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丽
教育部202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感是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对数量关系、数与数量的概念、运算方法与运算结果以及估算等内容有所感知、领悟,且内化成为对数的驾驭能力。针对小学生来讲,数感的培养有助于其学习数量关系、分析数据信息,另外,其他领域的学习也需要有数学元素的参与。从中可以看出,数感是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全过程的,是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然而,相关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自身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把数学与生活进行联系,调动学生数学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认识和方法。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成为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思考,掌握基本数学概念,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然而,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和技能,忽略了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忽略了数学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数感较差,常常闹出一些笑话,例如一张床的长度是2厘米。在教育部202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数感作为重点内容,要联系生活与学生共创跟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情境,提供让学生联系生活去解决问题的亲历与体验,利用不同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获得数学学习品质与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可以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际问题,更加深入理解实际问题,并有意识地把实际问题和数量关系进行联系。例如,学生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练习本、墨水、铅笔等,需要考虑每种文具的单价和数量,需要带多少钱等。该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过程,学生需要慢慢学会运用数学思考的形式,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解与解决。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可能需要多种策略,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联系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才可以有效构建具体的数学模型,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数感[2]。例如,运动会上运动员要有编码,而不同形式的编码、编排方案不同,其实用性、简洁性也是不同的,从号码上便可以对班级进行分辨,对男生、女生进行区分,或者是很快了解运动员参加的是哪类项目等。
对于教师来讲,数感既熟悉又陌生,自新课改后,数感培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耳濡目染也会对数感信息进行了解。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很少有教师可以说出来数感的内涵和作用,也很难说出数感体现在哪些方面。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教师很少利用身边的素材、资源对学生的数感进行培养,没有意识到数感培养的重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和代数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数感训练、提升的载体。根据教育部2021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内容,可以知道数和代数部分的内容有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及其加减乘除等相关运算,还有数的基本运算、简单的数量关系探索、利用计算机计算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等[3]。尽管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数感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对教材内容的价值、作用进行发挥,没有对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进行发掘,也没有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数感培养。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主要是掌握基本数的认识,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获得一定的数学思维,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从当下情况来讲,部分教师还无法很好地把数学学习与生活进行联系,在讲解新的知识点时无法充分利用生活中实际案例,对问题进行说明,而是较为依赖教材中案例,无法对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例如,在讲解分数相关知识点时,很多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把分数概念、几分之一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该种教学模式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实际上,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如讲解几分之一时,可以利用分月饼、分蛋糕等情境,让学生形成分数的认识,了解分数的简单运用,还可以推动学生动手进行数学实践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贯彻知识和技能这个目标,忽略了其他两个方面。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受到考试因素影响,无法量化评价其他两个方面,而当下社会更加注重分数指标,导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讲解教材知识点,讲解完后留作业,对所讲内容进行练习,很少精讲算理等知识,往往只是稍微提及。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兴趣。生动有趣的、与他们生活学习有关的教学情境,可以吸引他们积极关注并参与,进而有效培养学生数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情境,指引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思考,形成良好的数感。
例如,在讲解《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如温度计、车牌号、门牌号、直尺等,构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情境,让他们说说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注意到图片中的数字了吗?这几张图片是否有相似点?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从而得出数的认识,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有的学生认为车牌号上有数字和字母,门牌号也是数字;有的学生认为温度计上有数字,直尺上也有数字;有的学生认为这些图片中都有数字,且数字中都有0。我们可以继续问:这些物件上的数字0意义一样吗?给学生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师的等待和引导中,学生会得出车牌、门牌号中的数字0是一个编码数字符号,温度计中数字0表示分界点,直尺上的数字0表示起点,在该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0这个数字?在该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主动回忆和思考,更加深刻地感知0这个数字。通过该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感和教学实效。
生活中数学知识随处可见,学生对数学的初次感知与体验实际上就是以往的生活经验[4]。因此,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入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指引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所见、所知进行感知、思考数学,或数感的训练。
例如,在《认识20以内的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数、写数的基础上,掌握数数和数序的实际运用。一般教学中,是老师、学生在黑板,或者在纸上依次把1到20写下来,多是一边写一边读,这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趣,也难以引发深度认识和思考,他们的数感也没有得到训练和培养。在生活情境创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准备,在课上开展“商店购物”的活动,让学生自备1到20元的物品,可以是树叶、花朵,或者学生的一些生活、学习用品,让学生自由组合,开展游戏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去认识、记忆和理解,获得读数、写数的训练。在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和分析:哪些物体可以用一些数字来表示?可以示范,老师出示数字“5”,学生可能用5片树叶、5本书来表示,或者画5条线、5个圈来表示。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说说,12或15可以用什么表示?这时候,学生有了数与生活的认识,能够将实物与数字进行联系,用很多种方式来对数字12、15进行表示。之后,教师可以把一定数量的粉笔头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按照长短、颜色进行有序摆放,自主学习数数与数序的认识,在摆放、排列中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数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对数字在生活中的意义进行感受,把数字转变成为生活经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教师仅仅依靠讲解,或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很难有效培养学生数感,还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对数学知识的概念、本质进行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的活动,指引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索与发现,形成数感,提升数学思维与实际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初步了解正方形、长方形。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里,看看周围,是否有正方形、长方形?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会主动观察四周,找到黑板、桌面、课本封面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回答粉笔盒盖子、便利贴是正方形。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对正方形、长方形进行正确认识与辨别。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小木棒,指引学生利用小木棒进行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利用小木棒摆成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正方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估算是一种数学运用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较广,训练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数感。在以往估算教学中,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数学知识,课堂枯燥无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估算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趣味内容,指引学生对估算进行理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成长、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相关调查显示,学生都喜欢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中只有带够钱才可以买到想买的东西,其中会涉及估算。这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和妈妈去买食品,要买米、酸奶、盐、饼干等,如果一袋米单价约60元,一盒酸奶价格10元多一些,一袋盐的价格是5元,一盒饼干的价格15元,促销可以打9折。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我们替妈妈算算,100元够不够,为什么?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对多一些、少一些、估算等估算术语进行运用。在该种教学模式下,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数,提升数感意识与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加强学生数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教师明确学生数感培养的重要性,且结合实际情况,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可以扎实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此,通过提高学生的数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