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慧
博物院、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等场馆,是诸多古往今来的书法杰作的“藏身”之地,更是当代书法家及其作品公开亮相和展示的舞台。当下学校师生的书法学习,除在学校或居家的勤学苦练、认真参悟之外,开展各种形式的场馆学习,也是重要的方法和路径。走入这些庄重典雅的场馆,参观者的心境会不禁变得静谧而美好,甚至能感受到那跨越千年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一幅幅书法作品跨越历史长河映入你的眼帘,它们包罗万象、承前启后、隽永清新。在古今中穿越,在欣赏中沉思,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这种境界,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
书法的欣赏价值通常包含书法自身价值、文化融合价值、情境育人价值。相较而言,场馆更加直观地用自身演绎一种无处不在的美学价值。比如,理念之美——每个场馆都体现设计师的独特理念,呈现出不同风格:现代型、传统型、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等;建筑之美——所有的设计理念最终转变成别具匠心的实体建筑形态,如外形结构设计、路线设计、布置陈列设计、景物借用与设计、采光设计、建筑材质的选择等;文化之美——场馆设计中多会借鉴古典文化意境、文化符号,并将之融入新的时代主题和场馆主题中,如“天圆地方”“写意山水”“古典意象”等;空间之美——场馆空间设计包括与外界相邻环境的融合,还包括场馆自身内部的空间设计、重组、借用、组合等;展品之美——展品是展馆的灵魂,参观者可以得到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还可以体验创作者的才华与心境,进而衍生自我鉴赏创新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儿童对于场馆美学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
法国画家马蒂斯说:“一个艺术家应该毕生都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完美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只有走入儿童内心,从儿童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结合《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应努力做到层层递进式的儿童场馆书法教育。
书法的法度之源在握笔和运笔。对于书法初学者,学会握笔是书法第一课。我们谈及历史悠久的书法,都是针对毛笔书写而言的。对于握笔姿势的追溯需要一路追寻,一路探索。借助场馆汇聚的相关古书、古籍、古画,细心揣摩其中关于握笔姿势的记载,会发现古人握笔从两指到三指,再到五指都是存在的,而且历经长期历史发展演变,正如苏轼在《论书》中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如民国书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誉的钱振鍠在《名山书论》中就说:“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所以,当代书法研究专家也提出,就软笔书法而言,姿势并没有定法,方便就是最大的法则。这样的话,我们在对儿童进行书法启蒙教育时,可以给儿童呈现多种握笔姿势,关键在于儿童的接受和适应程度,而不以握笔姿势拘囿儿童。元代雪庵和尚说:“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儿童书法教育早期,重点还要关注借助典型字例,归类基本方法:引导儿童学习观察字形与结构,学习起笔、行笔、收笔的运笔方式,学习写好关键笔画。
儿童的场馆书法探究之路,依旧要遵循兴趣至上原则。儿童天生爱听故事,故事能涵育儿童的心灵。展品会“说话”,我们既要让展馆成为一个说故事的地方,也要继续创造属于展馆的新故事。借由一个个触动心灵的故事,在儿童与展品之间搭建联通的桥梁,让展品跨越时空,贴近儿童心灵,了解作者的创作故事,体会作者的百味人生,让展品与技艺、艺术、文化、历史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如欣赏苏轼的《寒食帖》,应让学生了解45岁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一路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成了“天下第三行书”。字如其人,字显其心,处境决定心境,心境显于外,精品由此出。由故事触发的震撼更易使书法作品和书家品格走入儿童的心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儿童善于模仿,乐于动手实践。书法展品一般有很久远的年代感,而且异常珍贵,我们永远只能隔着橱窗玻璃驻足欣赏。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高科技的人性化设计弥补了这样的遗憾。当下的很多场馆都增添了沉浸式体验馆,借助电子设备,儿童可以看见笔画动态展示,也能亲手触碰描摹,自由选择切换,还能创作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中还可以增加与同伴的交流。有些场馆还增添“民俗进馆”内容,如参观者亲身体验造纸过程、研墨书写、毛笔制作、名篇拓印等等。沉浸式体验让场馆充满魅力。
场馆学习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非正式学习模式,但与学生平时生活有一定距离。因为儿童年龄和阅历的关系,对书法魅力的解读,要关注学生可接受的阶段和范围的适切。实施过程中,需要努力做到融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人文性于一体。
在场馆参观前期,师生要做好充分准备,以达成更佳效果。校内,教师可以借助书法教材,面向学生进行初步书法认知、文化了解,在描红、临写实践中,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基础。参观的过程中,需要专业解说员或者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要努力做到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所取舍,有针对性。有的场馆中设有沉浸式书法数字体验学习模式,比如西安碑林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展厅,在那里,参观者可以借助动态视频触摸电子版经典作品,在视频展示、临摹、翻转、切换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时获得多角度深刻体验。学生回归课堂书写时,可能会茅塞顿开,收获感油然而生。课堂、课外在不断互动中相辅相成。
场馆拥有更直观的视觉效果,内容呈现时,讲解必不可少。优秀教师、优秀讲解员都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是学习的客体,以倾听和接收为主;同时也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对于部分高年级的学生,有较长时间的书法练习经历,也有较丰富的书法知识积累和浓厚的书法兴趣爱好,此时的他们就可以尝试提前做攻略,立足自身积累,面向同伴做书法知识交流展示,凸显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能力。
在场馆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凸显主次,划分主题,做到整体赏析与部分聚焦相结合。低年级学生可以整体感悟,结合容易理解的部分如诗句、单字、楹联等重感受、重体悟。中年级学生则可以聚焦名家碑帖的欣赏与模仿,还可以引导其感悟作品背后的故事、背景,由作品引申出对作者人格、创作风格的了解和感受。随着学生年龄和书法艺术阅历的增长,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对比性鉴赏,如同一书法家,在不同时期书写风格的变化;或者是同一作品,在不同书法家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格。这样所能衍生出来的研究角度会越来越广阔。正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贤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启功老先生的作品,年轻时期与上年纪后的创作风格就迥然不同。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学习书法的道路上,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能坚持善思为先,临摹跟进,熟能生巧,终能有所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相信随着书法教育在学校的深入落实,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一定能迎来无数书法艺术的璀璨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