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当前环境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传播路径,提出引导就业观念、发挥信息优势作用、构建信息传播平台和建立校园网络就业体系等四个优化就业信息传播路径的策略。
【关键词】传播路径优化 高校就业 就业信息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117-03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市场发展、就业指导水平、就业观念息息相关。新冠疫情的暴发影响部分行业,一些资金链紧张、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微型企业只能在破产的边缘徘徊;居民的消费能力在低迷的环境下减弱,消费对产能的刺激有限,企业只能随之缩减产业规模,减少人员招聘规模。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难以有针对地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亦要求高校对学生的求职意向、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进行及时辅导。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裂变式发展,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相伴相生,实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充满着活力,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占据优势,尤其体现在利用新媒体找寻工作机会方面,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依托新媒体寻找就业机会。因此,本文结合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践,论述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路径分析
传统的就业信息传播路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新媒体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高校可借助新媒体,主动开拓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渠道,以解决“就业难”问题。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传播形式,传统的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主要依赖线下的公告、海报、校园宣讲会、双选会等,此类形式具有信息传播滞后的问题。而如今,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不仅多元,而且及时迅捷,可以令毕业生第一时间捕捉最新的就业信息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帮助。但事物具有双面性,新媒体在为学生就业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大学生群体对数据的挖掘能力有待提升。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海量的就业信息资源,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弱,很难分辨出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稍有不慎可能被骗进“皮包公司”或传销组织里。部分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具备深入考量的能力,难以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2022年的就业压力超过往年,一边是传统行业就业率持续走低,另一边是互联网行业扩大招聘规模。毕业生如果能够及时、精准地把握就业信息,就可以大幅降低就业难度。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在如此自由的环境里,有效信息的利用价值如何得到挖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海量的就业信息也有可能变成求职过程中的干扰项。
其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非常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极易出现就业认知偏差。新媒体的发展呈现蓬勃的态势,但也因此鱼龙混杂,夹杂错误、消极的思想,加上监管存在滞后性,故一些消极的因素让不少大学生形成了边缘化的就业观念,如近年来的“佛系”“躺平”“摆烂”等词汇充斥网络视域。而一些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所谓“职场”面貌非常“高大上”:职场白领们白天出入CBD,晚上回到豪华公寓,导致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出现偏差,不愿深入基层、深入边疆、深入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不可否认,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为高校毕业生传输了就业价值观念,提供了就业信息,能够让毕业生少走一些弯路,但是缺乏辨别能力的毕业生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有利信息、自己应该寻找怎么样的工作机会,最终陷入就业迷茫的困境中。
最后,高校未能意识到信息化时代和新媒体给就业模式带来的改变,以致就业指导工作跟不上时代步伐。部分高校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指导就业工作,主要表现在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指导学生就业,专注于理论指引,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和多元互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学生的能动性。由于未配备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团队,高校对就业创业的指导停留在开设讲座、开设课程上,导致学生对就业的理解较为空洞和盲目,学生没有获得具有实用性的就业指导。部分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诞生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就业机遇,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只有一个——学校官方网站下设的招生就业网。现今是智能手机占据主流,学生每天接触得最多的社交平台是微信、QQ,鲜有学生专门登录学校的就业网查看招聘信息,多数学生从未浏览过该网站,学校也未能及时更新招聘信息,学生较少从该途径获得就业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提升路径
信息化时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有目共睹,毕业生就业关乎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关乎社会稳定及发展,这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毕业生就业,高校在指导就业的过程中应当对其融会贯通,发挥信息优势,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层面也应该发挥新媒体优势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一)借助新媒体引导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求职意向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但同时互联网带来了浮躁风气,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作期望过高,盲目追求“高薪”“轻松”“大城市”,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因此求职屡屡碰壁,严重挫伤了就业积极性。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就业服务平台优势,从新生入学开始持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将微信、微博、QQ、抖音等平台作为宣传的主阵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划分不同层次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本专业形成系统认知,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到了大学三年级是就业工作的分水岭,在此阶段需要重点开展学生的专业实践,大学四年级的就业工作侧重于应聘指导。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认知,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辩证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优势所在,确定合适的求职方向。大学生也需要配合学校开展活动,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理论修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负责学生就业创业的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新媒体途径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如可借助宣传黄文秀等时代楷模的机会,展现她从大城市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的一个落后小村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人生历程。她努力提升当地的生活水平,为家乡人民谋幸福,是党的好青年、父老乡亲的好儿女。也可以让深入基层一线工作的往届生与高校毕业生以视频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南宁师范大学曾多次邀请在基层工作的校友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办就业宣讲活动,用身体力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二)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优势作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兼具社会性和教育性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信息优势能够协助学生开展就业工作。如在做好就业宣传工作、营造网络矩阵方面,学校可在青年群体较为活跃的社交平台上发布就业信息,以便就业信息能及时被高校毕业生掌握。除此之外制作图文并茂的就业政策分析方法、求职攻略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毕业生对就业的认知和接受度。学校层面尽量使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组织模拟招聘会,预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同时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对毕业生进行指导,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用人单位也可以与学校合作,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招聘,实现“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的垂直深度互动,提高学生就业效率。
新媒体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就业指导平台,并且根据不同平台特点发布不同的资讯信息,扩充就业信息的传播路径,保证传播效果。通过多次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大学生能够知悉的就业信息种类越多、途径越广泛,其就业意向就越明确,毕业生的求职视野越广阔,其就业率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平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获取习惯,多途径关注就业信息,在全面了解就业信息发布渠道的前提下,掌握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技巧,以便获得真实有效的就业信息。
(三)构建新媒体就业信息传播平台,实现智能推送
新媒体充斥着海量信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有待加强,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影响了就业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充分利用智能手机这一移动传播媒介传播就业信息,与高校毕业生交流反馈信息,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就业信息的精准化、智能化推送,拓宽就业信息源,有助于重构毕业生的网络就业关系,提高就业效果。需要把用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建立扁平化的就业信息发布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定制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并分析,分析来自不同学校、专业、地域、家庭的学生的就业需求,定向推送和发布就业信息,加强新媒体就业信息传播平台的针对性。
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信息。对毕业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只是迈出就业的第一步,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才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因此媒体需要积极打造大学生就业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寻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就业岗位,学生也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基于大数据建立起大学生职业能力评定系统,能对学生的就业意向、专业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形成年度职业能力报告。在毕业季,高校使用大数据功能收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用人需求,对海量单位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高度匹配的信息服务平台。
如,南宁师范大学抓住微信基础用户多、互动性强等特点,2019年开通了名为“南宁师范大学就业服务”的微信公众号,主要对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向广大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并提供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注册入口,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公众号上发布招聘信息或者前往学校进行宣讲,考虑到疫情原因,企业还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线上招聘,减少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实际成本,也防范了疫情。该公众号还设置了直达学校就业创业网的链接,学生和用人单位可以快捷地进入官方网站。当前其他高校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院校、学生个人、用人单位三方互动的数据平台,用人单位可以精准定制岗位需求,学生在大数据的推送下也能够匹配到精准的岗位,高校也可以随时追踪学生的就业动向,以便及时分析和调整就业辅导工作。
(四)建立校园网络就业体系,形成立体化传播路径
高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时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学生一同适应新媒体下的就业工作环境,推动就业工作稳中向前。学校需要重视微信和QQ的传播力度,运用好这两个社交平台,推动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学校可适当地把就业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搬进”微信公众号,并创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群,及时把就业信息传达至学生。除此之外,负责就业的教师需要把好招聘信息这一关,为学生筛选出合适的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往用人单位进行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鼓励用人单位进学校宣讲;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传播方式促进学生就业。
大数据具有储存能力强等特点,高校可以依托大数据建立就业信息库,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信息汇集起来录入系统,该系统汇集现阶段我国发布的就业创业政策以及措施、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帮助毕业生获取就业创业灵感,合理地规划就业创业。信息库除了发布信息外,还可以开设信息共享模块,促使高校、用人单位、学生、政府在平台上共享信息。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新媒体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将校园招聘网络化,把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至学校官方平台,方便学生在熟悉的媒介平台上获取信息,让就业与宣传相结合,对于非毕业生而言,也可以提前获悉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对将来的就业心中有数。二是长期与用人单位合作,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用人单位也可以了解学校的就业政策,二者相辅相成,最大限度激发新媒体招聘的活力。
综上,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用人单位“招聘难”,高校毕业生“求职难”,在“两难”的情况下,优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传播路径迫在眉睫,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就业信息精准推送工作是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应该思考的问题,毕业生需要发挥积极主动性,转变就业观念,抢抓机遇,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革新就业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则应把握新媒体开放、共享、便捷的特点,积极与学校形成合力,一同推进就业信息精准传播,让就业信息传播路径朝着精准化、共享化、信息化迈进。
参考文献
[1]李濤,孙煖,邬志辉,等.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0).
[2]孙秀宇.全媒体环境下传媒如何助力大学生就业[J].新闻战线,2014(11).
[3]顾云海.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发展[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3).
[4]尚亿军,彭自力.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服务精准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9).
[5]余彬,潘烈.基于信息传播的视角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传播范式嬗变与路径重塑”(2021ZJY113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传忠(1981— ),广西合浦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