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辛夷,江凌圳
·综述·
浙江历代养生思想的发展源流
郑辛夷1,江凌圳2*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2.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3
文章以历史发展为轴,纵向梳理浙江医家和养生家在推动养生思想和方法上的卓越成就。浙派中医养生思想经过东汉两晋时期的启蒙,隋唐时期初具雏形,宋金元时期发展丰富,在明清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含形神共养的养生总则、起居有常的时间养生、动静相宜的功法养生、三因养生及针灸防治的防病养生5个方面,内涵丰富,影响广泛,对于当代养生保健的研究具有丰富且独特的指导意义。
浙派中医;养生;思想源流;治未病;综述
浙江地处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亦是养生思想发展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本文整理了浙江养生观念和养生方法的发展源流,并探讨其对后世养生保健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中医养生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开启了以“天人相应”“法于阴阳”为理论根据的“治未病”养生思想。在运动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等方面,做出了启示性的论述[1]。
魏伯阳,东汉时期黄老道家、炼丹家,会稽上虞人,其养生思想归属于先秦道家“清虚派”,其所著《周易参同契》是道教最早的一部丹经,书中提出“生命逆向演化说”,即“以人身元气合于太初元气”,对后世内丹学说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主张“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即法于阴阳、静以养神的思想,成为魏晋时期葛洪、陶弘景等养生学家动静相参思想的源流之一[2]。
葛洪,魏晋道教学家、医药学家、炼丹家,曾在浙江杭州行医修道。他取先秦和两汉时期养生思想之精华,形成一套完整的养生体系,著有《抱朴子》。其基于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教养生,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养生原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主体认识,其养生方法兼合众术,主张“内修外养”的养生体系,为后世养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不朽的基础[3]。
陈藏器,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著有《本草拾遗》,于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成书。《本草拾遗》提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4],并在《神农本草经》对茶解毒奇效的初步认识上,结合同一时期治病防患和养生延寿中茶的运用,首次提出“本草茶疗”,为“茶疗鼻祖”[5],对后世茶疗的广泛运用、方法精进发挥一定的作用[6]。
施肩吾,字希圣,号栖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著有《钟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养生辨疑诀》等。其中,《群仙会真记》另外记载了施肩吾有关导引气功的总结,“炼养神气,补毓精神,成内丹之法”[7]。《钟吕传道集》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的丹经功法,又引入“性”“命”“生”“理”的概念,成为后世道家“养性、养命,以何为先”养生学派分流的起源[8]。
周守忠,字榕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养生家,著有综合性养生的类编著作《养生类纂》,分为“养生部”“天文部”“地理部”“人事部”,涵盖了丰富的养生原则和注意事项,如“生病起于过用”,对后世动静相宜的养生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论述了居处、穿着、饮食及特殊人群的养生宜忌[9]。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浙江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创了主张“阳有余阴不足”的相火论,在补脾养阴方面的研究对老年养生具有重要意义。朱氏认为“阴虚”“脾弱”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征,“脾胃乃后天之本”,脾弱则导致其他脏腑气血虚,故推崇健脾养阴的养生方法,主张饮食清淡节制,强调情志调和,又在《养老论》中制定抗衰方,推动养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10]。
明代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西方医学的传入,推动了中医养生的发展,使养生思想方法形成内外兼修的理论体系。
“形与神俱,法于阴阳”是中医养生思想的总则,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和得以发展的基础,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对自然变化与万物生长发展的关系的认识基础,对“形与神俱”和“阴平阳秘”的追求即是古代养生学家的终极目标。
王文禄,字世廉,号沂阳子,嘉靖年间海盐(今属浙江)人,养生学家,著有《医先》,着重提出“养德养生,无二术云”的修心与养身相结合的养生方法[11],指示当代养生保健方法中对于情志的关注,引导老年人保持制约和平衡,缓解情志因素对脏腑疾病的不良影响。
黄承昊,字素履,号暗斋,明末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久病成医,集数年实践经验著成《折肱漫录》。摄养修身时重视养心养脾,主张清心寡欲,食养结合。“心之不养,而多郁、多思、多疑、多虑,即日饵良药,亦何益之有”[12],即养生养心,应当知足常乐,澹泊宁静。
胡文焕,字德甫,号全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藏书家、刻书家,编纂《类修要诀》《寿养丛书》,广泛收集养生歌诀。《类修要诀》胡文焕序中言“慎寒暑、节口腹、养性情、寡嗜欲,而尤修身之要者哉”,充分体现了胡氏养生重在养心、追求寡欲、存善念的养生理念[13]。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起居有常是人对四时气候和昼夜晨昏变化的适应。《重辑严氏济生方•宿食门》有“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为患”[14]。饮食有节,是水谷精微化生的前提,是后天之精形成的基础。
冷谦,字启敬,号龙阳子,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养生学家。他以《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理论为根基,结合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生理特点,将四时调摄与起居养生相结合进行论述[15]。
高濂,字深甫,号瑞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靖至万历年间人,著有《遵生八笺》,四时养生是该书的核心内容。高氏将四时阴阳与五脏寒热、气机升降结合探讨,根据四时不同搭配、调养五脏,并归纳为春肝、夏心、季夏脾、秋肺、冬肾养生之法[16]。
“导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17],庄子的著作是后世导引养生的起源,意为导气令和,导体令柔。形体的动静与精气神的盛衰密切相关,“神明则形安,形盛则神旺”。动静相宜、刚柔并济,是养生健体的法门。
冷谦著《修龄要旨》,涉及全面的养生方法,其中导引养生内容最为丰富,应用最为广泛。冷氏整理和丰富历代导引养生法,包含引体、导气、按摩、叩齿、漱咽、存想等内容[18]。其《导引却病歌诀》涉及驻颜养容、颐养精气、壮体防老等养生方法及常见小病的防治,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
王文禄的导引专著《胎息经疏略》探讨了导引时神与气的关系,认为“气随神,神帅气。气行住由神,神气宜交养也”,指出在运用导引养生方法时应当保持精神守一[20]。
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涵盖四时养生、导引按摩、饮食起居、怡情养生等各层面的养生思想和实践,阐明了许多导引功法和用具。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载有滚凳与“搓滚舒筋”法,“令置木凳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桯镶成,中分一档,内二空,中车圆木二根,两头留轴转动,凳中凿窍活装,以脚踹轴滚动,往来脚底,令涌泉穴受擦,无烦童子终日为之,便甚”[21],后世曹庭栋《老老恒言》对滚凳有更为详尽的描述,并言其功用为“踏处舒展”“心神为之流畅”[22]。此类用具及功法在书中记载丰富,对现代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和器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履靖,字逸之,自号梅颠道人,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明末戏曲学家,著有《赤凤髓》《益龄单》。《赤凤髓》收纳了前代导引吐纳、体操功法和“陈希夷右睡功图”,绘图精丽,丰富完善了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23]。
三因制宜思想反映在养生方面,指根据季节、地域及个人的体质因素选择适宜的养生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有“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治未病亦是如此。
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提出“药食同源”的食疗养生方法,其核心思想为根据地方特色、季节变化和各人素质,以食代药,养生保健。载膳食种类有12种之多,详述了每一品种的组成剂量、服用禁忌、食后功效等[24]。食疗养生方法是根据老年人的个体体质、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及季节变化等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保健,充分体现了三因养生的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乃至今日饮食养生方法产生重要影响。
浙江医家在养生思想和方法上多有创造,在老年疾病的防治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杨继洲,浙江衢州人,医学家,其针灸防治中风方法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针灸大成》中。杨氏以“针药并用,针有先后,速求法变”为突出特点,创立了刺血法、灸法、针刺法等针对病情的不同阶段与之相对应的疗法[25]。对于现代应用针灸预防中风、治疗中风后遗症等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此外,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仕著有《摄生要录》、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袁了凡著有《摄生三要》等,推动了浙江养生思想在明代的发展进步。
曹庭栋,嘉善(今浙江嘉善)人,著名养生家,著有老年养生专著《老老恒言》,该书贯穿“道法自然”的养生理念,汇集了历代养生思想,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老年养生思想方法的集大成者。着重提出老年养生,脾胃为先,宜以粥糜类为食,注重老年人平和淡泊性情的养成[26]。对前代朱丹溪健脾养生之法、高濂《遵生八笺》药食同源养生思想,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予以时代性的发展。同时,该书紧密联系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理特性,从起居饮食、防疾慎药、消遣导引到书几坐榻、杖衣帽带、枕席被褥及粥食所用之米水、火候,无不细致全面论述,此书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对于现代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代还有一些医家学者丰富和完善了浙江中医摄养修生的思想理论。
王士雄,字孟英,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后迁往杭州,王家三世为医,为温病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7],著有养生学著作《随息居饮食谱》,在食疗养生方面颇有研究,整理研究了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禽羽类和鳞介类饮食原料的性味功效、食用禁忌等内容[28]。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诧,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文人、藏书家,著有饮食专著《食宪鸿秘》,总论中即言“饮食宜忌”,强调饮食清洁、有度,“五味淡泊……务须洁……饮食不可过多,不可太速”,并将食养同避疾、怡情相结合,如“腹中常暖,血气壮盛,诸疾不生”“怒后不可便食,食后不可发怒”,是清代浙江食疗养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29]。
另有钱塘(今杭州)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嘉兴人顾仲的《养小录》等,都反映了清代浙江中医对食养食疗的深入研究。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儒学大师,著有《枕上三字诀》,对于“治未病”提出“塑”(静养少动)、“锁”(杜口养气)、“梳”(理气内修)的观点[30]。
养生,养即“调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养生是指人类为了延长生命和保持健康,根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进行的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维持健康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当代老龄化和亚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增加养生保健关注度的同时,系统性理论知识的缺乏和盲目跟风问题的存在,使研究浙江养生思想的发展源流对现代养生学和老年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及现实意义。频繁熬夜、饮食偏嗜、紧张焦虑、久坐懒动、长期伏案等是威胁现代各年龄段人群健康的常见原因,由此引发了各类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类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浙江历代养生思想著作中有对四时调摄、食养食疗、情志调控、导引功法等内容的丰富记载,对预防、解决健康问题提供启示和参考,充分反映了其对现代养生保健的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1] 陈应伯.《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浅探[J].四川中医,1986(7):3-4.
[2] 郑杰文.中国古代养生观说略[J].文史哲,1992(2):19-23.
[3] 赵文朝.《抱朴子》养生思想综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8.
[4] 陈小忆.茶为万病之药[J].时珍国药研究,1998,9(3):196-197.
[5] 管家齐,宋捷民.浙派中医本草学派的源流与学术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2(1):64-67.
[6] 金国梁,王泽时.茶疗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茶叶,1991(3):18-19.
[7] 徐建云.施肩吾及其医学见解[J].中医文献杂志,2001,19(1):31-32.
[8] 孟乃昌.道家思想与中医学[J].中国文化,1992(1):167-176.
[9] 张志斌.南宋养生名著《养生类纂》文献学考查[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2):11-13.
[10] 梁华,李巨峰.浅谈朱丹溪补脾养阴法的老年养生思想[J].光明中医,2009,24(12):2257-2258.
[11] 林文雄.明代中医养生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12] 乔文彪,邢玉瑞.黄承昊学术思想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4):83-85.
[13] 胡文焕.类修要诀[M].孙春芳,点校.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1.
[14] 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M].王道瑞,申好真,重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8.
[15] 何旭.冷谦的“四时”养生之道[J].内蒙古林业,2016(4):37.
[16] 刘理想,李志更.《遵生八笺》四时养生的实践途径探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2):847-849.
[17] 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132.
[18] 张雪迪.冷谦及其《修龄要旨》养生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19] 彭静山.《导引却病歌》浅释[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2(3):45-47.
[21] 高濂.遵生八笺[M].王大淳,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20.
[22] 曹庭栋.老老恒言[M].王振国,刘瑞霞,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
[23] 孙灵芝,程伟.略论中医养生古籍著作中的身体相关图像[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2):6-9.
[24] 任玉兰,李戎.《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探微[J].医古文知识,2003(4):43-44.
[25] 李梦.试析杨继洲针灸防治中风的学术特色[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569-571.
[26] 蔚晓慧.《老老恒言》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27] 长青.王士雄[J].山西中医,1992,8(4):31.
[28] 尹艳,靳佩,李永福.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的食疗养生思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948-949.
[29] 朱彝尊.食宪鸿秘[M].邱庞同,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1-2.
[30] 钱超尘.俞樾医事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1):1273-1279.
The Orig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in Zhejiang Province
ZHENG Xin-yi1, JIANG Ling-zhen2*
(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2. Zhejiang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is article took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the axis, and longitudinally sorted out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Zhejiang doctors and health-preserving practitioners in promoting health-preserving ideas and methods. After the enlightenment in the Eastern Han and Jin Dynasties, the early formation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the Zhejiang School of TCM health-preserving thoughts have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health-preserving of body-spirit preserving, health-preserving of time with regular schedule, health-preserving of exercise with appropriate movement and stillness, health-preserving of three causes, and health-preserving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eservation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hich have rich connotations and wide influences, and have rich and uniqu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care research.
Zhejiang school of TCM; health-preserving; origin of thoughts; preventive treatment; review
R212
A
2095-5707(2022)06-0071-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6.014
郑辛夷,江凌圳.浙江历代养生思想的发展源流[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6):71-7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藏》提要编纂项目(KJS-ZHYZ-2018-013)
郑辛夷,E-mail: 704717697@qq.com
江凌圳,E-mail: jianglinzh@126.com
(2022-02-23)
(修回日期:2022-03-21;编辑: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