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洪乐, 刘玉平, 张艳, 李金梅, 刘君君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神经内科;2.护理部,江苏 徐州,221000)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等导致的脑组织细胞损伤,患者发病急骤,以中老年人为主,经救治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均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较长,多数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需回归家庭进一步休养,少数患者需于一级和二级医院行后期康复支持治疗,且一般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延续性护理是指患者在不同健康场所获取持续性的照护,如院内护理延伸至家庭或社区护理等[2]。近年来,随着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上临床效果均较好[3]。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和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10例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研究。纳入标准:① 确诊为急性脑卒中;② 年龄≥45岁;③ 知情并同意;④ 临床资料完整;⑤ 首次发病。排除标准:① 合并血液疾病;② 存在语言、肢体障碍;③ 伴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④ 出院后接受其他康复治疗。采用随机信封法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2组间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连续干预6个月。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脑卒中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并发放健康手册,包括饮食、用药、康复运动、心理指导和日常生活指导等,叮嘱其按时遵医嘱复查,门诊复查时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指导。
1.2.2 延续性护理 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连续干预6个月。组建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团队,成员包括神经内科医师、护理人员、康复技师和营养师。设立“卒中康复”微信群,出院时将患者及其家属邀请进微信群。每周于微信群内发布脑卒中的相关健康知识,内容涵盖急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急性期治疗后的运动康复指导、营养干预、日常注意事项和心理关怀等。
1.2.2.1 运动康复指导 ① 床上运动:患者取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每隔3 h翻身1次。下肢运动包括摆腿、踝部和髋部屈伸;上肢运动包括肩部前屈、外展,伸手、握拳,以及上肢内收、外展和上举等运动,10~20 min/次,2次/d。指导家属为患者按摩上臂、大腿、小腿和背部,以皮肤出现温热感为宜。② 床边运动:患者平躺后缓慢坐起,然后扶床边站立,10 min/次,3次/d。③ 下床运动:患者扶拐杖缓慢独立行走,行走时应注意其步态及身体重心转移等,训练时须由家属陪同,防止跌倒。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强化运动强度并延长运动时间。所有康复运动均采用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发送至微信群,患者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每天打卡。护理人员鼓励家属陪同患者洗澡、吃饭、上厕所、刷牙、穿脱衣物及行走等。
1.2.2.2 饮食指导 每周于微信群内发布饮食指导信息,叮嘱患者严格限制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保持低脂、低钠饮食,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增加营养摄入量。护理人员每天于微信群内回复患者问题,若多数患者存在相同问题,则统一解答。
1.2.2.3 其他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阅读书籍或报纸30 min,并多与家属、亲戚及朋友进行交流,加强语言功能锻炼。
1.2.2.4 随访 每隔半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次,充分了解其身体恢复状况,关注其心理状态变化,帮助其排解内心不良情绪。
① 肢体运动功能:采取Fugl-Meyer评分[4]对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量表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涉及33个条目,下肢涉及17个条目,共计50个条目,每个条目2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强。②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5]评价2组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评分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关。③ 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6]评价2组的神经功能。量表共10个方面,分别是忽视、凝视、面瘫、感觉、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等,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神经功能越差。④ 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2组的心理状态。总分均为100分,SDS评分≥53分提示存在抑郁,SAS评分≥50分提示存在焦虑[7]。⑤ 诊治依从性:护理结束后,采用自制诊治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价2组的诊治依从性。满分为100分,>85分即完全依从,60~85分即部分依从,<60分即不依从,将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计入总依从。
2.1 2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6个月后,2组的Fugl-Meyer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干预前,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的上述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FM、 ADL和NIHSS评分比较分)
与干预前相比,2组在干预6个月后的SAS和SDS评分均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SAS和SDS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的诊治总依从率为92.73%,高于对照组的78.18%(P<0.05),见表4。
表4 2组诊治依从性比较 [例(%)]
急性脑卒中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临床特征,病死率较低,但致残率较高。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较为缓慢,经长期且规律的康复运动锻炼可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机能。做好院内救治和院外康复指导的衔接护理,即延续性护理,可帮助患者提高诊治依从性,改善健康结局[8]。
急性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协调能力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6个月护理干预后的Fugl-Meyer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对于提高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的效果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通过建立微信群,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实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并鼓励家属陪同患者行洗漱、刷牙和吃饭等日常生活功能锻炼,从而提升了其自身肢体运动能力。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比对照组高,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P均<0.05),说明延续性护理对于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效果也很明显。这可能是微信移动平台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每周于微信群内为患者发布脑卒中疾病相关饮食、用药指导和日常注意事项等,能够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加之采取视频及图片的形式指导患者行规律康复运动,并叮嘱其按时打卡,可进一步提升其躯体功能[9]。脑卒中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较长,且需长期接受康复治疗,易出现焦虑、紧张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导致病情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6个月护理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均<0.05),说明延续护理在改善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采用电话随访和微信聊天等方式与患者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充分沟通又给予其全方位的康复护理指导,让患者敞开心扉,改善了其内心不良的心理状态。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诊治总依从性更高(P<0.05)。这可能是由于护理团队成员采用了微信群的形式为患者介绍脑卒中的相关健康知识,增强了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同时满足了其各项康复护理需求,如康复运动指导、心理干预及饮食指导等,康复运动遵循循序渐进、由简至繁的原则,不断提升运动强度,有助于治疗依从性的提升[10]。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可提高中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诊治依从性,改善其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