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11-16 15:09付丁丁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吸引力高校

【摘要】本文论述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意义,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具体路径: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精心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注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感。

【关键词】高校 思政课堂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7-003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做出重大政治判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必须抓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意义

(一)有助于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的作用无可替代;思政课堂作为讲好思政课的主渠道,它本身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更关乎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立德是要通过思政课堂向学生讲清楚,“德”是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严于律己的私德;树人是要通过思政课堂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立德树人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时时“浸润”。如果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干巴巴地讲理论、讲道理,那么输出的内容就缺乏趣味性、吸引力。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是决定思政知识传播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增强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能够让“大德、公德、私德”“信仰、信念、信心”入耳、入脑、入心,从而更好地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高校思政课堂是推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主阵地,通过思政课堂可以对大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根本原因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尤其要讲清楚“八个明确”变为“十个明确”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重大意义等内容。高校思政教师摒弃照本宣科,结合“四史”以及一系列鲜活的读本(如《知之深 爱之切》《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厦门》)等诠释、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能让大学生深切感受青年习近平的奋斗历程,感悟伟大的思想从何而来,也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推动大学生的学习。

(三)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塑形的关键时期,思政课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增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热情,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致力于把时代的呼唤、祖国的需求和个人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致力于到人民中寻求自身的价值。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不强的原因

(一)思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以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断稳步提升,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高校思政教师的素质修养仍然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这是降低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一是信仰不够坚定。目前,有个别动机不纯的人混迹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其内心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课堂上肆意宣扬违背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等不负责任的思想,甚至诋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例如,2021年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宋某在课堂上谎称南京大屠杀只是民间传说,缺少精准历史数据的支撑。二是本领恐慌。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虽然信仰坚定,也希望在思政课堂上讲好课,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但是存在本领不够、本领恐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深入、透彻,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时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学生听得一知半解,也影响课堂的感染力;部分教师因为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不够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未能将理论紧密联系实践,最终使课堂失去了感召力,令学生陷入“知识无用论”的认知误区。三是师德低下。个别思政教师披着“教授”的外衣,却不具备为人师表的道德法律修养,甚至做出了损害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不当、违法行为,成了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

(二)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

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不强与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有較大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质是没有实现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和思政课堂基层实践有机统一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风土人情多样,在不同时期、各个地方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从而更加热爱这片土地,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思政课堂。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对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深。例如,河北省正定县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珍贵的历史真迹、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等,但该地某高校思政教师对这些地方资源认识不足、挖掘不深,难以将更多特色文化细节呈现给学生,难以使学生对这些地方特色文化产生共鸣与认同。二是地方特色资源和思政课堂的融入不够贴合。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只是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个人积累,缺乏把地方红色资源融入课堂内容的教学意识,出现了思政教学内容和地方红色资源“两张皮”的情况。由上述可知,思政课堂的内容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会极大降低课堂吸引力。

(三)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一是课堂讲授式教学较多、互动式教学较少。教师的讲授也存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够精细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容易被激发出来。二是课堂理论教学较多、现场实践教学较少。虽然思政课的本质是讲理,但要将理讲活、讲透、讲实,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要结合课外的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仍以理论宣讲为主,难以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三是单个教师教学较多、团队教学较少。团队教学可以展现不同教师的思维视角,不同的思维视角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从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但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的团队教学比较少见。

(四)教学对象被关注度不高

大学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对象,当前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不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象的关注度不高。新时代的大学生被称为“Z世代”“数字土著”,代表着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政课堂要提升吸引力,需要重点关注这代人的个性、偏好以及集体特征。现实中,高校思政教师对教学对象的关注度不够,未能通过了解他们的特征与需求开展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建设。一是双方互动少。思政课应该是具有双向传播意义的课堂,但实际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单向传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导致学生参与感低、获得感低,也降低了课堂吸引力。二是对学生群体细分不够。由于大学生存在显著的个别差异,不同群体的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基础与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思政教师未能对学生群体进行精准细分,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关注点的教学内容,那么必然会降低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学生需求回应少。青年大学生普遍有自己特定的关注点,如就业、恋爱、高科技、国家安全等,都是当下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堂普遍按照教材实施教学,对这些话题回应较少,导致课堂的粘合力降低、课堂的吸引力减弱。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的路径

(一)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力量,而教师的综合素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政课堂要提升吸引力,需要全面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养。一是提高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是综合素养中最根本的构成,相当于“素养大厦”的基础和柱石。思政教师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看,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均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逐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思政教师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地位的高度,从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宽度,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的长度,深刻认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提高理论素养。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要提升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学校应充分运用本校的优势资源、借助社会的丰富资源,通过教师培训、思政教育讲座、“四史”学习教育等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传达给思政教师,使其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理论素养。三是提高技能素养。技能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亮点,教师的技能素养较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思政教师的技能素养的提升,包括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熟练制作精美教学课件、熟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等。通过一定的技术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师生互动频率、创新教学内容输出形式等,能够显著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二)精心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

教学内容是核心竞争力,要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应从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内容下功夫。一是用好生动读本,开设相关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出版了《梁家河》《习近平在正定》《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在浙江》《习近平在上海》《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等重要读本。这些读本一方面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足迹,另一方面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梁家河》提到“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陕西特色文化、《习近平在正定》提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习近平在厦门》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谋划、《习近平在福州》提出“保护林则徐遗迹”、《习近平在上海》诠释“上海精神”。这些生动读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特色经济文化,可以成为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勤于学习、勇于担当、不断奋斗的鲜活案例。高校思政教师将这些案例及时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充满地方特色的思政课中认识伟大的思想从何而来、伟大的领袖从何而来,进而做到忠诚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例如,河北省各地高校结合《习近平在正定》等书籍研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知之深 爱之切”“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等系列课程,通过生动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奋斗的历程,让学生追寻领袖足迹、感悟人民情怀。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思政课堂和实践课堂巧妙结合起来。例如,河北拥有西柏坡等历史文化资源,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依托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申请课题、细化研究、发表成果,并注重把科研成果转为教学内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如“西柏坡现场教学”等。依托地方特色,不论是把历史文化资源还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中,都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

(三)注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教师注重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一是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青年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需求比较多样化,单独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这一阶段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注重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课堂内、课堂外的简单相加,而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形式,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例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定探源”这门课分为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两大部分。课堂教学主要就“正定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这段从政经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这一问题,从经济、文化、党建、理念四个篇章展开。现场教学则是对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如专门设置登临正定古城墙的环节,现场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注重为人民群众保留历史文物”的保护理念。二是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结合当地的实践资源,确定实践教学地点。例如,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河北部分高校把塞罕坝生态林场作为教学点,让学生在穿梭塞罕坝生态林的过程中深切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三是将单个教师教学与团队教学相结合。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组合成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团队教学,课堂上从不同角度切入教学,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思政课。

(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感

体验感是检验课堂吸引力的“试金石”。大学生思政课堂体验感提升,是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提升的重要标志。由此,高校要想方设法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感。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方向,少做与问题关联不大、不做与问题无关的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完整呈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高校可以通过多种调研形式,及时发现大学生思想层面、生活层面、学习层面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当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习方面的问题获得较好的解决,其课程体验感自然能够提升。二是关注学生需求。大学生的需求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思政课堂既要追求个性呈现,也要兼顾大学生的共性需求。例如,对大学生的共性需求,如职业规划、爱情婚姻观、意识形態教育等,在思政课堂上予以积极回应,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体验教学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认知与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三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课堂内容的有效呈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建构在线教学平台等,均能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政课堂体验感。

新时代需要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青年,高校肩负着培育新青年的重任,需要依托思政课堂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重点聚焦课堂“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讲给谁”四要素,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吸引力。高校通过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课堂,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丽,赵婀娜,黄超,等.大思政课,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N].人民日报,2022-05-22(1).

[2]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J].当代广西,2022(13).

[3]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

作者简介:付丁丁(1988— ),河北邢台人,硕士,中共河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吸引力高校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