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陈 聪
蔡元培先生就任于北京大学校长时,因重视数学,将数学系列为第一系,这种传统已维持至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在《人民日报》中盛赞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华罗庚还说:“就数学本身而言,它是非凡的、丰富多彩的、多样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应当达成这样的共识:每个人都应该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同的人学习数学的方式不同;数学教育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数学时充满活力和热情。如何让枯燥的数学重新焕发生机?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并熟练使用数学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通过迭代思维,从课堂教学出发,结合现实生活、数学生活体验进行数学教学,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是可行之道。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教学时,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契合点,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如在执教“平年和闰年”时,以一道与生日相关的数学题引入:“小青今年9岁,已经过了9个生日。小青的父亲今年36岁,他也过了9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 话音刚落,学生便议论纷纷。此时,“设疑—思考—提问”的效果立竿见影。贴近生活的素材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突然意识到其实生活中的数学很有意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经过精心提炼和加工后,它们又高于生活,可以体现韵律之美。数学也是如此,数字、几何和数学问题也都来自生活, 但通过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不仅能揭示生命的规律,更能体现数学的和谐之美。而当下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生活很有趣,数学很有趣,生活中的数学更有趣。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他们并不存在智力问题,却无意之间在数学与生活中间画上了一道鸿沟,将数学与生活完全割裂。教师如果能及时对症下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找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点,那么他们定然会豁然开朗。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数学语言通俗易懂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来实现。斯托利亚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语言是教师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爱好、心理特点,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和修饰,使其通俗易懂、有趣。
在数学课上,学生必须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高质量的语言艺术,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展现其有趣的一面。学生如何体验这一点?如何让他们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轻松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保证数学科学性的前提下,教师有时需要给出通俗的例子和清晰的比喻,让学生理解。
2.数学概念形象直观
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数学概念。尤其是在一堂新课上,部分学生经常对一些数学概念感到困惑,教师要用清晰、直白的语言进行指导并说明。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让学生讲述永远无法结束的故事: “从前,山上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一座庙……”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解释概念的“不断重复” ,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小学阶段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 但是,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一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就如同一块无形的磁石,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数学问题简单实用
在现实生活中,购物、估算、计算时间、确定位置、买卖股票等,都与数学有关。可以说,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到数学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这种需求与日俱增。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更能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提升数学素养。例如,生活中一直在使用估算,要求学生估算每天上学需要的时间,以免迟到;或者估计他们旅行时带回多少钱;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仅积累了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活动情境再现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必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知识。
把教室布置成特定的生活场景,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使用特定的实物模型进行操作,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入乎情、出乎理、明乎意,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目标的实现和意义的建构。合适的数学教学情境应具备生动性、现实性、问题性、目的性、意义性等特点。
5.数学作业操作易行
数学学习的世界非常广阔。只有将数学教学的触角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凸显其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要求学生用纸板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学生需要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制作平行四边形?当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带到课堂上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已不需要教师过多解释,大部分学生都已了然于心。此时与同学展开交流每个人都充满自信,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而活跃吗?
数学源于现实也要回归于现实,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人要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重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因素。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而让其体会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和如何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测量身高、测量臂长、测量楼梯长度、测量教室门宽、测量窗宽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又能为学生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常识信息。这类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估算的能力。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现代社会,要想提高工作效率或解决问题,就要讲究策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学习策略的培养。例如,学会求矩形面积后请学生思考: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地毯分为1米宽、2米宽、4米宽三种。你选择哪一种?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使数学知识能被学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进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意识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每个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