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个体语言经验”是交际情境中学生开展语用实践最直接、最接近言语操作的技术力量。就具体语文学科而言,所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要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处,其实就是每个学生可以日积月累的、不断涵养的、即时调用的“个体语言经验”。
“个体语言经验”属于一个人主观的语感,同样的语句、语段、语篇,鉴于阅读与表达的个体不同,个体之间对语言的敏锐感知程度不同,个体之间听说读写能力倾向不同,所形成或所调用的语言经验便有所差异。但并不意味着“个体语言经验”就各自为政、各美其美,它还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的正确把握,即对客观的语理的有效遵循。事实上,“个体语言经验”是学生主观语感与客观语理的同构,是学生感性体验与理性规律在语言实践中的统整。
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形成始终处于动态的语用实践中。韩雪屏先生认为,语文教学不是讲“静态的语言规则”,而是教“动态的语言经验”。她将语文学习还原到具体语用情境中,她将语文学习放置在生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表达中学会表达。显而易见,“个体语言经验”属于“做事”的学问,适合在做中学。这就决定了“个体语言经验”的形成过程是离不开语用情境的。学生所浸入的语境越复杂,所经历的语言实践活动就会越丰富,所练就“个体语言经验”就越具针对性,越具操作性。当然,所形成的“个体语言经验”,只有置身于具体而真实的交往情境中才彰显意义和价值: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具体问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能够在学生生活交往中情不自禁、自觉自如地调用。离开了语用情境,脱离了生活中的语用需求,“个体语言经验”既无法积蓄和沉淀为稳定的语言交往技能,更无法成熟和转化为个体的语用智慧。
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在进入语文课程学习之前就拥有,这是在母语环境熏陶之下的无意识的自然习得。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言的“个体语言经验”是有区别的,因为这是基于语文课程学习背景下有意识、有针对、有计划的“教得”与“练得”。随着学生的年段逐步升高,学生“个体语言经验”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语言经验的“个体”性也在悄无声息地滋养和孕育。可以说,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个体语言风格的形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