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林,田灵枝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从太宰治《斜阳》中的“蛇”看作品主题
孟德林,田灵枝
(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斜阳》是日本战后天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是太宰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描写二战之后日本贵族的没落及人物的情感变化。作品中频繁登场的“蛇”可以分为现实中的“蛇”和抽象的“蛇”。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蛇”为现实中的“蛇”,并紧扣作品的“死亡”主题;主人公和子心中的“蛇”为抽象的“蛇”,代表和子的心境和求生欲,与“再生”主题相对应。作品后半部分多次出现的“彩虹”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蛇”,在作品中象征和子对上原的情感,使“蛇”贯穿于整个作品。
蛇;死亡;再生;彩虹
《斜阳》最早连载于昭和22年7月到昭和23年10月的《新潮》。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最具代表性的天才作家,代表作之一《斜阳》则是太宰文学“集大成”之作。作品发表后,风行一时,“斜阳族”成为没落贵族的代名词。贵族和子一家在战后生活落魄,迫于生计,母亲卖掉东京的公馆,搬到伊豆的山庄居住,母女相依为命。战败第二年弟弟复员回家后一直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对现实生活和社会不满,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年老多病的母亲经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病逝。母亲病逝后,暗恋小说家上原的和子决心努力活下去,去东京同上原会面,并与之发生男女关系。
本稿着眼于主人公和子心中之物进行研究。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和子的心中盘踞着“蛇”,而在后半部分,和子的心中满满的是“对上原的情感”。《斜阳》描述的是在战后日本社会巨大变化中逐渐“灭亡”的华族的悲剧故事。同时以这个悲剧为背景,小说描述了主人公和子为了“恋爱和革命”而 “再生”的过程,因此“灭亡”和“再生”是作品的两个重要主题。作品中有关“蛇”的故事多次登场,而且“蛇”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在作品中。在日文版的原著中“蛇”这个词使用了56次,另外“蝮”出现了9次。本稿考查作品中频繁使用的“蛇”,分析其在作品中的意义。现阶段就作品中“蛇”的研究甚少,即使有部分论文提到作品中 “蛇”的意义,但也只是只言片语的简单的说明。例如:和田季绘指出“跟母亲相关的‘蛇的故事’[1]也较重要”;渡部芳纪指出“作品是以和子和母亲的平静生活为主旋律,而‘渐渐地住进和子心中的毒蛇’[2]作为副旋律不断地推进故事的进展”;另外就《斜阳》中的“蛇”进行较为详细说明的论文,目前以孙才喜[3]、青木真理子[4]、工藤茂[5]等为代表。本稿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作品中登场的“蛇”的特点,分类为现实中的“蛇”和抽象的“蛇”,分别进行考察。通过对作品中“蛇”的考察,分析“蛇”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故事由和子和母亲一边吃早饭一边说话的场面展开。和子的思绪突然跳跃到“是不是该讲一下蛇”[6],把“蛇”的话题带入作品中。第一则“蛇事件”是四五天前,家附近的孩子们在院墙竹丛中发现了“蛇蛋”,当和子听说这些是“蝮蛇蛋”时,提议把“蛇蛋”烧了。但是“蛇蛋”却怎么都无法烧起来,最后大家把“蛇蛋”埋在梅树下,并蹲下合掌膜拜。第二则“蛇事件”是十年前父亲去世时的“蛇”事件。父亲临终之际,父亲枕头上边落有一条像黑绳的“蛇”,另外父亲逝世当天的傍晚,和子发现院子里的树上都有“蛇”盘绕。当时的和子并没有觉得害怕,“只是觉得蛇也大概和我同样,为父亲的去世而伤心,爬出洞来参拜父亲之灵”[6]。这两则事件虽然时隔十年,但有一个共同点,即:与死亡密切相关。焚烧“蛇蛋”事件与“蛇”的死相关,而父亲临终时的“蛇事件”则直接跟父亲的死亡相关。可以说“蛇”在作品中是死亡的象征。
除了上述的两则“蛇事件”,作品中还有一则现实中的“蛇事件”。在二战刚结束的医疗条件下,结核病被视为不治之症,一天患结核病的母亲跟和子说她梦见了“蛇”,并说:“檐廊脱鞋石上,有一条带红纹的母蛇,是吧?看”[6]。不可思议的是和子“隔玻璃门看去,脱鞋石上有一条蛇在秋天的阳光下伸得长拖拖的”[6]。看到这条蛇之后,和子觉得“绝望这才涌上我的心底”[6],并想起父亲去世时出现的“蛇”。和子虽然希望母亲的病能好起来,但当看到脱鞋石上的“蛇”时,就认为母亲将逐渐走向死亡。确实母亲在第二天下午离开了人世。第三则“蛇事件”出现在母亲去世之前,跟母亲的死密切相关,再一次印证了“蛇”是“死亡”的象征。
上述三则“蛇事件”,皆是和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中出现的“蛇”则被认为是现实中的“蛇”。另外,与现实中的“蛇”不同,抽象的“蛇”也多次出现在作品中。这些“蛇”被描写成盘踞在和子心中,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作品中不同时期和子的心境是不同的,而心中的“蛇”则是根据当时的心境想象出来的。盘踞在和子心中的“蛇”在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抽象的“蛇”的形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和子的心境。随着抽象的“蛇”的形象不断地变化,和子对母亲的感情也发生变化,和子自身也得到重生。
(一)和子对母亲的感情
抽象的“蛇”第一次进入和子心中是在烧“蛇蛋”事件之后。和子认为烧“蛇蛋”事件会给母亲带来不好的报应,而且和子无意中说出“长得漂亮的人早死”[6]的荒唐话。因此和子觉得“自己胸口总好像爬进一条缩短母亲寿命的可怕的小蛇,厌恶得不得了”[6]。和子对爬进心中的这条“小蛇”感到非常厌恶,但是却拿它没有任何办法。和子不仅失言“长得漂亮的人早死”,而且开始考虑母亲寿命的缩短。换句话说,当“蛇”第一次进入和子心中的时候,和子内心其实产生了母亲寿命缩短的想法。要缩短母亲的寿命,和子的内心应有对母亲的厌恶之情。此后抽象的“蛇”一直活在和子的心中。
体现和子心境的抽象的“蛇”与和子对母亲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深藏于和子内心的感情。缩短母亲寿命的“小蛇”进入和子心中的表现形式,是和子内心对母亲的厌恶之情的体现。在烧“蛇蛋”事件之后的某日傍晚,和子看到院子里有条母蛇寻找蛇蛋时的心理描写,值得分析。
夕辉照在母亲脸上,母亲的眼镜看上去闪着蓝光。那约略含怒的脸庞,美得让人恨不得扑上去。啊,我觉得母亲的面容,和刚才那条美丽的母蛇有相似之处。不知,不知为什么,我感觉自己的胸间盘踞的蝮蛇般丑陋的蛇,有可能迟早把甚为伤心的那般美丽的母蛇一口咬死[6]。
作品的开头部分叙述母亲是“真正的贵妇人”,而且全篇多次渲染母亲的美丽;而和子认为自己只是“高等乞丐”,长相不及母亲美丽。和子认为美丽的“母蛇”与母亲有相似之处,而自己则与胸间盘踞的 “丑陋的蛇”一样。和子心中盘踞的 “丑陋的蛇”迟早会把“母蛇”一口咬死的描写手法,其实是借用抽象事物表达主人公心境的表现手法,即:和子心中的“弑母情结”。鸟居邦郎就此时和子的心理描写做出了以下分析。
“和子心中盘踞的蝮蛇代表什么呢?至少这是反抗母亲、抵抗母亲的死亡而积极主动的和子的活法。甚至可以说是超越了对母亲的敬爱并抛弃母亲,而更执着于活下去的意念。”[7]
如鸟居邦郎所述,抽象的“蛇”代表和子的积极地活下去的意念。第一次进入和子心中的“小蛇”代表和子对母亲的厌恶之情,而和子心中的“丑陋的蛇”要咬死“母蛇”的描写则代表和子深藏于心的“弑母情结”。
涩谷纪子在《太宰治「斜陽」の女性》中就作品的结构指出:“从母亲活着的时候开始到母亲去世的过程,和子对画家上原的积极的思慕之情与盘踞在和子内心的‘蛇’是同时进行的”[8]。涩谷所述的和子对上原的积极的思慕之情,其实是和子对有家室男性的爱的大胆告白,传统道德是不允许的。这种行为是对母亲的背叛,并且伴有罪恶意识,同时也让母女的亲密关系产生距离。抽象的“蛇”的成长,是和子对母亲的厌恶之情和深藏于心的“弑母情结”的体现,同时也是反抗母亲代表的传统道德的体现。
(二)和子的生命力
盘踞于和子心中的“蛇”不仅代表和子对母亲感情的变化,而且还代表着和子自身的变化。孙才喜指出和子“渐渐地朝‘蝮蛇’上身的方向发展,并认为自己作为‘丑陋的蛇’的存在渐渐强烈,和子内心充满着的自然生命力不断高涨”[3]。代表和子心境的抽象的“蛇”从最开始的“小蛇”变形成“丑陋的蛇”,和子认为自己是“蛇”的感觉也逐渐强烈,最终和子全身充满着活下去的生命力。在经历过一场火灾之后,和子的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胸中的“蛇”再次变形成“坏蝮蛇”。这条“坏蝮蛇”使和子回归自然界,挖土这样的农田劳作竟然让她觉得痛快。此时心中的“蛇”变形成带有剧毒的“坏蝮蛇”,身上的血都变红变黑,所以和子才自然地觉得做从未做过的田间劳作是件痛快的事。
寓言故事一般是人被动物上身之后,身体渐渐变弱,最终死去。而《斜阳》中的和子不仅没有变弱反而逐渐变强。关于这一点,民俗学家铃木正崇指出“蛇”在民俗学方面有“象征性、媒介性、两面性、再生性和动物性”[9]的特性,就象征性而言,本文认为现实中的“蛇”象征“死亡”,而抽象的“蛇”则象征着深藏于和子内心的心境。“蛇”的动物性和再生性,与《斜阳》中和子的心中盘踞的“蛇”的特性及和子强烈的求生欲相关联。铃木所说的动物性是指“蛇”具有唤起人体内的野性和能量的特性。再生性则是根据“蛇”的“脱皮”现象与“再生”这一概念相关联。
在母亲去世前,和子认为活着是丑陋、血腥、肮脏的事情。而想到怀孕后挖洞的“蛇”后,觉得有不能让我彻底死心的东西。随着故事的展开,和子心中的“蛇”再次变形,成为“怀孕后挖洞的蛇”,这条“蛇”唤起了和子体内的求生欲,并且唤起和子“同人世抗争”的巨大能量。像这样能唤起和子体内求生欲及巨大能量的“蛇”,其实与上面提到的“蛇”的动物性相符。和子抛弃贵族特有的罗曼蒂克和伤感,决心活下去并与人世抗争,变成奸诈的动物活出自我。如“蛇”的脱皮,和子的再生是脱去了与生俱来的东西,为了活下去以一种新的形象重生。
抽象的“蛇”象征着不同时期的和子的心境。如涩谷所述,和子对母亲感情的变化的同时,盘踞于和子胸中的“蛇”也呈现出从“小蛇”→“丑陋的蛇”→“坏蝮蛇”→“怀孕后挖洞的蛇”的变化。另外,随着和子心中的“蛇”不断变形,和子自身的求生欲不断提升,甚至与人世抗争、活出自我。因此,《斜阳》中象征和子心境的抽象的“蛇”,不仅象征和子对母亲感情的变化,同时也象征和子的求生欲。正如铃木正崇所述,抽象的“蛇”代表了和子内心的两面性。
“蛇”所具有的生命力,不仅给逆境中的和子活下来的能量,也给和子追求“不道德恋爱”的勇气。在给上原写的表白的信件里,多次提到“蛇”。例如:“如鸽子一样诚实,如蛇一样聪慧”[6];“日前奉上的信,充满极其狡猾的、蛇一般的奸计,想必被您一一识破了”[6]。还有为了去东京见上原,“我不失时机地抓住直治的弱点,正所谓像蛇一般聪慧。我把化妆品和面包之类塞进手袋,得以顺理成章地去东京见那个人”[6]。和子其实只见过上原一次,但是通过信件可以看出和子对上原的爱慕之情极其热情。没有收到上原回信,和子决定去东京与之会面进而发生男女关系,可见和子对爱情不仅执着而且大胆。在对上原的爱慕中,“蛇”作为符号多次出现,和子利用“蛇”的聪慧和狡猾属性,大胆地对上原表白,并且与上原会面时发生关系。
(三)和子胸中的“彩虹”
考察“蛇”的同时,发现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彩虹”多次出现在和子的情感描写中。《大汉和词典》就“彩虹”和“蛇”的关系,指出“彩虹”在古代作为龙的一种,雄为“彩虹”,雌为蜺,“彩虹”是天上的蛇,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相关联的。另外《汉字源》指出“彩虹”被认为是横贯天空的大蛇而创造出来的会意形声文字。“彩虹”是天上的“蛇”,所以可以说“彩虹”是《斜阳》中另一种形式的“蛇”。“蛇”频繁出现在作品前半部分,而在作品后半部分“彩虹”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蛇”,使“蛇”贯穿于整个作品。此外,“彩虹”都使用于描写和子和上原的恋爱关系中。作品中“彩虹”登场13次,11次用于给上原的书信中,而剩下的2次则是用于与上原会面时和子的心理描写。
六年前第一次见上原时,和子的“胸间隐约架起一道色彩淡淡的彩虹”[6]。虽然当时的和子认为“那不是恋情也不是爱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彩虹的色彩不断加深,并且从未消失不见。为了请教上原“M·C那边对我是怎么看的呢”[6],和子给他写了第一封信。和子在信中写道,自己对上原的感情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而是借用“彩虹”说明此份情感是从六年前开始并从未消失过。虽然最开始和子并不知道这份情感是什么,借用彩虹的颜色不断加深,暗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子对上原的情意不断加深。因此指出,作品中登场的“彩虹”象征和子对上原的情感。
《斜阳》中登场的“蛇”,可以分成现实的“蛇”和抽象的“蛇”。一方面,在三则“蛇事件”中出现的“蛇”皆为和子在现实中生活中所看到的“蛇”,并且现实中的“蛇”皆象征“死亡”。另一方面,抽象的“蛇”并不是和子实际看到的“蛇”,而是和子想象出来的“蛇”,象征着不同时期的和子的心境。抽象的“蛇”的形象从“小蛇”→“丑陋的蛇”→“坏蝮蛇”→“怀孕后挖洞的蛇”不断地变化,和子对母亲的感情发生变化,同时和子自身也得到重生。本稿在开头部分提到《斜阳》的主题是“灭亡”和“再生”。作品的前半部分,现实中的“蛇”与父母的“死”相关,紧扣“灭亡”主题;抽象的“蛇”象征唤起和子求生欲,并使和子获得重生,所以紧扣“再生”主题。此外,“蛇”频繁出现在作品前半部分,而在作品后半部分“彩虹”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蛇”而出现,使“蛇”贯穿于整个作品。“彩虹”作为另一种形式的“蛇”在作品的后半部分象征和子对上原的情感,是《斜阳》中“蛇”主题的渐进和升华。
[1]和田季绘.斜陽[J].国文学解釈と鑑賞,1996(6):138.
[2]渡部芳纪.『斜陽』試論[A]//太宰治心の王者.东京:洋々社,1984:280.
[3]孙才喜.太宰治『斜陽』論―かず子と「蛇」をめぐって―[A]//日本研究.东京:角川书店,1999:81,82-83.
[4]青木真理子.太宰治「斜陽」論―〈脱皮〉される世界―[J].フェリス女学院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2000(3).
[5]工藤茂.鳴滸の文学―『斜陽』論[A]//新編太宰治研究叢書.东京:近代文艺社,1992(4).
[6]太宰治.斜阳[M].林少华,译.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11,96,96,97,8,11,12,63,67,104,66,66.
[7]鸟居邦郎.「斜陽」二つの主題[A]//太宰治論作品からのアプローチ.东京:雁书馆,1982(9):340.
[8]涩谷纪子.太宰治「斜陽」の女性[J].日本文学ノート,1996(1):129.
[9]铃木正崇.日本の神楽における龍と蛇―荒神神楽を中心として―[A]//アジアの龍蛇造形と象徴.东京:雄山阁,1992:56-57.
【责任编辑 赵建萍】
The Theme Reflected in the Snake in Osamu Dazai’sSunset
MENG De-lin, TIAN Ling-zh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an 237012, Anhui)
Sunset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postwar Japanese genius writer Osamu Dazai which best represents the literature of Osamu Dazai. It describes the decline of the Japanese aristocrac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emotional changes of protagonists. The snake which often appears in the wor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real snake and the abstract snake. The snake in the real life is the real snake and corresponds to the theme of death. The snake in the heart of HeZi, the protagonist of this novel, is the abstract snake which represents the mood and desire for survival of HeZi and corresponds to the theme of rebirt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work, the rainbow appears many times as another form of snake. It becomes a symbol of HeZi feeling to ShangYuan and makes the snake run through the whole work.
snake; death; rebirth; rainbow
I3/7
A
1674-1730(2017)02-0039-04
2016-10-20
皖西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符号学理论研究太宰治文学作品》(WXSQ1312)
孟德林(1984—),女,安徽六安人,助教,主要从事日本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