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吕加强,薄明琪,王震寰,董江宁*
1.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安徽 蚌埠 233000;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肿瘤医院影像科,安徽 合肥230031;*通信作者 董江宁 dongjn@163.com;王震寰 bbmcpwzh@sina.com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和绝经后女性的代谢性骨病,常伴随骨折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高达20%[1-2]。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可在常规平扫基础上测量三维的体积骨密度,是骨密度测量的“金标准”之一,但因其使用时需具备专用体模和软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双能CT(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通过高低电压瞬时切换技术一次性采集两种能量的数据,并利用基物质分离原理将骨骼中的钙和水进行物质分离,获得其钙(水)密度。通过与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对照研究发现,DECT的钙(水)密度可以用于骨密度定量,但目前均未涉及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定量诊断研究[4]。本研究以QCT测量的骨密度为“金标准”,探讨DECT钙(水)密度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可行性。
1.1 研究对象 前瞻性收集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安徽省肿瘤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区)同时行腹部DECT能谱扫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和QCT腰椎扫描的160例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验证组,各80例。试验组及验证组患者年龄分别为19~79岁、20~76岁。纳入标准:①腹部DECT和QCT扫描范围包括L1~L3椎体;②图像质量满足测量需求。排除标准:①椎体骨折、囊性或硬化性病变;②椎体肿瘤或恶性肿瘤骨转移;③椎体骨折和椎体金属固定物植入;④近期服用影响骨密度的药物。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1-YXK-04),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仪器与方法
1.2.1 DECT GSI扫描 采用GE Discovery CT HD750 CT的GSI模式扫描。管电压80/140 kVp(0.25 ms瞬时切换),管电流375 mA,噪声指数9,探测器宽度40 mm,螺距1.375∶1,球管转速0.7 s/r,视野50 cm×50 cm,扫描层厚和层距均为5 mm,重建层厚与层间距均为1.25 mm,扫描结束后采用50% ASIR-V迭代技术获得重建图像。
1.2.2 钙(水)密度测量方法 扫描结束后将1.25 mm单能量图像上传至GE AW 4.6工作站,以钙-水为基物质生成基物质图。于L2椎体中央层面及其上下相邻2个层面放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其钙(水)密度,ROI尽量包含更多的松质骨,避开皮质骨及椎体后中央静脉沟。取L2椎体3个层面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图1)。
1.2.3 QCT骨密度测量 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CT 常规模式扫描,扫描时将QCT 体模(V5.0,Mindways)放置于检查者腰部下方,扫描范围为L1~L3椎体。管电压120 kV,自动管电流,其他参数同GSI模式。每天扫描一次QCT体模进行质控校准。扫描结束后将1.25 mm图像上传至QCT Pro工作站(Mindways),于L2椎体中心层面及其2个相邻层面放置ROI,ROI放置区域尽量与钙(水)密度测量区域保持一致。取L2椎体3个层面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图2)。腹部DECT GSI扫描与QCT骨密度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所有数据均由2名分别具有5年和3年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独立测量。
1.3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以《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5]作为“金标准”,骨量正常:骨密度>120 mg/cm3;骨量减少:80 mg/cm3≤骨密度≤120 mg/cm3;骨质疏松:骨密度<80 mg/cm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和MedCalc 15.2.2软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名医师测量数据的一致性,ICC>0.75为一致性较好,若一致性较好则采用高年资医师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椎体钙(水)密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椎体钙(水)密度预测骨密度的回归模型,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验证组椎体骨密度预测与骨密度实际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获得钙(水)密度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试验组与验证组一般资料比较 2名医师测量的钙(水)密度和骨密度一致性均较好[ICC=0.957(95%CI0.934~0.970)、0.934(95%CI0.833~0.975)]。试验组和验证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钙(水)密度和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验证组和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钙(水)密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回归模型建立试验组80例患者的L2椎体钙(水)密度与QCT测量的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r=0.928,P<0.001)(图3)。通过钙(水)密度预测其骨密度的回归模型为:骨密度=-33.512+2.247×钙(水)(R2=0.928,P<0.001)。
2.3 回归模型验证 将验证组椎体钙(水)密度代入上述回归模型得到骨密度预测,验证组中L2椎体骨密度预测和骨密度实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78±38.53)mg/cm3比(113.82±36.88)mg/cm3;t=-0.920,P=0.357]。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除个别异常值以外,验证组L1椎体骨密度预测与骨密度实际之间的差值均匀地分布在95%一致性界限范围内(95%CI-57.8~45.9,P>0.05),见图4。
2.4 钙(水)密度定量诊断骨质疏松 验证组中钙(水)密度值诊断骨质疏松的截断值为63.65 mg/cm3,曲线下面积为0.90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43%和75.41%;诊断骨量减少的截断值为70.91 mg/cm3,曲线下面积为0.825,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44%和77.14%(图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细微结构丢失、骨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主要好发于腰椎和髋部,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6]。早期发现骨密度下降并采取相关治疗,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意义重大。
3.1 DECT评估骨密度的可行性 DECT通过两组高低电压瞬时切换技术,在生成单能量图像的同时可基于物质的X线吸收特性实现任意两种基物质的物质分离,并生成基物质图,反映所测区域两种基物质的相对含量[7]。由于腰椎体主要由钙、红骨髓、黄骨髓、水和胶原基质等构成,因此本研究选取钙(水)进行基物质分离,能更好地反映骨密度变化[8]。目前常以DXA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其无法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仅能测量二维的面积骨密度,故不能反映真实的椎体骨密度[9]。早期骨质疏松时,L2椎体的骨密度发生变化的时间更早,另外由于松质骨的血供丰富,其代谢速度是皮质骨的8倍,松质骨的骨密度变化能更精确地反映早期骨细微结构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选取L2椎体松质骨作为测量部位,避免了皮质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DXA测量结果更加准确[10]。
3.2 DECT钙(水)密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最新骨质疏松专家共识认为QCT可以作为骨密度测量的参照标准,其测量结果不易受腹主动脉壁钙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和脂肪厚度的影响[5,11]。既往研究表明QCT对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检出率高于DXA[12]。本研究为使结果准确性更高,采用QCT测量的骨密度为参照标准,发现试验组椎体钙(水)密度与QCT测量的骨密度具有显著相关性,与刘斋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DECT钙(水)密度可以反映腰椎骨密度变化。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二者间的回归模型。依据此回归模型,验证组中骨密度预测与骨密度实际无显著差异,表明DECT钙(水)密度能准确预测椎体骨密度。另外,本研究发现验证组中骨密度预测稍高于骨密度实际,可能是由于部分志愿者腹部脂肪堆积导致的QCT测量的三维骨密度稍低。
3.3 DECT钙(水)密度定量诊断骨质疏松 目前尚未形成DECT诊断骨质疏松的共识。本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钙(水)密度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钙(水)密度低于70.91 mg/cm3则有骨量减少可能,低于63.65 mg/cm3则考虑为骨质疏松。Ding等[14]的一项基于DECT虚拟平扫诊断骨质疏松的研究以常规平扫中L2椎体CT值为参照,建立门静脉期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L2椎体CT值的回归模型,并得到虚拟平扫CT值诊断骨质疏松的阈值为52 Hu(曲线下面积0.978),但椎体CT值易受X线线束硬化影响产生漂移,且并未涉及DECT对骨量减少的诊断。此外,本研究中DECT经参数优化,辐射剂量较常规CT更低,在保证患者影像诊断需求的同时,可以定量诊断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而且不增加额外的检查费用和X线辐射剂量。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腰椎松质骨成分复杂,本研究仅纳入钙和水两种基物质间接反映骨密度的变化,未考虑脂肪等其他成分的影响,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少量误差。此外,本研究仅纳入L2椎体,未考虑DECT物质分离技术定量胸椎、髋部等其他部位骨密度的可行性,未来仍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总之,DECT钙(水)密度可以定量评估椎体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与骨量减少。DECT在评估骨质疏松、预测骨折风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有望成为无体模化骨质疏松机会性筛查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