思考
图像学认为在观察图像的时候要分析图像的内容,并进行有顺序的观察,找到各种视觉信息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它们整合起来,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挖掘其中的内涵。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也要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有逻辑地思考,提高赏析水平。
如在赏析《墨兰图》的时候,学生先观察到兰花“无根无土”的特点,然后对比其他花卉,辨析思考作者所画的墨兰是否有特殊的含义。这种分析运用了比较思维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探究异同。此后学生又挖掘“兰花”意象的象征意义,这里运用了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有助于总结出“托物言志”手法的本质特点。在了解作者的背景信息后,学生归纳总结其身份地位和兰花“无根无土”之间的关系,这体现了因果对应思维。最后学生拓展赏析,分析“墨梅、墨菊”等其他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这就运用了演绎的逻辑思维。由此可见,在图像识别的时候,学生要辨别各种意象的关系,探究其中因果,全面提升逻辑思考能力。
在辨别关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挖掘出了图像的特点,而且还找到了图像和其蕴藏的内涵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自主赏析其他作品的过程中也能深入辨别,学以致用,让自己的赏析更有逻辑性。
1.3互动交流,提升判断能力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对图像的解读也会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互动交流,在探讨中综合分析彼此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判断能力。
要让学生逐步掌握“托物寄情”,教师就要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鼓励他们结合图像表象深入挖掘。首先学生从“花语”入手,思考对不同的人,应该送怎样的花,然后引出“托物寄情”的话题。此后,学生又分别赏析《墨兰图》等作品,思考“四君子”题材为何在中国画中运用广泛,画家为何对它们情有独钟。学生围绕绘画风格、用笔方式、形象和意象之间的结合等交流讨论,各自说出不同的想法。如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作者只是画出自己看到的事物,但在总结他人的观点后,他体会到了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在赏析其他作品的时候也会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分析,提升判断能力。
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则带着问题挖掘图像背后蕴藏的含义,并结合各种信息推理。学生在交流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赏析效果也会不断提高。
2 切中肯綮,探析图像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尊重生本差异
由于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所以他们在运用图像学方法解读作品的时候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只要稍微点拨就能进入第三层境界,而有的学生则始终在第一层。教师要注重教学的针对性,结合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题目,在尊重生本差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要求学生学会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观察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表现出来。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于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给他们展示了一组图片,让其关注作品的母题,那就是作品中有夜晚、婚姻、家庭生活、聚会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运用哪些图像展现这个主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让他们运用对比的方式提高分析效果,探究不同作者如何运用图像表达主题思想。如乔尔乔内的《乡间音乐会》展现了浪漫的情怀,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理解。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不仅要求完成以上的观察任务,还要欣赏马奈等画家的作品,并深入探究“为何马奈吸收了《乡间音乐会》的特点创作了《草地上的午餐》,他的作品却被人认为有伤风化”,促使学生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分析,如有的学生提出:“《乡间音乐会》的女子视线没有对着观众,而马奈作品中的女子则意识到了有人在看她,还毫无羞耻地直视,而这种大胆的做法遭到了人们的批评。”
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先预测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一些有弹性的问题,在设置课后练习和自主活动的时候也可以设置难易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能自主选择。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过渡,完成三层赏析。
2.2适宜性,调整深度广度
图像学方法的特点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也要基于适宜性原则,逐步深入地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调整教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可以让学生先关注一下图案的表面信息,然后深入挖掘其内涵,最后再拓展开来,举一反三,增加思维的广度。
学习“时代的脉搏”时,教师从深度和广度方面逐步提出适当的问题。首先让学生观察对比传统的门神和《抗战门神》中的人物形象,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手法展现人物形象。此后,再提出更具有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何要创作《抗战门神》,门神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在抗战时期,运用‘门神’来形容主人公,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让学生从图像表层入手,逐步深入探究下去。此后,教师还提出问题:“学生再来欣赏一下新中国的美术作品,如《一辈子第一回》,看看作品展现的是怎样的社会思潮,作者如何从图像入手,体现特定的社会意义?”学生发现《一辈子第一回》展现了劳动者的形象,从他们的表情、神态入手,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现状,并将西方素描的元素融入水墨画中。
在由浅入深的教学中,学生探究的绘画主题逐步宽广,对作品内涵的挖掘也逐步深入。教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合适的问题,体现图像学方法的三重层次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3开放性,解读隐性规律
由于图像学要求学生结合民族、时代等进行深层次分析,所以,学生的欣赏就不能停留在图片表面,而要采用学科融合的方式,将历史、文学、政治等多种不同的学科综合在一起,提高解读效率。教师要基于开放性的原则,引导学生融合各种不同的信息,综合分析,解读作品,挖掘其中的隐性规律。
“各异的风土人情”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独有的表现语言,分析其内涵,还要促使学生发现隐藏在其中的隐性规律,那就是美术作品要展现现实生活,体现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为了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开放性的课堂,首先,展示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诗歌,将语文学科融合进来,让学生找一下还有哪些诗歌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作者常常通过哪些意象体现各地的风土人情。其次,学生还可以将音乐、历史、地理、文化等其他学科融合起来,通过自主搜索资料的方式欣赏展现不同风土人情的音乐作品,了解各地的历史、地理状况,参与到各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获取了各种信息,对各种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刻了解。最后,教师让学生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放在美术作品上,说说要如何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意象,在选择绘画语言的时候要如何体现当地民风民俗。此外,学生还从雕塑、玩具、织染、服饰等民间艺术作品中总结出隐性规律,认识到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设计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然后将各种信息融合在一起,进行系统化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一幅画背后隐藏的思想,还能拓展开来,挖掘美术作品的隐性规律,从而全面提高赏析水平。
3 躬身实践,探析图像学方法的具体策略
3.1创设情境,调动心理体验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让学生关注画面,调动心理体验,并深入下去,挖掘其中隐藏的内涵。有几种不同的方式能促使学生快速进入赏析状态。故事法指的是给学生介绍和画家有关的人生小故事,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相应部分的图像,引发其注意。生活法指的是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说说看到某图形后的内心感受。
学习“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时,教师首先召开了故事大会,让学生围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道子、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古今中外的画家,说说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还可以结合其作品,说说他们的创作经历。在故事活动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心理体验。此后,教师又尝试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展示凡·高等画家的自画像,从色彩、线条等角度入手,分析作者如何构图作画,是否能从线条和色块的组合看出作者的性格特点,了解其当时的人生经历。
利用故事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其挖掘图像背后隐藏的内涵,而结合生活交流则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合理采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增强赏析效果。
3.2整体观察,辨析形式特质
图像学强调对纯形式的辨识,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整体观察的方法,试着辨析图像形式,把握特点,使学生可以从整体过渡到细节,分析作品的细节刻画情况。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结合整体观察的结果参与对比分析,总结不同画家的创作特点。
“变幻的自然万象”让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用绘画的形式展现自然,分析中西方画家展现自然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首先整体观察《九峰雪霁图》《孟特芳丹的回忆》等中西方的景物类绘画作品,对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景物,在对比中把握中西方景物畫的特点。学生发现中国画画家擅长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体现景物,而西方油画则擅长使用透视手法。在整体观察后,教师让学生再分析细节,并深入对比,从造型手法、空间处理方法、体现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哪些哲学思想等角度入手,对比中西方绘画。这样就将整体和局部结合,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入理解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
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严谨,教师还可以指导他们掌握列表格、画思维导图等更科学高效的分析方法。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教学支架分析整体和细节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归纳整合,从而将复杂的信息用明晰的方法整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3.3主题辩论,进行头脑风暴
在结合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图像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解不同,所以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甚至彼此矛盾。面对这种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主题辩论活动中,在头脑风暴中畅谈自己的想法,分析评价他人的观点,最后总结分析,得出全新的观点。
在交流讨论中,学会博采众长,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迪,能更好地总结绘画作品的主题思想,并深入挖掘其中隐藏的信息。不仅如此,课堂教学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思路也更宽阔。
德国美术史家E.潘诺夫斯基首先提出了图像学的概念,认为可以通过分析线条、色彩等形式,辨识美术作品,并在解释的过程中将民族、时代等内容融入进去,更好地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教师要基于图像学方法指导学生明确鉴赏美术作品的角度,并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提升他们图像识读方面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琛菡.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J]. 新智慧,2018 (20):127.
[2]师录军.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探究性教法[J]. 美术教育研究,2019 (2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