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手记

2022-11-16 08:18:36季剑青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和子竹内实用主义

季剑青

竹内好《胡适与杜威》一文最初刊载于“思想的科学研究会”编《杜威研究:美国思维方式的批判》。①思想の科学研究会編:『デューイ研究 : アメリカ的考え方の批判』(春秋社,1952)。《思想的科学》是鹤见俊辅、鹤见和子、丸山真男等人于1946年5月创办的一份杂志,“思想的科学研究会”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团体。竹内好也是该研究会的会员。②参见黑川创《鹤见俊辅传》,夏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79、181、228~230页。《杜威研究:美国思维方式的批判》封面上有“鹤见和子编集”的字样,鹤见和子1940年代在美国瓦萨学院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时,硕士论文的题目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批判杜威,当时鹤见俊辅在哈佛大学哲学系读本科,亦曾跟随查尔斯·莫里斯教授学习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科学》杂志也多次发表杜威或有关杜威的论文。③黑川创:《鹤见俊辅传》,第97、108、182、209页。

与鹤见和子、鹤见俊辅姐弟经由正规的哲学训练而进入杜威思想不同,竹内好接触到杜威则有另外的契机。在1960年那篇著名的讲稿《作为方法的亚洲》中,竹内好提到他在战后读到杜威写的有关中国和日本的通信和文章,深受触动。1919年2月,杜威应邀来到日本,在东京等地作了系列学术演讲,4月底杜威离开日本来到中国,直到1921年7月才回到美国,在这期间杜威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时评,后来收入《人物与事件:社会与政治哲学通俗文集》第1卷(Characters and Events: Popular Essay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Vol.1, 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 1929)中。杜威夫妇给留在美国的孩子写的信中也有对两国印象的描述,这些家书结集为《来自日本与中国的通信》(Let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New York: E.P.Dutton & Company, 1920)一书出版。①该书有中译本,见约翰·杜威、爱丽丝·C.杜威《杜威家书:1919年所见中国与日本》,刘幸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杜威的文字促使竹内好进一步思考中日两国的现代化问题,他在文中写道:

那些评论对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的萌芽进行了中肯的比较。也许也是因为在战败后读到的吧,所以感慨颇深。因为杜威的预言基本都很准。日本从表面上来看非常的现代化,但是其实现代化的根基很浅,他预言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日本恐怕会灭亡。……他预见到了中国今后在世界上将拥有发言权,而日本则是表面上貌似很先进,实际上却很脆弱,不知哪天就会崩溃。杜威当时说中国的现代化是内发的,也就是其现代化出自自身要求因而非常牢固。在1919年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以为非常了不起。我作为日本人做中国文化研究,一直到1945年也没能做出如此明确的判断。……由此我越来越强烈感到有必要将日本和中国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②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熊文莉译,载高士明、贺照田主编:《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台北人间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234~235,235页。

竹内好还提到鹤见和子对杜威的关注:

不仅是我,比如鹤见和子也在讨论。鹤见和子编了一本书叫《杜威研究》,我也为此写了一个条目“胡适和杜威”。鹤见和子自己则写了“杜威和日本”的条目。在那条目中好像她也提到了类似的意见。③竹内好:《作为方法的亚洲》,熊文莉译,载高士明、贺照田主编:《人间思想》第四辑“亚洲思想运动报告”,台北人间出版社2016年版,第233、234~235,235页。

可见竹内好是为鹤见和子编《杜威研究》一书而撰写《胡适与杜威》的,他的兴趣是被杜威的文章引起来的,胡适似乎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在《胡适与杜威》一文的开篇,竹内好就指出五四运动是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方向的历史事件,这场运动的动力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中国自身的民族能量,由此他指出中日两国现代路径的差异:“尽管是欧洲将现代强加给中国,中国却对其进行了翻转,反过来把现代作为自己的东西,开启了现代进程。这是日本和中国的现代化方向的一个根本性的差异,同时也是日本人理解不了中国的原因。”这段论述和竹内好1948年的名文《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中国的现代化是出自自身要求的、内在的“回心型”的现代化,日本的现代化则是迎合外部的“转向型”的现代化。①见竹内好:《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11~213、210页。不同之处在于,竹内好在《胡适与杜威》一文中指出杜威在“五四”前后即已经注意到了中日两国的差异,得出了与他相似的结论。

事实上,竹内好在1943年翻译叶圣陶《倪焕之》时,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文学“内在于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在同年撰写的《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精神》一文中,竹内好明确将五四看作“现代中国的决定性时刻”,认为中国在“五四”时期获得了“自主性的现代”。②参见董炳月《“内在现代性”与相关问题——论竹内好对〈倪焕之〉的翻译与解读》,《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1948年的《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和1952年的《胡适与杜威》两篇文章,都处在这一思考的延长线上,但在战后的语境中,日本的战败使得中国“内发的”现代化道路的意义得到了更有力的凸显,杜威论述的预见性也由此清楚地呈现出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与杜威》一文对作为实用主义者的胡适的评价。在《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中,竹内好对胡适的评价并不高。他将鲁迅与胡适对举,认为鲁迅是代表了“东洋的抵抗”的人物,而胡适和林语堂则是“为消除落后而拼命追赶欧洲的开明主义者”或“进步主义者”。③见竹内好:《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竹内好:《近代的超克》,李冬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11~213、210页。然而在《胡适与杜威》中,竹内好对胡适的看法要更为复杂。尽管他仍旧认为胡适作为思想家贫弱而缺乏深度,但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却持肯定的态度。他特别指出胡适没有将实用主义当作现成的学理引入中国,而是将其当作一种方法和工具,运用于改造中国传统和社会现实的事业中,实用主义由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挥了实践性的功能。这其中隐含了对日本学院体制的批评。在竹内好看来,新思潮进入日本后往往被封闭在学术行会中,无法和现实生活发生有机的关联,因而也不能产生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那种改造和破坏的力量。

概而言之,《胡适与杜威》一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竹内好有关中日两国现代化路径的比较论述的思想脉络,同时也提示我们五四时期杜威对中日两国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他的经由胡适输入进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包含着尚待进一步挖掘和阐发的思想潜力。

猜你喜欢
和子竹内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车主之友(2022年6期)2023-01-30 07:58:42
雪夜晚餐
了和子
延河(2022年6期)2022-07-24 21:03:50
现实与虚拟
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
工业设计(2016年3期)2016-04-22 12:20:14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17
日历
优雅(2014年10期)2014-10-15 07:58:10
竹内实和他的《诗人毛泽东》
不是竹内实,是竹内好
读书(1996年8期)1996-07-15 05: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