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晶晶|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
课题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它将阅读、思考、实践、迁移等诸多学习环节聚合成一个能力系统,可以极大提高教师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为我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宝贵的经验。但在实践中,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总会面临诸多困惑,比如: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什么是教育的客观规律?前者是课题研究的必由之路,后者则指向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这无异于课题研究路上的两只“拦路虎”。而不同教学场景与环节中阅读与思考的契机,是课题研究的源泉,也是促使我们“偏向虎山行”的底气。这种契机不难发现,只要坚持阅读(包括教材中节选文本所属的整本书),总能寻获一二。比如,当我们因讲解某些现当代文学作品而接触到现当代文学史时,必然会关注到浑厚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要素往往能让师生产生一种本能的感性的叹赏,那么,如何将这种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总结,进而形成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或思维链条?这就有了课题研究的初衷。
总的来说,课题研究体现为一个完整的、由表及里的过程:在长期阅读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基于兴趣的思考点,进而查阅相关资料或文献为这种思考点找到对应的理论阐述,结合自己的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提出能作为教学抓手的结论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最后结合学生的反馈验证其科学性与实用程度。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分三步进行——
一是广泛的阅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的碰撞广泛存在于阅读过程中,或感同身受、茅塞顿开,或幽微难明、眉头紧锁,一些或浅或深的思索由此产生,教师要及时做好批注并记录下来,同时展开进一步思考。阅读与思考并行不悖,长久的积累如同厚实的土壤,亦如汩汩的源泉。阅读的过程便是思考的过程,思考的过程便是产生课题研究契机的过程。杜甫为文作诗,感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何尝不想在做学问搞研究的过程中也有如神助?前提就是广泛的阅读。
二是专注的思考。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涉猎更多信息,形成思考的土壤。而置身于思考的土壤之中,做到专注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专注,并非仅指集中注意力,还意味着教师要立足于自己的思考,选取并确立一个核心问题,并以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为最终目标。当下基础教育领域许多流于形式、只为通过评审而草草结题的所谓“课题研究”,最为欠缺的或许就是专注的思考。正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览群书方能审慎思考,审慎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而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正是课题研究的目的吗?专注的思考离不开判断力,教师既要做到不随意被外界信息所干扰,又要擦亮眼睛,尽力吸收那些有利于自己研究的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观点: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专注的思考要做到不盲目、不浮躁、不拘泥,要盯住不放而又游刃有余。
三是科学的方法。常言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事物的真相往往隐藏在错综复杂的信息背后,道听途说只会更加糊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有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答案当然是不可。一探究竟最终使真相浮现,此中艰辛与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而真相只可能凭借科学的方法得出。苏炳添通过艰苦的比赛来完成一篇篇论文,一组组数据都是在血汗的拼搏中得来的,数据的获得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阐明了科学的“养树之术”,并通过揭露“长人者”的“好烦其令”入木三分地指出“养人之术”,这也是科学方法的哲理妙用。如此看来,科学的方法万万离不开质疑、实践、记录、阐发、迁移、运用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