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兵 达州市开江县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
患者下肢骨折后出现双下肢不等长,即我们口头常说的“长短腿”,其病因可以分为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类。如胫骨、股骨、骨盆骨折后长度减少,股骨、胫腓骨、踝骨发生粉碎性骨折,均可导致结构性长腿短。再如有些老年患者发生髋部、腿部骨折,因年龄或基础病等原因,不能手术,只能保守治疗,也会导致骨骼缩短,进而引发长短腿。
但有些情况下,患者的骨伤通过手术等治疗手段恢复得很好——骨骼长度没有缩短,但是两腿长看起来就是不一样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不能下蹲、屈膝,无法完成如厕、蹲下系鞋带等日常动作,更不能爬楼梯、走长路,十分影响生活质量。这是为什么呢?
在传统观念中,患者骨折后需要“静养”,即所谓的“伤筋动骨一百天”。但是有研究表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仅2周不进行运动,肌肉就会发生萎缩。患者养伤期间如果一直平躺,不对肌肉进行主动或被动练习,不仅会造成肌肉僵硬、筋膜粘连,也会大大减少肌肉的质量和力量,导致患者即便骨骼长好了,也难以完成行走、蹲站等动作。
和骨骼、肌肉一起因骨折受伤的,还有软组织。因为外伤、手术治疗、疤痕等,下肢软组织的弹性会大大下降。如果进行康复训练不及时、训练强度不到位,软组织可能形成永久性的结缔组织,令患者的患肢长度“缩短”,活动大大受限。
有些患者因为惧怕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疼痛而偷懒,甚至是拒绝配合医生、康复师完成规定动作。事实上,在专业人员的看护和指导下,遵循骨伤的康复规律,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安全的,不会对骨伤位置造成二次损害。由于肌肉僵硬、手术创口疼痛,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摩擦音、活动受限,感到轻度疼痛均为正常反应,只要经过适当休息即可缓解。若疼痛较为严重,医护人员会为患者适当降低活动强度,或变换康复训练动作。
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和功能性训练,必须遵医嘱进行,初期以维持血液循环顺畅,避免肌肉萎缩为主,切不可太过心急,自行加大训练强度。部分下肢骨折如骨盆粉碎性骨折等能否进行功能性训练、何时能够进行功能性训练,均需遵医嘱。
骨折术后第1~2周,患者可以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抬高训练;第2~4周,可开展髋膝部屈伸活动;一个月后,患者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扶拐、弃拐、下蹲、起立等活动。具体训练内容举例:
即对大腿前面的肌肉群进行绷劲儿训练。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其长度不发生变化,无关节运动表现,仅增强肌肉内部张力。由于训练时患者的肢体、关节保持静止,因此又名静力性收缩。这种训练方法能够维持肌肉张力,提高肌肉力量,基本无疼痛,很适合骨伤患者应用。
训练方法很简单,患者坐在床上,将下肢伸直平放,大腿肌肉绷劲儿约5秒钟后放松。每次可练习20下,每天练习3次。患者初期训练时,可于膝关节下方垫小毛巾卷,收缩肌肉时寻找伸膝朝下压毛巾卷的感觉(仅为一种感觉,非实际动作)。此外,小腿三头肌、胭绳肌、胫前肌也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
患者经医生允许可以下地训练后,可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练习时,患者应尽可能伸直膝关节并下压脚背,收缩大腿前方处股四头肌,缓缓将下肢抬离地面15厘米,维持5秒钟,然后缓缓放下直腿。每次可练习10下,每天练习3次。
踝泵运动存有屈伸、环状两组动作。(1)屈伸训练:患者躺卧或坐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慢慢将脚尖勾起,尽可能使其面向自己,至最大程度后坚持10秒,然后将脚尖慢慢下压,至最大程度后坚持10秒,最后放松,此为1组动作。患者应反复进行屈伸踝关节练习,清醒时最好每小时训练5分钟。(1)环转训练:患者躺卧或坐于床上,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部做360度绕环动作,尽可能将动作幅度做到最大。每组顺时针、逆时针各做10下,清醒时每个小时做1组。
条件允许的话,部分患者术后4~8周可以进行“下角度训练”,即练习下蹲,进行膝关节屈伸,并不断加大下蹲幅度。对于不可以完全拆除支具的患者,可由医生视情况决定是否为其更换能够间断固定的支具,并进行下蹲练习。训练时,患者站于地面,双腿分开与肩同宽,以“坐椅子”的动作往后“坐”。切记是往后坐,不是向下坐。膝关节不可以超过脚尖以免引发伤害。患者应尽可能加大患肢膝关节的弯屈角度,直至感到明显疼痛。每次做20下,每天做3次。
中医师可应用正骨手法,纠正骨折移位、成角等问题,避免骨骼短缩,保证下肢长度。需要注意的是,复位固定通常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抬高患肢。患肢如果出现肿痛加剧、足趾肤温变凉或是发暗变紫,应警惕血液循环异常,应及时诊治。在正骨治疗期间,患者可采取屈伸膝踝关节的方式进行训练,待正骨结束则应尽早开展规范的康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