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朝志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庙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四川自贡 643000
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当地人又称红眼病,多由牛摩勒氏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和某些病毒感染引起,尤其是摩勒杆菌是本病的最主要的病原,本病发生大多数都是由摩勒杆菌引起。感染后的潜伏期多为3~6 d,发病后的牛多为眼睛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发生角膜混浊或呈乳白色、溃疡;由于发生眼结膜、角膜的炎症,患病犊牛采食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受阻,母牛拒绝哺乳。本病可通过直接传播或者间接接触而感染,蝇类或某种飞蛾可机械性传播。本病的发病率很高,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是一种危害畜牧业发展的传染病[1]。2020年7月,某肉牛饲养场发生疑似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感染病例,现将整个诊治过程介绍如下。
该养殖户共饲养肉牛168头,2020年7月开始出现发病情况,该饲养场肉牛的免疫按照肉牛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发生眼病的牛54头,发病牛初期患眼羞明、流泪,分泌浆液性分泌物,眼睑炎性肿胀,眼睑毛粘连,部分患牛第三眼睑可见颗粒状滤泡;在发病初期,病牛角膜上可见有一些小的斑点,呈白色。随着病程的延长,有些严重的角膜发生糜烂、溃疡,形成角膜翳。有时病牛角膜内有新生血管,这样就使得病牛出现视力下降的情况。有的病牛还可见结膜处有荧光的着色情况,有8头患牛因发生眼球化脓导致食欲减退、精神沉郁。有时病牛还会出现关节炎症状,会对牛的产奶量和肉牛的产肉性能带来严重影响。病牛在经过2周左右后发现可以逐渐恢复,也有一些病牛的病程更长一点,但也能够自愈。但如果角膜溃疡,则影响到了自愈后的视力。
该养殖场建于海拔在900 m的山顶,日光照射比较强烈,常在夏季放牧牛群,当牛群受到过多紫外线的照射时就会由牛摩勒氏杆菌作用而导致牛出现角膜结膜炎,本菌是一种可以通过虫媒传播的病原菌。因此,当牛舍吸血昆虫较多时很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因牛圈舍及其周边灭虫、灭蝇效果不好,导致牛能与蝇类和飞蛾等长时间接触,本次发病病例中犊牛和青年牛群占70%。
取病牛眼角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菌,有夹膜,双链,未形成芽孢,偶见短链。在37 ℃左右温度的环境中,把分泌物涂抹接种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 h,它们形成了白色、圆形、比较整齐的菌落,菌落中央略微凸起。使其自然干燥,用甲醇固定,可以进行姬姆萨染色也可用瑞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发现呈现出较大的菌体,甚至是呈丝状,菌体不形成芽孢,也不能够运动。
4.1 放牧的牛群改为舍饲,减少犊牛的饲养密度,避免阳光的刺激,不同年龄的牛要避免混群饲养。
4.2 圈舍内要保持干燥和具有良好的通风,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季节,由于气候潮湿必然会造成圈舍内的湿度过大,尤其是地面,用生石灰铺洒地面可以将其中多余的水分吸收,保持圈舍的干燥。
4.3 灭蚊蝇、消毒畜舍。要针对圈舍内的吸血昆虫予以杀灭,这样可以避免这些昆虫在吸血时造成病原的传播。同时要对圈舍勤打扫,及时将圈舍内的各种污染物清理出去,特别是粪污等,并且严格进行消毒工作,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在消毒时要注意消毒药物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应用同一种消毒药物而导致消毒效果变差。消毒不仅要对圈舍内外进行消毒,还需要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以及各种器具等进行消毒。人员和车辆通常应用喷淋的方式进行消毒,而车辆的轮胎需要通过消毒池。器具可以采用紫外线消毒,也可以采用清洗或喷淋的方式进行消毒。
4.4 用0.01%的新洁尔灭洗眼,擦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到角膜上,每日2次。
4.5 用80万U青霉素、地塞米松、普鲁卡因混合液滴眼,每日多次。
4.6 有的病牛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将朱砂或者硼砂研磨成细粉状,将这些细粉通过管状物吹至病牛的眼睛内。同时应用硼砂、荆芥、防风和郁金等中草药混合后加入水后煎汁,使用的药量除郁金为3 g外,其他药物均为6 g。将煎出的药液给患牛冲洗眼睛,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2],牛传染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病原多为牛摩勒氏杆菌,但需要配合有强烈的紫外线或太阳光才会表现出较为典型的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从眼病的渗出物中可分离到此杆菌,但当仅用此杆菌单独感染眼睛,或在太阳光照射下,都不能引起本病,或仅产生很轻微的临床症状。大部分的实验和报道都已证实,牛摩勒氏杆菌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才会有致病作用。而且仅仅是牛摩勒氏杆菌的致病力并不强,甚至有一类菌不具有致病力,这是由于其菌毛素的型不同,能够分泌出b型菌毛素的牛摩勒氏杆菌才具有致病力,b型菌毛素对牛具有相当的毒力。而且本菌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差,在环境中存活通常不会超过24 h,但有人认为,传染性鼻气管炎病、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可加强牛摩勒杆菌的致病作用。另外,多数学者认为[3],立克次体也是牛传染性角膜炎的病原体,病毒可能也参与结膜炎的发病,而细菌只起协同作用或作为继发性病原。
本病在动物群中迅速传播开,并通过相互的接触在短时间内感染,在光照条件下潜伏期会缩短,牛群的发病率可达80%,还可造成地方流行。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的放牧牛群、羊群及围栏育肥场的羊群,其他季节发病率较低。不良气候和环境因素可使本病临床症状加剧,尤其是强烈的日光照射。刮风、夏雨季、潮湿等因素有利于病的传播。该养殖场由于地势较高,具有强烈的阳光照射,同时牛群在放牧时受到的紫外线照射也就更多,这就导致本病的发生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而且由于处于高海拔地带,周围没有形成各种屏障,使得该场常年受到大风天气的影响,所以建议在养殖过程中要缩短放牧的时间,减少放牧的次数,或者采取在阳光不强烈的时间进行放牧,可以减少牛群受到紫外线的照射时间,减少本病的发生。由于气候的恶劣也会提升本病的发病率,因此,针对牛场处于高海拔大风频发的位置,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防风措施,减少不良气候的影响。在雨季中,由于圈舍会过于潮湿,也会对本病的发生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需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采取措施降低牛舍的湿度。
在养牛场中,一旦发现有牛发生本病,要及时对病牛进行隔离诊断,避免病原在牛群间进行传播扩散,造成群体发病,导致严重的后果。通常,本病是由发病牛和隐性感染牛造成的病原传播,是本病的传染源。而且经过治疗后痊愈或者自己痊愈的病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携带有病毒,这常常是本病造成全群感染的原因,这些看似健康的牛成为牛场的隐患。本病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到病原而传播,常见的为病牛呼吸道分泌物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在空气中悬浮,被健康牛接触到这些悬浮分泌物时,就会被其中所携带的病原所感染,导致发病。此外,本病还通过蚊蝇进行间接传播,这就使得一些养殖场因为饲养管理环境不好,环境中的卫生条件过差而导致蚊蝇的大量存在,从而使得本病能够更为迅速的在牛群中进行传播,甚至还可以传播至周围的牛群。使得本病的发病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本病的病原不仅可以感染牛,各种性别和年龄的牛均具有易感性。还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如羊、鹿和骆驼等动物,这些动物也可以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动物的控制,避免牛群接触到这些动物。在这些易感动物中,又以幼龄动物的易感性最高,如处于哺乳期的犊牛和羔羊以及处于育肥期的犊牛等。
针对牛场的发病牛要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牛成为传染源而将病原传播给其它健康牛,还可以减少病牛病程较长而造成角膜、结膜的病理性损伤。如果让病牛自己痊愈,则很可能会导致病牛出现严重的后遗症,甚至会使病牛失明,失明的病牛常会受到一些机械性的损伤。不仅会影响到病牛的使用价值,也会给牛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牛在发生本病后造成体质下降,还导致其他病原的侵袭,造成继发感染,会影响到病牛的诊断和治疗。本病在治疗时有多种药物可以选用,如硼酸、红霉素眼膏、青霉素、四环素、新洁尔灭等应用于眼部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用药治疗前能够对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本病在治疗过程中的开销。也可以采用中草药的方式进行治疗本病,同样收效良好。