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风景
——小学习作“行走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2-11-16 09:54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谈永康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稻子作文课程

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 谈永康

上海市松江区张泽学校 陈立颖

以语文课程视角观之,“思维课”其实是语文课,甚至可以称之为“作文课”。在这里,生活是学生思维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诚然,教材外有万水千山,教室外有万紫千红,基于改进作文教学的目的,我们提出研制“行走课程”,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通过行走、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写作。

一、“行走课程”的内涵

环境也好,资源也罢,需要了解,需要筛选,需要我们从作文学习价值、学科育人价值等角度去甄选、整合。因此,我们这样定义“行走课程”:基于乡土资源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整合环境资源,建立学友关系,在生活化的听说读写中进行写作。

对小学生来说,“行走”是可能的,也是充满乐趣与挑战的。 “行走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二:

(一)“行走课程”重在提升学生发现作文内容的能力

写作可以在作文课上学习,但主阵地应该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学生发现、产生作文内容的能力,光靠教师讲是讲不出来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尤其是纷繁世界中的观察、人世间的采访、探索性的调查等,必须走出作文课堂这个狭窄的天地。这些能力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重要。因此,建设“行走课程”迫在眉睫。“行走课程”提供了写作的内容与资源,引导学生与环境“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让学生打破学校与社会、作文与生活、人与人的隔阂与藩篱,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写作。

(二)“行走课程”重在作文实践活动中落实学科育人

写着作文长大,是作文教学应秉承、践行的理念。作文是培养学生思维、情感、态度的载体。因为与生活天然的关联与交融,作文成为学科育人的大舞台。小学生学习作文,需要阅读,需要观察,需要融入生活、走进社会;需要爱学习、爱自然、爱亲人、爱家乡……“行走课程”,就是学生作文的必须与最爱。中国人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就是大自然,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首先需靠近自然,用宋代哲学家张载的话来说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是伙伴的意思,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与自然万物成为伙伴。

“行走课程”具有如下特征:课程组织线索明确,即以乡土资源,包括地方文化场馆、风景名胜等为线索系统编排;学习重点相对集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参观,都指向乡土资源,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写作内容关联度大,学生阅读、参观、考察、探索所得,无论古今中外,还是天上地下、花草树木、江河湖海、人情风俗……都可以成为表达对象。

二、“行走课程”的特点

(一)充满语文味

“行走课程”首先姓“语”。不必过分注重作文知识的传授,但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训练,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就实践活动来说,这些活动要有语文味,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参观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丰厚学生的语料积累,同时为学生搭建表达的机会与平台,引导学生在“行走课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二)充溢生活味

“行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环境、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等。可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家乡的山水、名人、农具、传说、工厂、交通、特产等。这些主题乡土气息浓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浸润其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的情感陶冶、品行养成、个性发展。“行走课程”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不断充实。我们的周围天天发生着新奇的、有意义的事,这些都给课程创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等,丰富读、做、想、说、练等活动,从而使课程更加丰满、富有活力。

(三)飘逸文化味

真正的文化是融于生活的,比如松江的“顾绣”、车墩的“渔网画”,我们去了解就会发现这些不只是一种技能,更是与先贤哲人精神的对话,实现成长的同时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再如松江是书法名城,从小昆山二陆草堂到董其昌纪念馆,从《平复帖》到《烟江叠嶂图跋》……课程来源于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生活,学生通过这些课程了解松江书法发展史,知晓知名书法作品,感受家乡名人的文化成就,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

(四)散发儿童味

“行走课程”往往比课堂教学更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课程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第二,“行走课程”参与面广;第三,“行走课程”见效快,容易让学生有获得感、愉悦感;第四,“行走课程”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行走课程”的研制与实践

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基于学校或自身文化追求,基于乡土资源与个人优势,开发与设计面向学校或班级的“行走课程”。

乡土资源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优质土壤,也是学生写作的广阔天地。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打造作文“行走课程”,就是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其关键是活动设计。活动设计要基于“能够提供给学生什么资源”和“学生最终能表现出什么”这两个可以控制的条件,去规划、指导学生创新作文。

我们来看一则案例。张泽学校是上海市松江区的一所乡村学校,位于黄浦江之南。学校深入发掘本地区生态农业与文化资源,确定了“请到我们村子来”“我们的花卉基地”“我们的特色小吃张泽羊肉”“我们的非遗传承竹编”以及“我们的农作物”五个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行走课程”。

张泽学校推进生态习作“行走课程”的实施策略是:

(一)广泛调查研究,建设学习共同体

行走课程的参与主体是学生,学生行走的热度、广度、深度等决定了“行走”的质量。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不但包括同学与教师,还包括家长、社会志愿人士等。张泽学校在推进“行走课程”时为验证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课程开展之前从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广泛听取意见。

如针对“你了解自己的村子吗”,13.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84.8%的学生表示了解一些;“你是否愿意去深入了解自己所居住的村子,并将它介绍给他人”,有98.4%的学生表示愿意;“你愿意将参加农业活动的体验分享给他人吗”“你愿意将自己亲身体验非遗传承项目的感受、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吗”等,学生都表达了强烈愿望,这意味着对于学校的“行走课程”主题,学生不但喜欢,而且愿意参与。

家长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己所居住地区的特色,对学生的习作有帮助吗”,91.94%的家长认为有帮助;对于“您愿意带您的孩子去农田亲身体验农业活动吗”,家长的意愿还是比较高的。对于“行走课程”,家长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和看法。总的来说,他们认为学生走出教室、接近自然,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激发兴趣。这样一来,形成了学校、家庭、学生人人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这是“行走课程”深入实施、取得效益的有力保障。

(二)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实践

学校提供了系列学习资源,那么学生该如何去学习?基于“行走课程”,学校首先在近半年时间内开展了三次活动。每次活动都以情境—任务为引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以活动一“水稻篇”为例,学校提供的任务清单是走进稻田,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行走收获。

低年级学生拍摄田间美景,并在自己的摄影作品上标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写道:“金黄色的稻谷,它们成熟了,就像一片金色的沙滩。”“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在微风中跳起了摇摆舞,远远望去大地仿佛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中高年级学生描述自己的观察,探究稻子的成长,如:

放眼远眺,只见这还未收割的稻田犹如金色的海洋,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一阵微风拂过,金色的稻浪一波连着一波,随之扑鼻而来的是那一阵阵稻谷的清香。我和朋友们弯下腰仔细地观察着,发现稻穗上的稻粒十分饱满,一颗颗谷粒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叠在一起,不留一点缝隙。剥开黄澄澄的谷壳,里面就露出一粒白白的小米粒,全身软软的,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可爱极了。

最不引人注意的是那稻秆,每一株稻苗有十几根稻秆。每根稻秆有筷子那么粗,用手轻轻一捏,稻秆破裂了,原来它是空心的,像吸管一样!还有那稻叶,紧紧地包裹着稻秆,有的稻叶还是那么苍翠,有的稻叶叶尖有点泛黄;有的稻叶犹如一柄柄利剑,昂首挺胸……真是各具神韵。

有的学生观察并记录了长辈们的忙碌与辛苦:

近处,有几位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稻子。他们戴着草帽,弯着腰,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好像在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他们谁也不甘示弱,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流下来,他们也顾不上擦一擦。难道他们不累么?不,他们累,但看到这沉甸甸的稻穗,他们心里肯定乐啊。我想,这大概就是丰收的喜悦吧!

有的学生索性参与劳动,通过习作展示了他们参与收割的感受和体会:

第二天,我们就来到水稻田里收割稻子了。稻子好像很欢迎我们到来似的笑弯了腰。我看了外公怎么割稻子的,就学着他的样子也开始割了。“嚓嚓嚓”,我才割了半行稻子就已经累得瘫倒在地,但是外公就不一样了,“嚓嚓嚓”,转眼就割好了一行稻子。不管我怎样使劲地割,就是割不快。这时,豆大的汗珠已流满我整张脸,我顾不得拿毛巾擦,就直接用黏满泥土的手去擦。

休息时,外婆看着我笑了起来,对大家说:“这小家伙儿成了一只小花猫了。”说完外婆就把我脸上的泥巴擦掉了。

(三)搭建交流平台,激励学生写作

每一次活动之后,教师都积极修改、推荐学生的习作,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在学校教工群、班主任群、家长群进行宣传。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尤其是“请到我们村子来”的活动,学生行走在乡间,用自己的笔触描绘祖辈们扎根的这一方水土。学生眼中的浦南村落在自然中平添了一抹靓丽童真的色彩。他们通过画作和习作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眼中的家乡。

有的学生描写村子的美景:

一走进村子,就能看见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沟里的水清澈见底。在这里想当一名家庭农场主可不容易,需要通过竞选才能当上。这就是所说的包田户。听大人们说,张塘公路就是村里的主干道,中心港是村里的主河流,一路一河守护着村庄的安宁。

有的学生发现了村子的历史:

我们村子最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江南藏书家封文权。据说,他爱好收藏各种书籍,家中藏书10万余册,是江南有名的藏书家之一。

“行走课程”赋予了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通过一个个探究性的任务,学生开始走出方寸课堂,走进广阔的自然、纷繁的社会,用心体察养育自己的一座座村舍、一株株稻香,用笔绘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劳动的辛苦。可以说,在活动中,学生正在慢慢成长、快快成长。

猜你喜欢
稻子作文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次割稻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已经足够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